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表达对美术作品感受与理解的的方式有哪些 如何欣赏和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其中指出:让学生掌握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并把“欣赏·评述”列为美术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而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则必须通过欣赏、评价优秀的美术作品来完成。欣赏,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四个领域之一,无论是以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出现,还是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也是众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如何去欣赏评价、审视艺术作品,甚至不知如何去指导教学。因为,它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当学生作品展示时,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就此,本人围绕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欣赏、评价。然后,再去谈如何去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

1、欣赏:

欣赏,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本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它是欣赏者对客观纯在的美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一种认识与反映及对美所作出的一种评定和判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工艺美,都是欣赏者对客观事物的“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景交融的审美把握,并引起感情上的激动、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欣赏,在其过程当中,欣赏者首先是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去面对艺术作品的。对作品的部分东西很少做出评价。如:有人说,我很欣赏西方现代派美术。这就意味着,他对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充分肯定与赞赏。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说,我很欣赏你的为人,我很欣赏你的服饰,我很欣赏你的气质,我很欣赏这种色彩等等。都是认为好、持有喜欢、肯定的态度的去欣赏。

2、 评价:

评价:就是评定某种事物“价值”的高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评价者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成就得失、是非功过作出判断和评定。是指对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等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具有鉴赏的意思。也叫艺术批评、艺术评论。

比如,我们要评价一下西方现代派美术,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一流派持有不肯定和不赞赏的态度。只有通过对这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及其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与鉴赏后,才能下结论。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采取肯定、赞赏,还是采取分析、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只有分析了解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评定。它与欣赏有情绪、观点上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评价作品的标准就有两个。一个是艺术的(专业的、形式的),一个是思想内容(内在的、主题思想)。

因此,可以说,欣赏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通过欣赏的过程来实现的。评价可以促进欣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谐统一。

一、那么,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我们要欣赏一件作品,首先就得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欣赏。而当我们面对一件作品,首先映入我们视觉感官上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作品形式上的美。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应该先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然后再去欣赏作品的内容美。

1、 作品形式: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用某种语言来说话)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可供欣赏的具体的艺术作品。因此,用来表现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与表现手段的总和,就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便成了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

(1)结构:

“结构”,是指作品的内部构造。它是指作者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来经营创作所用的生活资料。换句话说,它是指作者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所设计的一个蓝图。即创作前的构思。你要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什么形式,利用什么方法、手段。为什么这样画,这么画,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想通过作品歌颂什么?鞭挞什么?包括造型、布局和设想等等。而结构的基本环节是剪裁和布局。剪裁,是构成形象和意境的第一个环节。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即删繁取简,熔炼精华。布局,即构图,“经营位置”(大家都知道,这里我们就不谈了)。

所以说,结构,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因素,作者只有通过好的结构,把一系列的生活资料和体验以及感受和想法等,合理的布局,才能充分的表现主题思想。如绘画,它的结构,就是通过优美的线条,生动准确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奇异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新颖别致的构图等构成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作者的美好创意。

(2)语言:

“语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语言”。
强调了“语言”在美术学科的重要性。我们要用美术语言,通过作品来传达观念和情感。所以语言非常的重要。


美术语言”:
就是指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也可以说,美术语言它是一种不同于文学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它是视觉符号。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都是一个记号。它们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意义。如鸟、语、花、香,每个字都是一个符号,每个字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如果再把它们按语法的关系将它们组合起来——“鸟语花香”一词,则更具有现实主义了。

