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谁写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1

“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中的诗句。作者是南宋诗人志南(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译文一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暖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1.短篷——带篷的小船。

2.杖藜(lí)——用藜做的拐杖。[9]藜,植物名。[2]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4.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诗词鉴赏】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作者资料】

作者资料: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书生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书生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书生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书生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书生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书生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书生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书生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书生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注:朱文公引诗指僧志南《绝句》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在六年级下半学期第一单元春天来了的古诗中的其中一首(作为古诗诵读学习)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志南。

全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1.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4.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作者简介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作者是南宋志南,“春面不寒杨柳风”出自于《绝句》。

【原文】:

绝句

志南 〔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作者简介】:

志南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相关扩展】: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中,诗歌虽然难写,却又是最为普及的,只要读几年私塾,就可以吟诗作对了。这就是古代的中国文坛,为何诗人如此众多的原因所在。而作为看破红尘的出家人,也就是俗称中的僧人,按理是要吃斋念、青灯打坐,不该有人世情感与欲念的,但是,历史上还就有那么一拔僧人,也学着文人士子吟风弄月来。能写诗的僧人,因而有了个非常形象的称谓——诗僧。



历史上著名的诗僧,有唐代的皎然、寒山、灵澈、贯休,以及宋代的佛印等等。老黄今天要给你介绍的这位和尚,也是个充满才情之人,他就是志南和尚。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他来的生平事迹史上并不过多记载。现代的人们之所以还能记起他,完全是因为他的一首七言绝句。



志南是生活于南宋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志南的生平已无史可考,他在当时文坛的名望也没有像“中兴四大诗人”等人那么大,但是,他就凭借这短短的一首《绝句》,就让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中的“短篷”系指小船,篷是船帆,此处以篷代称小船。“杖藜”为“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这本是一首没有诗题的七言绝句,被后人冠以《绝句》之名,收录于《宋诗纪事》,才得以流传至今。



这是首状景抒情诗,全诗传导给世人的,是诗人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描写的是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漂泊累了,将小舟系上浓荫下的树丛。弃舟登岸的诗人,手扶藜杖漫步桥东。细雨和着杏花飘落,粘湿行者的衣裳。穿枝过柳,吹拂脸颊的是不冷的春风。



这虽是一首游途即景诗,在写法上却不寡淡:明明是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因为有了藜杖相伴,诗人才游兴大涨,欣欣然踱过小桥,一路向东。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志南的这首《绝句》受到不少人的热捧,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苏轼也在《赠诗僧道通诗》中称赞他:“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即便是到了现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句,还常常被人引用,可见其诗歌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虽然,志南的俗家名姓无片字记载,史上也没有留下他更多的作品与传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生创作的诗文并不止《绝句》这一首,其他的作品,连同他的姓名一样,是被时间的逝水给淹没了。历史还算公正,单凭这一首短到只有28字的小诗,就足以让后世记住了他的诗名。






绝句

志南 〔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作者简介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古诗《绝句》中的诗句,作者是南宋诗人释志南。这是一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春面不寒杨柳风”全诗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 短篷--带篷的小船。

  • 杖藜--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 这里用"扶"字,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赏析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把犁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扶人前行,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缆回寺呢。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作品译文

译文

我在参天古树的绿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暖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相关记载

接晦庵荐志南书有作

年代:【宋】 作者:【释志南】 体裁:【七言绝句】

上人解作风骚话,云谷书来特地夸。

杨柳杏花风雨后,不知诗轴在谁家。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作者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不详。《娱书堂诗话》载朱熹曾跋他诗卷,谓其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春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句?它的全诗是什么?~

原诗出自: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赏析: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妙句之妙)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绝句》,作者:志南。
《绝句》
作者:志南【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强真妻#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哪首一诗?作者是谁?是哪?
(17764842047):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是: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哪一首古诗?全诗文是什么? -
(17764842047): 选自《绝句》,作者是南宋 志南全文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阅读古诗文之前要结合诗人的历史背景来读这首诗会对你有帮助.希望对你有帮助~~~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句 -
(17764842047):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句,整首诗句是什么? -
(17764842047): 绝句 志南(和尚) 短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整首诗是什么?作者是谁?大意是什么? -
(17764842047):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诗名: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词?
(17764842047): 出自:《绝句》 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本诗出自《千家诗》,作者志南是南宋时和尚

#强真妻# 吹面不寒柳风是什么诗?作者是谁?
(17764842047): 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吧?! 绝句 作者: 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按】《宋诗纪事》作僧志南诗 【短篷】有篷小舟 【藜】草名,茎至坚,可为杖 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

#强真妻#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出自哪首古诗,诗人是谁?
(17764842047): 绝句 作者 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诗纪事作僧志南

#强真妻#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谁???? -
(17764842047):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诗名: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

#强真妻# 作者是谁、沾衣欲湿杏花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于那
(17764842047): 出自于宋代一个叫释志南的和尚之手,题目是《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仗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