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第二章 自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以下是武志红老师自己总结的衡量一个人自我的五个纬度:

自我稳定性:

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而自我稳定性,主要看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这个外壳容纳什么呢?就是其它客体或者它自己的情绪,也包括活力。这个外壳,是有不同质地的。它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而且还有足够的敏感度。

自我灵活度:

自我状态有三种,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譬如一位女性,自我灵活度高的话,她可以在妈妈、女人和女孩这三种状态中自由切换,有的时候甚至也可以切换到男性的相关角色上。对于男性来说则是,一个人可以在父亲、男人和男孩之间自由切换。也包括,在关系中,姿态的高低、态度的强硬程度,等等,自我灵活度高的人都可以比较快速地做调整。

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像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自我稳定性,即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而自我灵活度,即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到对方并调整自我。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既有高自我稳定性,又有高自我灵活度。

有趣的是自我太稳定的人,常常缺乏一些神来之笔的洞察力。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自我外壳不太结实甚至有大裂缝的人,他们身上却有着天才般的光辉在闪耀。

一如鲁米所说: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依照这句诗的哲理,就好像是,隐藏于自我深处的灵性之光,得通过一个破碎的自我,才容易呈现出来,假如一个人的自我太完整了,这个灵性之光,就被防御住了。

自我的力量:

一个人的自我力量,好像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有汹涌澎湃的力量,那么这股力量会一直存在。问题仅仅在于,这股力量能不能被驯服,然后被驾驭。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力量是比较弱的,那么你也很难指望,他会迸发出“洪荒之力”。

比如,有些作者的写作风格,会发生变化,但他们文字中的自我力量很难改变。涓涓细流的人,永远是涓涓细流,这股细流也许是直直的、一往直前的,也许是千回百转的,但却成为不了大江大河。

相反,有些作者的文字,就如大江大河甚至如海洋一般的浩瀚,最初这股力道他们难以很好地掌握,以至于表达的时候会出问题,但你可以期待,随着对这股力道的掌握越来越纯熟,他们的表达会变得很不同。

用人的时候,应该把自我力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力量偏弱,那么你给他太重的任务,他可能承受不住这份重量。

相反,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自我力量,而你又愿意给对方试错的空间,那么可以期待,这个人经过各种淬炼之后,会胜任这份工作。

自我的疆界:

讲的是一个人对“你”的感知和态度,这个“你”指的就是外界。有些人他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能够伸展自己的自我,他们中甚至有的人在家里也不能伸展自我,而必须把自我与手机、书籍、报纸,网络、股票捆绑在一起,并且他们主观上也会觉得只有这些事情有意义,而排斥其它活动。很不幸的是,以前我就是一个只能靠读书才能艰难度日的人。我们的自我只能延伸到这儿。至于家以外的广阔世界,我们有敌意的感知。我们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够友好的,我们不能在外部世界很好地做自己,这会导致,我们在不习惯的外部世界里生活都得使劲,这会让我们很累。

譬如:一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能量好像只能涵盖到他的讲桌,虽然他的声音,你能听得见,他说的话,你也能听清楚,但你会听得非常吃力,你很容易走神。用自我疆界的概念来诠释,就是,他们在讲课的时候,自我疆界就只涵盖了他们的讲桌,不能伸展到整个课堂。相反,有些老师只要一开口讲话,好像整个教室都能被感染,这代表了他的自我疆界很开阔,所以能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自我的疆界,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能伸展的空间。自我的疆界,和掌控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感觉到,到了外部世界后,你失去了掌控感,那你就会缩小疆界。自我疆界的根本,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在关系中,自我的力量是“我”的事,而自我的疆界,则取决于对“你”、也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自我疆界,那就可以从和孩子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做起,因为,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你”,是孩子面对的最初的外部世界。

自我组织力:

指的是自我重组的能力。在自我的五个维度中,堪称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详细来说,自我组织力就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或者被击溃而瓦解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地组织起来。自我组织力最高的表现是,哪怕自我还没有被重创,但一旦认识到,自己固有的人格结构不大对,就能主动地重构自我。

自我组织力最高的人,也许会是孔子说的第一种境界,他们天然地在追求自我的升维,让自己可以非常好地适应环境,不断尝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在高压下,会担心自我瓦解,于是尽可能地会去维护自恋,这时候就只能听得进去满足自恋的信息,而排斥伤害自恋的信息。