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它们各自独立都不代表任何主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的法则去构造一种全新的创造物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把它们结合到一个整体的新的形象之中去,它们才有表现某种主义的作用。比如:有几个孤立的符号“○”(圆)“(”弧,“└”折线。它们各自独立时没有任何主义,当将它们组合成新的形象“苹果”时,则具有了实在主义了。(再如几个四边形构成一个房子等)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它在文艺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视觉语言或视觉符号,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如绘画,它主要是用线条和色彩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空间事物的。其中“线条”(语言),它具有寄托和浓缩情感意识的无限空间。它是表现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一种最完美的语言和手段,尤其是意笔线条,更具有无穷的包容量。线条的横竖、曲斜、刚柔、长短、疏密、方圆、粗细、波磔、轻重、阴阳、虚实、明暗、浓淡、动静、滑涩等等。线条的随机变换,审势赋形,含情达意,可以表现宇宙空间之万物。例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论述:“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也就是说,一根横划,它所描绘的意会,可以让人联想到千里之遥的风云变幻,气势宏伟。一竖之中,可以表达出漫长的岁月和苍老的容颜,道出了人生历程的雪雨风霜和酸甜苦辣。此时,线条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戈如百钧怒发”、“撇如陆断犀象”、“捺如崩浪雷奔”、“折如劲弩筋节”。

可见,这种线条的转折变化,既有它的力量感和重量感,而且运动、情态、气势、刚柔等都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这种线条是何等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这里,线条已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横线的变幻,竖线的高矗,曲线的蠕动,斜线的滑坡,细线的瘦弱,折线的刚硬,圆线的丰满,短线的跳动,转线的回环,方线的力度,粗线的健壮,涩线的苍老等等,这些线条,它都有一定的抽象内涵显示出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这也正是我国五千年意象内涵深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和独有的线意识的神妙之处。(也是所谓的线条语言)

那么色彩也有它的象征性语言:

如红色(暖色),能给人以热烈奔放,令人振奋及温和的感受,它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吉祥、浪漫。

蓝色(冷色),则传递一种忧郁和悲哀的情绪。给人以清凉寒冷的感觉,又有忠诚、安全、宁静的感觉(蓝天白云、碧海蓝天、月光蓝天等)。因为它是天空的色彩,所以它象征和平、安静、纯洁、理智。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冷淡、保守的意味。

黄色(暖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给人以生命力,具有朝气,因为它是阳光的色彩,所以它象征着光明、希望、高贵、愉快。但是,浅黄表示柔弱,灰黄表示病态。

绿色:中性色,它自然、稳定、成长、忌妒。因为它是植物色彩,所以它象征平静与安全、自然、希望、生命和环保。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的说了。

可以说,“色彩”(语言),它也可以传达人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色彩及其完美组合,会使人感受到色彩那奇异的奥妙和迷人的旋律。或明快与忧郁,或兴奋与平静。不同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它的象征意义。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画者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力,一起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使色彩与画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谈到关于色彩的情感表现,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荷兰画家凡高,凡高,他是被誉为人类给画使上最富典型的运用全部生命来倾注色彩感情的本质的画家。他以一种扭曲、旋转和极富运动笔触、在画面上堆积厚重而放大的色彩,每一笔触的排列,都在抒发他那内心的强烈激情。明确的显示了色彩自身的情感力量。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生命情感印象。因此可以说,一切文艺作品的语言,它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没有情感,作品就不能打动人,也就不能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激动。

再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整个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但是,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性,作者采用了这种极度写实的油画造形语言,活生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我国农村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他那黝黑的皮肤、纵横深刻的皱纹、由于干渴而微启的嘴唇里仅存的几颗牙齿、额头上到处沁出的点滴汗珠、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磨损而变形、变了色的指甲、受伤的手指、粗瓷劣质的大碗和对襟布褂、以及从头顶直射下来的正午强光……这些精细入微的色彩造型语言,所“倾诉”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它们不仅“说”出了我们农民“父亲”几十年来的生活和目前状况,也强烈地抒发着作者内心的呼声,一定要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要改善人民生活……这其中的深沉的思绪和复杂的感情,决不是文字语言所能穷尽的。

以上,我们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作品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2、作品内容:

就文学艺术而言,既然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艺术作品,它就必然包含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观点和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他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感动、理解、评价、和理想,甚至幻想等主观的因素。因此,艺术作品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产物。这样,题材和主题便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所以,内容,它是事物内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1)题材:
题材,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所选择出来的,并通过加工、提炼后,用来表达作者主题思想的生活材料。一般来说是指作品里所描绘的人物、事物和环境等等。比如,我要画鹰,我们首先就得收集、了解有关鹰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如鹰的种类、形态、结构、色彩、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人与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精神。然后再决定去表现它,经过意念加工,从鹰的动态、神情和气质等方面去设计与刻画它,这样,才能创作出物与我合的感人作品来。(再如:画花鸟、人物、山水等等。)

