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在26岁时写了一首什么诗? 唐朝王博写《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王勃在26岁的时候写下了滕王阁序,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在26岁那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但在不幸遇难之前,他写出了《滕王阁序》,我们都知道,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名篇,如果王勃能活长久一点不知会不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唐代大诗人“王勃”在26岁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它的最后还有一首特别棒的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滕王阁序是王勃多大年龄写的~

目前学界广泛认可《滕王阁序》是王勃二十九岁时创作的文章。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对文章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著的《唐摭言》。该书记载称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且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此说成立。
第二种说法源自元代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该书称《滕王阁序》应是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王勃二十九岁时前往交趾(在今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时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从文章内容的博大、辞采的丰富来看,更像是成年人的作品。且“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理解成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
而文中还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故第二种说法较第一种说法合理,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注意,此处的“二十九岁”是指的虚岁。
此外,还有“十三岁说”和“二十二岁说”,学界认为无明确证据,有待商榷。

扩展资料:
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
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百度百科——王勃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王 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米娟狭# 我想开学送给我弟弟王博一个漂亮的本子,在本子上写一首包含他名字的诗,但本人文采有限,希望大家帮帮忙,谢 -
(19861371458): 王候将相初未得,赤心儿女向天博

#米娟狭# 王博做的诗歌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19861371458): 知心朋友

#米娟狭# 王博写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缩句 -
(19861371458): 答:《腾王阁序》成了名文.“王博写的”“千古传诵的”作定语,删掉.

#米娟狭# 孟后人的送别诗和王博的送别诗 -
(1986137145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米娟狭# 《王勃故事》的问题1.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2.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博的创作过程有和与众不同之处? - 作业帮
(19861371458):[答案] 3 因为开始的时候在场的宾客都不赶写,到了王勃那里,他却好不谦让,就接过来写,因此都督不高兴;后来看到王勃写的文章写的很精彩,也就高兴了. 4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

#米娟狭# 请帮我用 王博 做一首情诗 表达对他的爱意.我是女 他是男. -
(19861371458): 白羽千千藏头诗 《我爱王博》 我乘飞船翱苍天爱游银河人似仙王母天宫开舞宴博得瑶池笑语欢

#米娟狭# 有没有人能写一首诗里面带有王博这个名字的? -
(19861371458): 王侯铁骑移江山,博才佳人醉卧君.唐家没溪萧萧瑟,丽代盛昌悠悠去.

#米娟狭# 一首藏头诗,,(挚爱王博)
(19861371458): 一年年课数千言. 生还各有青山兴, 爱吹横笛引秋风, 是时天地阴埃遍. 王粲尚为南郡客, 博山炉中香自灭.

#米娟狭# 想知道:厦门市杏北锦园居住区在哪
(19861371458): 杏北新城锦园居住区位于集美区杏林北部集灌路与集杏路交汇处.规划总用地面积2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75万平方米,拟建社会保障性住房4360套,可居住人口约17000人,容积率2.2,绿地率50%,建筑密度15%.公交线路: 680路 922路 927路 936路 937路 955路 可到.

#米娟狭# 求一首姓名藏头诗(王博永远幸福快乐) -
(19861371458): 王孙心事与人违 博山我劝你一杯 永恒真情可传世 远天归雁拂云飞 幸遇勋华时世好 福气已觉生须眉 快乐预报长庚梦 乐作画鼓如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