对于自我组织力差的人,要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自我组织力高的人,则可以多去冲击他们,和他们建立起结实深度的关系,也可以给他们各种重任。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通常会在教科书里面看到的对人格进行统计分析的大五理论:

这五个特质,组合在一起,对人格有完整的解释力,而每个特质,在统计学上又有最大的独立性,即不同特质的相互掺杂性是最低的。

这五个特质分别是:

从统计学上看,或者说按照科学标准,这是一个最好的理论模型。然而这样的分类很难让人记住,并且即便知道这样的东西也不会给你我带来什么有意义的改变。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东西,但它却无法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那些看似不那么科学正确的构建,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人格发展理论,却是广为人知。

武志红老师看人的方法: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那么首先要记住,这只能发生在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丰富的关系中,借助各种好的回应,来完善自己。

被看见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我发出了声音,这声音可能是表达、欲望、需求,也可能是快乐的分享,我都希望,能听到“你”的回应。

很多哲学家都曾表述过:“你”在,所以“我”存在。意思是,“你”给出了“你”的回应时,“我”才能确认,“我”是存在的。

更多内容会在第三章“关系”中会讲到。

有一则寓言是这么说的: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里,人的心理是没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的,这只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如果你的自我越来越强,就可以去结交一些诤友了。同时你也可以想象,如果你始终不能完善和强大自我,那么,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将永远不可得。

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就是野性;超我,就是德行。

另外,《象与骑象人》这本书把人看作两部分: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其实就是将人的自我分成了两部分:

有一则寓言:

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中,旁观者的议论,直接进入了爷孙俩的大脑,影响了他们的想法和决定。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

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

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太容易按照一些社会道德去要求自己了,这就是在用超我压制本我。但就像下面这首鲁米的诗所讲的,具有欲望和野性的人,才具有魅力。

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三体》里面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鲁米还有另外一首诗,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

人性是合一的,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欲望和想法都是有意义的,不必压制也不必纵容,拥抱它们,接受他们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好。放下好坏对错的评判,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异彩纷呈的世界。

要倡导“成为你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本身应该抱着这样的假设: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这也是人本主义的假定,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者,或成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罗杰斯认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你才能真正知道这个人是谁。 而如果你只是去理解这个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或者理解“自我的五个维度”,那你并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或者说,你根本碰触不到这个人。

所谓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一个进入别人的现象场的练习: 以妈妈为例——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很多温暖的概念和术语:

抱持: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

如何育儿呢? 长得特别像暖男的温尼科特,有一个狂野的表达——

温尼科特还说:

相比起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超我相冲突的理论,武志红老师更喜欢温尼科特的,认为父母、老师和其它权威,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 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因为性快感中心的变动,而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是人性的两大驱力。因快感中心的变迁有五个发展阶段:

口欲期——

关于口欲期的心理,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弗洛伊德之后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二阶段,特别重视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认为这是婴儿和外部世界的原初关系,这会成为婴儿与整个世界关系的一种基石,一种隐喻。

那我们回到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展现在这一关系之中。所以,需要有意识地,让小婴儿和妈妈的乳房建立一个良好关系,这样婴儿就会感知,世界一开始就是欢迎他的,一开始就是友好的。

肛欲期——

一岁前的口欲期,婴儿其实是在剥削,在吸收,他不能自己创造东西,奶水固然是好的,可这是妈妈的乳房所产生的,他是无力无能的。这时候婴儿的大便,并不是成形的。弗洛伊德说,一岁到三岁的肛欲期,快感中心从口腔部位转移到了肛门位置。那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他有自己的创造物,而且能自己控制它。武志红认为,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创造物,并且还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

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和我个人的理解出发,可以这么说,既然这是自己的第一份创造物,那么这就是对自己所有创造物态度的源起,也就是说,幼儿时对自己的大便是什么态度,长大后对自己的其他创造物也是什么态度。

大人将大便视为肮脏之物,觉得臭,认为不卫生,但小孩子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他们会天然地爱上自己的第一创造物。比如之前我在讲课时讲到肛欲期,很多妈妈就反馈案例,说她们的孩子不仅不觉得自己的大便脏,反而觉得很有趣、甚至很可爱。