(2)主题:
主题,又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全部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题材的确定、加工、提炼而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形式、方法、手段等都是为了突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这里我们提到的作品的“主题”和作品的“标题“是不一样的。尽管有些作品的标题近似主题,但仍不是主题。如一幅以画“鹰”为题材的作品,其标题为《雄风》,若从标题上看,要表现这一标题的题材很多,可以画马、虎、狮子、公鸡等等,而作者取材“鹰”,选择“雄风”这一标题,其作者是想通过作品《雄风》来表达自己对鹰的认识与感受,使人看到它,便可以领略到雄鹰那种雄浑博大之气概,壮志凌云之胸怀,神勇无谓之气度,叱咤风云、搏击海天之风采。从而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激励和无形的力量。也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真挚情感。这才真正是作品的主题。从而使我们真正的体味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容为一体,形成物与我合的最高境界。

总之,我们要欣赏一幅作品,先是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构思、技法、空间和材质等。之后欣赏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主要是作品的主题、意境。意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在感情和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成的。所以说,意为情的升华,情为意的基础。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有时为其内涵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主观思想相融合,为其画外之意所陶冶、感染。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与我合的一种诗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影视片,有时会被某段剧情、或某种场面所感动,以至于忘了自己,好象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禁不住潸然泪下,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意境的作用。所以说,一幅画
,它不是事物外在形象的单纯描写,而是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领略会心。)

二、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

1. 就教学而言——评价的方式(多元化):

(1)、自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评述自己作品的创意以及表达自己作品创意的方式、方法等。

★教师也可以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感想记录在画面外的地方。

★也可以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互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自由欣赏,直接用语言表达、评述其作品。

★也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用写评语的方式互相评价,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展示,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其理由。

★还可以小组讨论,推选最优秀的作品。

(3)、教师评价:

★当学生在自评或互评的过程中,教师或其他学生也可以给其提出意见,帮助其完善作品及其想象。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象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支持
孩子们的原形态创作。以此保留儿童绘画的原生状态。(如:我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大家也看到了,央视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个热门的亮点——就是“原声态”唱法。它强调的就是原始的、原滋原味的、民族的、不加修饰的味道。)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课后统一批阅。

★也可以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其家长写评语。

另外,由于美术学科本身在艺术体认上的复杂性,定性分析相对比较普遍,所以,从美术学习习惯上看,往往以定性评价为主,而定性评价,多半又是评价主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自身的意见。(我说他好就是好,说他不好就不好。多半是评价主题自己的主观意见。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因此,我们现在提倡“质性评价”,它更能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求评价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交流、协商,使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被双方共同认可。
所以,我们在评赏学生作品时,有必要增加艺术批评的手法,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评判审视其作品,并设想改变作品的某个部分,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4)、可以将每次评赏出来的优秀作品,参加校内外的主题展览,或装订成册等,去扩大评价的视域。使学生的作品不仅是在班上,而且要在年级或学校,甚至走向社会等等,来拓宽视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从整个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来看:

(1)、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可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描述。
包括:探讨作品的材质、技法及其特征。还有色彩、线条、形状,及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和作品的个性风格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材料丰富,肌理自然等等。

(2)、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
例如:你喜欢哪件作品、作品里都表现了什么,从作品中你联想到了什么,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的,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要这么表现,作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设计的功能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引导学生想象、发散思维等活动,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不过,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俗语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状态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所差异的。并不象镜子一样,映照的物体都相同,由于每个人的素养不同、意识不同,世界观不同、层次不同,心态不同、生活的角度不同,以及偏爱不同等等,因此,他们的视觉心理,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农夫看月亮,说它象镰刀;船夫看月亮,说它象船;而武将看月亮,说它象弓;同样一种物象,看法不同,联想也就不同。这也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同时也说明,知识含量的不同,会影响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维逻辑。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层次、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学生作品时,要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想象,多给学生以鼓励,爱护和扶持学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掌握方法,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的欣赏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作品的美点很多,如构图美、构思美、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等等,我们不能以一种方式,对每一个作品都面面俱到地去欣赏这些美点,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没兴趣了。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所侧重的找出这些作品中最突出的、最显露的、最能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点。
如:有时侧重历史故事的分析;(如:诗配画、插图等文学艺术方面的题材)
有时侧重构思的巧妙;
有时侧重构图和形象;
有时侧重造型、材质美的表现;
有时侧重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时侧重整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时侧重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等等。

