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得无出自哪里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 高中文言文中得无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

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

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2. 文言文中“得无”例子

得无:亦作“得亡”。亦作“行毋”。犹言能不;岂不;莫非。

《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

《汉书·赵充国传》:“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客曰:‘事毕,先生作一事特戏者。’玄曰:‘君得无即欲有所见乎?’乃嗽口中饭,尽变大蜂数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

唐韩愈《答胡生书》:“雨不止,薪刍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屡矣蹉跎,虽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简,得毋贻小子之嗤?”

元房祺《后序》:“或曰,兊斋云中应人也,吾子列河汾之间,得无附会欤?”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 高中文言文中得无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

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

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

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

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

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

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

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4. 这篇文言文出自哪里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赏析] 这是作者所写《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序。

文章描绘了一个既无剥削、又无压迫、人人劳动、生活安宁、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通过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本文语言质朴简练,笔调细致流利,描绘逼真,令人如同身历其境,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不愧是一篇传诵至今的名作。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好像有点发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5. 如下文言文是出自哪里

该文言文出自《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如下。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 高中文言文中得无乎在哪篇学过

文言文“得无…乎”句式结构【结构解析】“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一般情况下表示语气较轻的反问,可以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等;也可以表示推测语气,可以译为“莫非(是)……(吗)”“该不会(是)……吧”或“恐怕(是)……吧”“只怕(是)……吧”“大概没有……吧”等。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和用法不变。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也可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变。

【课文例句简释】初高中课本上曾经出现过的例句如下: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流散在民间吧?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心想)只怕是(岂不是、莫非是)给我指点捕捉虫(蟋蟀)的地点吧?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大堂之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灭亡很久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

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8、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这些人恐怕不免穷困吧?。

7. 这个文言文出自哪里

这段话出自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经集传序》。

原文作: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旣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旣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旣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磋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诗是为了什么才创作的呢?我回答他说:人生来沉静,这是天赋予人的禀性。感受于事物而动,这是人性的欲望。既然有了欲望,则不能不思考。则不能不言语。既然有了言语,则言语之所以不能尽其情,因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必然有自然的音响节奏而不能自已。这就是诗之所以创作的原因。



~


#端岭薇# 成语的出处(文言文)和出处的翻译 -
(15637551732):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

#端岭薇# 求经典古文句子,(要求出自哪里,谁写的!解释一一说明) -
(15637551732):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端岭薇# 求古文出处 -
(15637551732): 上句应出自老子《道德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开头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小心翼翼,这样就无失败的事情发生了.)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端岭薇#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文言文出自哪里 -
(15637551732):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端岭薇# 古诗文的出处,出自什么?作者是谁?会的说,我+++分!!! -
(15637551732):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爱莲说 5.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孟...

#端岭薇# 我要问一段文言文是出自哪里?请问人者,事也,物者,无也事无头
(15637551732): 佛论!非动则无以致静

#端岭薇# 古文出处 - 这句话正确的读音是什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15637551732): 古文中的一句话: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1、这句话正确的读音是... 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

#端岭薇#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这局文言文出自哪里? - 作业帮
(15637551732):[答案] 西晋南阳人鲁褒的《钱神论》 附:原文 西晋南阳人鲁褒的《钱神论》原文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

#端岭薇# 求这句话的古文原文,出处 -
(15637551732):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端岭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出自哪一篇古文? - 作业帮
(15637551732):[答案]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出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