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对她说:妈妈,妈妈,你看我的大便,多可爱啊!它们好不好看?一位孩子则说:妈妈,这个肯定很好吃,你想吃一口不,我想吃。一位学员则看到,她的小侄子真的在吃自己大便。还有一位咨询师说,她女儿会邀请父母一起吃她的鼻屎。这些大多发生在1-3岁的孩子身上,是我在之前的咨询、授课中听到的真实案例。

当然,大便的确是臭的,的确是不卫生,孩子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便,但在训练孩子如何控制大小便上,不要太严厉,否则就会给孩子这种感觉:他的创造物是肮脏的、让人嫌弃的。并且,孩子在学习控制自己大小便时,也是在练习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不要太去破坏这个历程。

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

这种情况,武志红老师的个人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再详细地说,就是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就是,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掌握这个原则就好,有时候小小严厉一下,关系也不大。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期的这个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父亲竞争母亲,而感觉到罪恶。接下来,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就会启动“ 认同 ”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也就是说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果发展得好,就会发展出一些好的心理来。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是竞争与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这两个基础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

我们都知道,竞争性是一个人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而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既需要得到鼓励,又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潜伏期——

这个阶段,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整天是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谁如果整天去粘异性,就容易被嘲笑。

如何能比较好地度过青春期?武志红老师认为当然是首先在一个抱持性环境下长大,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要实现——世界准备好接纳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份洪荒之力的感觉,最初是抱持性的父母,一直鼓励孩子,表达本我的结果。很多人在原生家庭没得到这个抱持性环境,但现在,你可以做你自己的“父母”,试着带着点偏执劲,去追逐一些你特别想追逐的事物,以此来滋养你的本我。

在我看来:

你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的吗?

精神胚胎:

所谓感觉,就是“我”与其它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对于孩子,父母应该把管教限制在最少的程度。

真自我与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它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太会为难自己: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巴菲特的父亲: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名言:对于婴儿来讲,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妈妈的那张脸。这句话说的是妈妈的深情,如果孩子能够与妈妈有充分的互动,这是比任何事情都更有吸引力的。

~


#隗舒阳# ...右眼是成功防止失败,只要学会善待失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决不放弃7.真正的执行:48字执行真经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 - 作业帮
(13264832775):[答案] .不要任务,要结果 完成任务≠结果 结果——做一个商人的“低线” 做结果,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结果:无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2.心态决定行动 行动,来自“结果心态” 结果心态:不是想要,而是一...

#隗舒阳# 考研数学二大纲对应《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哪几章? -
(13264832775): 教材不同,对应第几章也是不同的.主要内容为: 高等数学: 函数、极限、连续 一元函数微分学 一元函数积分学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包含二重积分) 常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 行列式 矩阵 向量 线性方程组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二次型 详...

#隗舒阳# 多字加偏旁能组什么字 - 作业帮
(13264832775):[答案] 灯谜基础知识灯谜又称“文义谜”,亦称文虎.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义、形、音,凭借汉字的一词多义、笔划组合、摹状象形... 卢梅坡《雪梅二首》(其一).上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四句,只有第二句无犯底字.真是天造地设的佳构.“白雪”...

#隗舒阳# 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 作业帮
(13264832775):[答案] 担心史铁生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怕他轻生, 但又“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隗舒阳# 藏海花第二部 -
(13264832775): 2012年12月《藏海花》第二部更新到31章之后,下月宣布停更,之后三叔主要精力放在《盗墓笔记少年篇·沙海》上.再之后,三叔在微博上宣布封笔,意思说写完的存稿会继续发,没写完的就彻底停掉了.于是大家都知道《沙海》是有存稿的,所以在三叔宣布封笔之后还继续更了很多,但不知《藏海花》是否有存稿.于是直到今日也没有复更的动向.所以作为摔进坑里的我们,目前只有两条路,等,或者弃.

#隗舒阳# 结合共产党宣言叙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 -
(13264832775): 《宣言》是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需要产生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隗舒阳#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2章的主要内容及读后感 -
(13264832775):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缺侍,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

#隗舒阳# 谈谈你对兴趣及职业兴趣的 理解(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
(13264832775): 大家都是有兴趣爱好的,特别是简历中都会写什么排球、羽毛球和篮球.我这里所提出的兴趣爱好,比各位理解的广泛的多.对兴趣爱好再加一句解释的话,即一个人的感情依托所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对这件事情非常非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