总之,欣赏、评价,不是一个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种群体互动的交流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处理好师生间的渐变关系,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采用多元化的赏评方法来开展教学。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探寻究理的氛围和自由表现的机会,并以美术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很简单,自己想自己想很简单,自己想自己想自己想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

教给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使学生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比较好理解,但对低年级有点难,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侧重点,考虑怎么进行教学。它分为: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欣赏。从艺术家的角度,就是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对画家生平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张画,这个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当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上来欣赏。从美术史的角度,就是从某一个画派、某一个运动演变的过程,着眼于这个作品在这个运动中或者画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同一类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它们文化内涵不同,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都是表现大自然的,但是这两种画从追求到表现方法上都不一样。这是我“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的理解。
在一次美术课的后半段,大家都在写欣赏名作的体会,只有一个同学不写,问他为什么不写,他皱着眉头对我说:刚才欣赏名作《蒙娜丽莎》,大家都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我查过许多资料,也说她的微笑是神秘的。可我课前也在欣赏,课上还在想,却不认为她的微笑神秘,而觉的是苦涩的,或者神态平静中有苦涩。我这样的想法和同学们不一样,能写吗?我顺势说:艺术欣赏可以持不同的观点,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允许在同一主题下看法的相对自由,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更要写,让大家知道你是如何想的,欣赏活动就是要显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这番话让学生打消了顾虑,于是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其中指出:让学生掌握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并把“欣赏·评述”列为美术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而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则必须通过欣赏、评价优秀的美术作品来完成。欣赏,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四个领域之一,无论是以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出现,还是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也是众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如何去欣赏评价、审视艺术作品,甚至不知如何去指导教学。因为,它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当学生作品展示时,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就此,本人围绕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欣赏、评价。然后,再去谈如何去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

1、欣赏:

欣赏,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本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它是欣赏者对客观纯在的美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一种认识与反映及对美所作出的一种评定和判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工艺美,都是欣赏者对客观事物的“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景交融的审美把握,并引起感情上的激动、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欣赏,在其过程当中,欣赏者首先是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去面对艺术作品的。对作品的部分东西很少做出评价。如:有人说,我很欣赏西方现代派美术。这就意味着,他对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充分肯定与赞赏。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说,我很欣赏你的为人,我很欣赏你的服饰,我很欣赏你的气质,我很欣赏这种色彩等等。都是认为好、持有喜欢、肯定的态度的去欣赏。

2、 评价:

评价:就是评定某种事物“价值”的高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评价者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成就得失、是非功过作出判断和评定。是指对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等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具有鉴赏的意思。也叫艺术批评、艺术评论。


比如,我们要评价一下西方现代派美术,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一流派持有不肯定和不赞赏的态度。只有通过对这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及其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与鉴赏后,才能下结论。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采取肯定、赞赏,还是采取分析、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只有分析了解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评定。它与欣赏有情绪、观点上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所以,评价作品的标准就有两个。一个是艺术的(专业的、形式的),一个是思想内容(内在的、主题思想)。

因此,可以说,欣赏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通过欣赏的过程来实现的。评价可以促进欣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谐统一。

一、那么,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我们要欣赏一件作品,首先就得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欣赏。而当我们面对一件作品,首先映入我们视觉感官上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作品形式上的美。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应该先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然后再去欣赏作品的内容美。

1、 作品形式: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用某种语言来说话)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可供欣赏的具体的艺术作品。因此,用来表现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与表现手段的总和,就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便成了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

(1)结构:

