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奇字用法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1. 文言文“其”的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次之多,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古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在也。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 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句,前者指代后洞,那.后者指代到达的人,那些.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其”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由指示代词“那,那些”虚化而来。后“其”指示代词“那个”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中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 ”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 “其中”的意思。

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 、“大概”、“还是”、“可要”等。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婉商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①句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2. 文言文奇是什么意思

奇在文言文中可表示奇异、以……为奇、奇谋、单数等意思。

一、奇读音为 qí 时:

①<;形>;奇异;不同寻常。《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译文: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②<;动>;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③<;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译文: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

④<;名>;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⑤<;名>;奇谋;奇计。

二、奇读音为 jī 时:

①<;形>;单;单数的。《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译文:每个单日都没有不去上早朝的。

②<;形>;(运气、命运)不好;不顺。

③<;名>;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扩展资料

奇,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

文言版《说文解字》:奇,异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白话版《说文解字》: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采用“大、可”会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奇

3. 文言中"通"字的用法

详细字义〈动〉1.同本义通,达也.——《说文》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推而行之谓之通.坎为通.——《易·说卦》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2.通往 [lead to]指通豫南.——《列子·汤问》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3.传递;传达 [pass on;municate]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4.沟通;接通 [link up]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5.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6.了解;精通 [understand;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7.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8.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通鱼盐.9.调和 [reconcile]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形〉1.整个,全部 [whole]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2.博识 [learned;erudite]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

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5. 古文“其”字的一般用法并举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 【下册文言文“之”字的所有用法和例句(要全)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

7. 文言文中奇的用发

①奇异;不同寻常。《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又】以…为奇;认为…奇特。《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奕节而舞,益奇之。”

②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④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游黄山记》:“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

⑤奇谋;奇计。《老子》:“以奇用兵。”《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①单;单数的。《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②(运气、命运)不好;不顺。《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③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阎典史传》:“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8.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


#彭肯杜#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和奇字是否不全 -
(18425748302): 不全,有很多异体字没有,因为年代久远,地域广阔,有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

#彭肯杜# 文言文中“用”字的用法+举例(七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 -
(18425748302): 用〈动〉 1. 使用,采用) 用,可施行也.——《说文》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任用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3. 运用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

#彭肯杜# 谁有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所有意动用法的字或词?(举例说明) -
(18425748302):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

#彭肯杜#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多小种(高三要学会的)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装语?什么是……? -
(18425748302): 主要有6种: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

#彭肯杜# 初二文言文 -
(18425748302): 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繁盛众多.句意:可爱的很多)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树立 今译: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意...

#彭肯杜# 在语文考试中 课外文言文一般考察什么 -
(18425748302):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实词、虚词 议论文什么的属于现代文,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思路的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彭肯杜# 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之"字用法 -
(18425748302):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

#彭肯杜#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
(18425748302):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

#彭肯杜# 文言文中"辟"的意思?
(18425748302): ◎ 辟 bì〈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law]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彭肯杜# 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词意思 -
(18425748302):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