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 如何培养求异思维,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同一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有提高思维能力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训练方式有如下几类:

1、关系扩散:让孩子说出他在各种人和场合中的“角色”,我是爸妈的孩子,是爷奶的孙子,是外公的外孙,是老师的学生,是运动会上的运动员……说得越多越好。

2、词的扩散:“什么东西是红色”要求孩子以红色为中心,尽量想多些与红色有关的物体。

3、拼图扩散:要求孩子用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拼出多种形状。

4、功能扩散:让孩子说出物体的多种用途,纸有哪些用途?树能做什么用?……

5、图形联想:给一幅图孩子看,让孩子尽可能多说出这幅图它像什么?

6、添画扩散:给孩子一个图形,如正方形,让孩子添上几笔,使其变成另外的东西,如桌子、椅子等。

若能坚持以上训练,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孩子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较差, 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将圆纸片对折打开, 再对折再打开, 如此多次, 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 都想看看圆纸片上留下了什么。一生发现: 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 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要求学生继续仔细观察。其他学生纷纷发言: 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 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看一看交点叫什么? 折痕叫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 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 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 教师还是不讲画法, 让学生先去画, 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 学生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好。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认为是角, 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角, 到底如何认识呢?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 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与深入探讨。
二、转换角度思考,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第一课时,出示了一道加法题: 9+9+9+5+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9×5- 4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 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 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 9- 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应加倍珍惜和爱护。在教学中, 我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 顺向) 思维,而不习惯于反向( 逆向) 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 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 即让学生改变叙述形式依据一句话变成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 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隘性表现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多做多算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常困惑于学生“学习方法死”,学习时间长效果差,只会仿照例题解几道题,在遇到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其实,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我们都很重视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全面性,重视让学生熟记定义、定理、公式,却很少探讨它们的由来和实质,我们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定理加以证明,对每个公式加以推导,却忽略证明和推导的思维过程。造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众多缺陷,使得我们的学生只知模仿,而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以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注重“转化”思维的训练“
  转化”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间联系极为密切,许多新问题经过转化都可归结为我们已经了解的问题去解决。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就能归为一个较容易研究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新问题是大有益处的。例如:解方程组问题,当学生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消元(或代入消元或加减消元),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当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就很容易想到将其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求解。以后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时,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虽然问题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已经研究过的方程或方程组去求。有了这样清晰的思路,在解题时,就不会把这些问题孤立起来对待,找不到解题方法。在数学研究中处处体现着转化的思想。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且在遇到新问题时,还会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呢?1.注意数形结合,建立智力图象。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考虑,充分揭示概念和数量关系的几何背景,为发展直觉思维创造条件。2.培养观察、猜想、验证能力。有些数学问题的结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观察,分析题目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从中猜想出问题的一般性结论,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3.训练思维方法,发展直观。直觉思维的具体过程往往是不清楚的,但是,将这减缩的过程慢镜头展示,会发现联想、类比、想象等思维方法的痕迹。
  三、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也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思维实践中训练思维。学生往往认为学习定义、定理、公式,只要记住就行了,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很少能给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那么学生不但能对基础知识理解的更深入,而且学会了解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初中几何中,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要证两角相等,可利用什么方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三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教材中给出定理的一种证明方法,教材为什么这么证?还有其它证法吗?在研究每一个定理的证明时,我都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书上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而且还能找到其它证法。通过这种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可以得以发扬。
  四、在归纳总结中训练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的学者韩愈就提倡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神实质。如果学生能把学过的每一部分知识进行总结,而且能归纳出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那么他们的知识水平就提高了,运用这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此项工作。例如:初中几何证明题中会经常遇到证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在学生学过了全等三角形后,我们可以归纳出通过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以上问题,进而回忆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几种证明方法,在学过等腰三角形性质后,我们还可利用性质定理:即等边对等角的方法来证明。原来书上的定义、定理是按知识顺序排列的,经过这种需要重新复习总结的过程,学生对于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更清楚了,不再苦于找不到解题方法。今天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会受益。
  五、克服解题教学倾向,启迪创新思维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中学数学新大纲已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入教学目的之中。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在解题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从不同角度去探究,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注重题型归类的同时,注意设法营造发散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途径、方法、结论作反思,从解题规律、解题设计、适用范围、推广变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因为高中数学课程比较深,还需要初中的基础。所以上高中必须提前预习,课后多做习题,如果不预习很容易落课,如果落下追就难了。


#陶亚畅#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183531969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造“愤”和“悱”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

#陶亚畅#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
(18353196901): 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2,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3,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4,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

#陶亚畅#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意识 -
(18353196901):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个方面:1.1 、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1.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3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陶亚畅#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18353196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支撑.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则学起知识来更轻松,更易掌握,同时也就越容易产生新的...

#陶亚畅# 怎么培养数学思维?
(18353196901): 思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训练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思考过程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正确、有条理. 第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1,在计算...

#陶亚畅#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
(18353196901): 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但这不是你一看就会的问题,是你动脑筋能想出来的问题,因为当你通过一番思考想出了答案,你会有成就感,你的自信心就会加强,兴趣也会增加.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用兴趣培养能力.

#陶亚畅#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
(18353196901):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陶亚畅#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 -
(18353196901): 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数学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那么,呢? 一、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生活处处皆数学,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数字与几何图形,它在我们生活中间,就与我们...

#陶亚畅# 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
(18353196901):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陶亚畅#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
(18353196901): 问题提出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手段;问题提出还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一个窗口;问题提出更能改进学生对数学的态度.针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缺乏的原因,从构成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在自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