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日节期: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朝代更迭,古代历法变动极大,前后共出现过102个历,有些“传统节日”的古今具体日期其实并不相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所独有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国人深以为傲。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以其丰富而深邃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成为成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在历史中为国家经济文法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逐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不再如先辈那般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大肆吸金的噱头。时代变了,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也在变。种种由祖先千百年来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类传统节日一样,就在社会全心奋力求发展的过程中,被我们主动并毫不吝惜地抛掉。濒临灭绝,成为亟待保护的弱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无疑,中国人应该逐步恢复自己的传统节日习惯,这其中的文化、经济等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作为民族继承者,弘扬传统文化、沿袭优良节日风俗,也成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节日的内涵不只是如何过节,更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节、为何过节的深层内涵。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的4月5日,踏着春天的节奏便迎来了清明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同诸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
插柳、戴柳——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戴柳的习俗更为盛行。时至今日,家家插柳一俗也延续下来,俗意以驱鬼邪。青柳留春,也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寒食禁火——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
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即为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赐火——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
荡秋千、放风筝——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清明时,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放。除此以外,还有结百草、斗鸡、蹴鞠等丰富有趣的习俗。
而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而在扫墓祭拜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了与祖辈先辈的联系,记住他们就是记住了历史,就是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历史。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不同层面的祭祖行为,让人们在不同层面具有了彼此之间的联带感,也拥有了不同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清明节将生死并置,必然促使生者对生命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日子里,相信任何一个置身于其中的正常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悄悄计算属于自己日子,“该怎样活着”必然成为他的追问。而这种思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在以后的生活态度。已经有人指出:死亡将导致我们毁灭,但对死亡的察觉又能拯救我们。也因此,清明节让人看到了死者所能受到的来自生者的尊重。人的一生不仅包括有尊严地生,也包括有尊严地死和死后被有尊严地对待,在清明节的祭拜亡灵中,一个人知道了,正像他在纸钱鲜花中感受到祖先曾在这个家族家庭里真实存在过并受到尊重一样,将来有一天自己长眠,自己也会被子孙怀念、尊重和祭奠,自己不是无依无靠的,而是有所归属。由此出发,清明节在当今的死亡教育领域有可能会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进行死亡教育上还存在许多争执。将清明节作为死亡教育的重要时空,可以视为传统节日应对社会问题、在当代传承的新的生长点。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承载中国人“和为贵”处世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树立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同时,有利于丰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关键成分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根源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中国传统节日之产生乃至传承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具体的支撑又表现在三个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划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我们不能数典忘宗,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也有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李露露这样表示自己对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刘魁立则从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强调说:“为什么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呢?每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自然的视角,而这个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所有人都说话,说话的声音不同,所使用的词汇也不同。而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宋兆麟先生谈的更加细致:“第一,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说牵牛要牵牛鼻子,研究民间文化抓住节日,就可以带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民间文学、民间神话传说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二,节日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因势利导,好的保留,坏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发展。比如春节的一些礼仪形式,我就认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礼好,能够保持距离。再比如鞭炮,尽管可以营造节日气氛,但是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隐患,如果能够制造出改良的品种,只有声响和光电,没有烟尘和爆炸,不是两全其美吗?第三,节日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过节期间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楼上楼下、街坊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地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 三、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宋兆麟认为,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进行记录:“我们这代人要把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因为过很多年它还是要变,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特别是现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录像,这里有很多历史价值。但是抢救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连续性。不是说今天记录完了就完了,明天还是一样得记录。” 单纯的记录更多只适用“过去时”,“保护”与“发展”并重,才是更大意义上的“保护”。 每4年举办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为关爱的当代文化盛事,众所周知,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而至今日之气象,乌丙安评价它“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

乌丙安认为,要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就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现代性认定,即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进行认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他还谈到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推动文化保护立法、建立专业协会和专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等。

有关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记者以为,似应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不同于多数青年,记者喜欢听京剧,但仅限于部分曲目。同时我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喜欢不是出于自觉,不是因为京剧是国粹而听众日稀就主动去“尽义务”,而是出于自发,我认为许多京剧选段确实非常“好听”。可以说,是京剧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笼罩在它身上的“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如此类的光环。在我看来,用“危机”或是“尴尬”来形容京剧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处境,是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的。实际上京剧只是不如以前辉煌,它在特定的时期归到应有的位置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京剧损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则并未消损。基于这一判断,我不认为京剧会消亡———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而那些该送进博物馆的部分,只管送进去就好了。 传统节日———或者说它里面蕴含的核心价值也不会消亡,这是我的看法。对部分“洋节”,我也相当欢迎并乐在其中。“洋节”里体现出的先进的文化,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什么必要去排斥呢?(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南方网)
参考资料: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南方网

旅游和休闲

传统节日的对于我们的意义~

1、延续历史。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  
2、增加民族凝聚力。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坚实的基础。如果李白成了外国诗人、杜甫成了外国诗人、《红楼梦》成了外国小说,中国人会怎样!  
3、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光靠GDP,无法保证民族是一个先进的民族。美国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一超独霸,不仅靠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更靠它的软实力,包括好莱坞电影,NBA篮球赛,流行音乐,以及众多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好莱坞大片通过美国的故事和人物传达出美国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影响波及全球。在意识形态的斗争结束之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势力斗争的主要原因。一个民族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是和这个民族文化力的强弱成正比的。
4、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显示了团结的力量。它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或爱情。如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烈,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的恋爱节;端午节是已婚女儿回娘家,已订婚小伙子去岳母家拜节;中秋则是团圆节,人间月半天上月圆,希望家家都能团圆。

扩展资料: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扩展资料: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盛秦进# 想一想这么多节日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说一说. -
(13887046986): 节日的意义,是最原始的.就是说,人类同自然作斗争,根据各种情况,慢慢的,就出现了相应的节日.记住,存在就是合理

#盛秦进# 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
(13887046986):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我们在对春天的理解中,对年的理解中,对岁的理解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

#盛秦进# 现代社会里传统节日的意义是否还存在? -
(13887046986): 传统是一种深沉文化,永远都有其重要意义.

#盛秦进# 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哪些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
(13887046986): 传统节日在现今生活中,在改善民风,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节日有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华夏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起来的,影响至周遍国家,对人们的风俗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海外的华人至今保留着...

#盛秦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什么价值 -
(13887046986): 那就多咯,,比如多元化,比如经济发展,,,

#盛秦进# 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 -
(13887046986):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

#盛秦进# 传统节日兴起的意义是什么 -
(13887046986): 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

#盛秦进# 民间习俗的整体价值是什么
(13887046986): 凝聚族群,活跃生活.

#盛秦进# 这些传统的节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法定节假日的增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 作业帮
(13887046986):[答案] 首先是一种遵循“国际惯例”的做法.节假日的规定,虽然民族各异,不过各国的法定假日,无疑要考虑到相沿已久的民族节日或宗教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犹太教的逾越节、伊斯兰教的宰牲节等.我们中华民族的宗教虽多是泊来品,但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