“结构”,是指作品的内部构造。它是指作者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来经营创作所用的生活资料。换句话说,它是指作者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所设计的一个蓝图。即创作前的构思。你要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什么形式,利用什么方法、手段。为什么这样画,这么画,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想通过作品歌颂什么?鞭挞什么?包括造型、布局和设想等等。而结构的基本环节是剪裁和布局。剪裁,是构成形象和意境的第一个环节。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即删繁取简,熔炼精华。布局,即构图,“经营位置”(大家都知道,这里我们就不谈了)。

所以说,结构,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因素,作者只有通过好的结构,把一系列的生活资料和体验以及感受和想法等,合理的布局,才能充分的表现主题思想。如绘画,它的结构,就是通过优美的线条,生动准确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奇异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新颖别致的构图等构成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作者的美好创意。

(2)语言:

“语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语言”。
强调了“语言”在美术学科的重要性。我们要用美术语言,通过作品来传达观念和情感。所以语言非常的重要。


美术语言”:
就是指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也可以说,美术语言它是一种不同于文学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它是视觉符号。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都是一个记号。它们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意义。如鸟、语、花、香,每个字都是一个符号,每个字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如果再把它们按语法的关系将它们组合起来——“鸟语花香”一词,则更具有现实主义了。


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它们各自独立都不代表任何主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的法则去构造一种全新的创造物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把它们结合到一个整体的新的形象之中去,它们才有表现某种主义的作用。比如:有几个孤立的符号“○”(圆)“(”弧,“└”折线。它们各自独立时没有任何主义,当将它们组合成新的形象“苹果”时,则具有了实在主义了。(再如几个四边形构成一个房子等)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它在文艺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视觉语言或视觉符号,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如绘画,它主要是用线条和色彩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空间事物的。其中“线条”(语言),它具有寄托和浓缩情感意识的无限空间。它是表现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一种最完美的语言和手段,尤其是意笔线条,更具有无穷的包容量。线条的横竖、曲斜、刚柔、长短、疏密、方圆、粗细、波磔、轻重、阴阳、虚实、明暗、浓淡、动静、滑涩等等。线条的随机变换,审势赋形,含情达意,可以表现宇宙空间之万物。例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论述:“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也就是说,一根横划,它所描绘的意会,可以让人联想到千里之遥的风云变幻,气势宏伟。一竖之中,可以表达出漫长的岁月和苍老的容颜,道出了人生历程的雪雨风霜和酸甜苦辣。此时,线条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戈如百钧怒发”、“撇如陆断犀象”、“捺如崩浪雷奔”、“折如劲弩筋节”。

可见,这种线条的转折变化,既有它的力量感和重量感,而且运动、情态、气势、刚柔等都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这种线条是何等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这里,线条已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横线的变幻,竖线的高矗,曲线的蠕动,斜线的滑坡,细线的瘦弱,折线的刚硬,圆线的丰满,短线的跳动,转线的回环,方线的力度,粗线的健壮,涩线的苍老等等,这些线条,它都有一定的抽象内涵显示出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这也正是我国五千年意象内涵深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和独有的线意识的神妙之处。(也是所谓的线条语言)

那么色彩也有它的象征性语言:

如红色(暖色),能给人以热烈奔放,令人振奋及温和的感受,它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吉祥、浪漫。

蓝色(冷色),则传递一种忧郁和悲哀的情绪。给人以清凉寒冷的感觉,又有忠诚、安全、宁静的感觉(蓝天白云、碧海蓝天、月光蓝天等)。因为它是天空的色彩,所以它象征和平、安静、纯洁、理智。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冷淡、保守的意味。

黄色(暖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给人以生命力,具有朝气,因为它是阳光的色彩,所以它象征着光明、希望、高贵、愉快。但是,浅黄表示柔弱,灰黄表示病态。

绿色:中性色,它自然、稳定、成长、忌妒。因为它是植物色彩,所以它象征平静与安全、自然、希望、生命和环保。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的说了。

可以说,“色彩”(语言),它也可以传达人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色彩及其完美组合,会使人感受到色彩那奇异的奥妙和迷人的旋律。或明快与忧郁,或兴奋与平静。不同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它的象征意义。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画者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力,一起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使色彩与画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谈到关于色彩的情感表现,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荷兰画家凡高,凡高,他是被誉为人类给画使上最富典型的运用全部生命来倾注色彩感情的本质的画家。他以一种扭曲、旋转和极富运动笔触、在画面上堆积厚重而放大的色彩,每一笔触的排列,都在抒发他那内心的强烈激情。明确的显示了色彩自身的情感力量。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生命情感印象。因此可以说,一切文艺作品的语言,它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没有情感,作品就不能打动人,也就不能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激动。


再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整个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但是,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性,作者采用了这种极度写实的油画造形语言,活生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我国农村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他那黝黑的皮肤、纵横深刻的皱纹、由于干渴而微启的嘴唇里仅存的几颗牙齿、额头上到处沁出的点滴汗珠、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磨损而变形、变了色的指甲、受伤的手指、粗瓷劣质的大碗和对襟布褂、以及从头顶直射下来的正午强光……这些精细入微的色彩造型语言,所“倾诉”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它们不仅“说”出了我们农民“父亲”几十年来的生活和目前状况,也强烈地抒发着作者内心的呼声,一定要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要改善人民生活……这其中的深沉的思绪和复杂的感情,决不是文字语言所能穷尽的。

以上,我们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作品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2、作品内容:

就文学艺术而言,既然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艺术作品,它就必然包含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观点和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他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感动、理解、评价、和理想,甚至幻想等主观的因素。因此,艺术作品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产物。这样,题材和主题便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所以,内容,它是事物内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1)题材:
题材,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所选择出来的,并通过加工、提炼后,用来表达作者主题思想的生活材料。一般来说是指作品里所描绘的人物、事物和环境等等。比如,我要画鹰,我们首先就得收集、了解有关鹰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如鹰的种类、形态、结构、色彩、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人与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精神。然后再决定去表现它,经过意念加工,从鹰的动态、神情和气质等方面去设计与刻画它,这样,才能创作出物与我合的感人作品来。(再如:画花鸟、人物、山水等等。)

(2)主题:
主题,又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全部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题材的确定、加工、提炼而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形式、方法、手段等都是为了突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这里我们提到的作品的“主题”和作品的“标题“是不一样的。尽管有些作品的标题近似主题,但仍不是主题。如一幅以画“鹰”为题材的作品,其标题为《雄风》,若从标题上看,要表现这一标题的题材很多,可以画马、虎、狮子、公鸡等等,而作者取材“鹰”,选择“雄风”这一标题,其作者是想通过作品《雄风》来表达自己对鹰的认识与感受,使人看到它,便可以领略到雄鹰那种雄浑博大之气概,壮志凌云之胸怀,神勇无谓之气度,叱咤风云、搏击海天之风采。从而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激励和无形的力量。也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真挚情感。这才真正是作品的主题。从而使我们真正的体味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容为一体,形成物与我合的最高境界。

总之,我们要欣赏一幅作品,先是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构思、技法、空间和材质等。之后欣赏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主要是作品的主题、意境。意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在感情和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成的。所以说,意为情的升华,情为意的基础。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有时为其内涵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主观思想相融合,为其画外之意所陶冶、感染。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与我合的一种诗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影视片,有时会被某段剧情、或某种场面所感动,以至于忘了自己,好象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禁不住潸然泪下,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意境的作用。所以说,一幅画
,它不是事物外在形象的单纯描写,而是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领略会心。)

二、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其作品?

1. 就教学而言——评价的方式(多元化):

(1)、自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评述自己作品的创意以及表达自己作品创意的方式、方法等。

★教师也可以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感想记录在画面外的地方。

★也可以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互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自由欣赏,直接用语言表达、评述其作品。

★也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用写评语的方式互相评价,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展示,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其理由。

★还可以小组讨论,推选最优秀的作品。


(3)、教师评价:

★当学生在自评或互评的过程中,教师或其他学生也可以给其提出意见,帮助其完善作品及其想象。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象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支持
孩子们的原形态创作。以此保留儿童绘画的原生状态。(如:我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大家也看到了,央视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个热门的亮点——就是“原声态”唱法。它强调的就是原始的、原滋原味的、民族的、不加修饰的味道。)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课后统一批阅。

★也可以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其家长写评语。

另外,由于美术学科本身在艺术体认上的复杂性,定性分析相对比较普遍,所以,从美术学习习惯上看,往往以定性评价为主,而定性评价,多半又是评价主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自身的意见。(我说他好就是好,说他不好就不好。多半是评价主题自己的主观意见。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因此,我们现在提倡“质性评价”,它更能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求评价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交流、协商,使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被双方共同认可。
所以,我们在评赏学生作品时,有必要增加艺术批评的手法,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评判审视其作品,并设想改变作品的某个部分,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4)、可以将每次评赏出来的优秀作品,参加校内外的主题展览,或装订成册等,去扩大评价的视域。使学生的作品不仅是在班上,而且要在年级或学校,甚至走向社会等等,来拓宽视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从整个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来看:

(1)、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可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描述。
包括:探讨作品的材质、技法及其特征。还有色彩、线条、形状,及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和作品的个性风格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材料丰富,肌理自然等等。

(2)、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
例如:你喜欢哪件作品、作品里都表现了什么,从作品中你联想到了什么,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的,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要这么表现,作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设计的功能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引导学生想象、发散思维等活动,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不过,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俗语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状态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所差异的。并不象镜子一样,映照的物体都相同,由于每个人的素养不同、意识不同,世界观不同、层次不同,心态不同、生活的角度不同,以及偏爱不同等等,因此,他们的视觉心理,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农夫看月亮,说它象镰刀;船夫看月亮,说它象船;而武将看月亮,说它象弓;同样一种物象,看法不同,联想也就不同。这也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同时也说明,知识含量的不同,会影响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维逻辑。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层次、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学生作品时,要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想象,多给学生以鼓励,爱护和扶持学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掌握方法,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的欣赏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作品的美点很多,如构图美、构思美、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等等,我们不能以一种方式,对每一个作品都面面俱到地去欣赏这些美点,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没兴趣了。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所侧重的找出这些作品中最突出的、最显露的、最能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点。
如:有时侧重历史故事的分析;(如:诗配画、插图等文学艺术方面的题材)
有时侧重构思的巧妙;
有时侧重构图和形象;
有时侧重造型、材质美的表现;
有时侧重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时侧重整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时侧重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等等。


总之,欣赏、评价,不是一个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种群体互动的交流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处理好师生间的渐变关系,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采用多元化的赏评方法来开展教学。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探寻究理的氛围和自由表现的机会,并以美术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伊省矩# 浅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1) -
(13297211462):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

#伊省矩#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13297211462): 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和欣赏能力,并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讲述美术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在...

#伊省矩# 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13297211462): 审美教育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美学教育要从审美形态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

#伊省矩#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美术课程 -
(13297211462): 2,(1)通过欣赏,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为了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我利用让学生欣赏名画、照片、模型、参观画展、古迹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2)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泥工...

#伊省矩#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297211462): 在文学艺术中、大自然生态环境中、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都可以无穷无尽地享受到美.那么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起,美术教育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

#伊省矩# 儿童美术绘画有哪些种类 -
(13297211462): 家长们常常发现孩子喜欢把家具、地板、墙壁当纸,把各种能画出痕迹的东西当笔,种类包括:线描、水粉、拼贴、版画、水墨画、写生、剪纸、艺术创想.凡是能涂到的地方都涂上各种点、线、圈等组成的可笑幼稚的“图案”,绘画是幼儿表...

#伊省矩# 如何对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 -
(13297211462):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作品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应选择与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比如小班可选择形象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它美不美?美在什么地...

#伊省矩#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探索 -
(13297211462):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

#伊省矩# 谁能详细跟我说说绘画语言有哪些? -
(13297211462): 一个画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自己作品里的绘画语言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自身的艺术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

#伊省矩# 学习完《美术鉴赏》的感悟,300字左右,紧急!!! -
(13297211462): 给你两篇参考: 1、 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章法和笔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