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有12个节日?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一、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拜年、贴春联、燃放爆竹、包饺子等。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有观灯、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

三、寒食节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不得用火,吃冷食三日。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但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忘记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隐居;

后来晋文公反复请介子推出山,他不愿为官,最后晋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树下。后人为纪念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吃冷食。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清明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描写清明节的诗作有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端午节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艾叶、系红线等。据说是为纪念屈原于此日投汨罗江而死。



01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中国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如下:

1、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拜年、贴春联、燃放爆竹、包饺子等。描写春节的诗作有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有观灯、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描写元宵节的诗作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3、寒食节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不得用火,吃冷食三日。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但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忘记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隐居,后来晋文公反复请介子推出山,他不愿为官,最后晋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树下。后人为纪念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吃冷食。

4、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清明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描写清明节的诗作有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艾叶、系红线等。据说是为纪念屈原于此日投汨罗江而死。

6、七夕节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通过天河相会,妇女们摆酒脯瓜果于庭前,用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过者为巧,谓之乞巧。七夕节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描写七夕的诗作有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中元节

中元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以饲恶鬼,僧寺作盂兰盆会以使亲人脱离恶鬼道,后逐渐成鬼节,民间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8、中秋节

中秋为八月十五,处在秋季三个月的中央。此时为秋分前后,秋高气爽,月亮圆时显得更为明亮皎洁,为家人团聚之时。在这个节日家人团聚,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9、重阳节

重阳为九月九日,九为阳数之极,故名。此日有登高、赏菊、饮酒、佩带茱萸的习惯。现定为老人节。描写重阳节的诗作有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

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人将其看做节气的起点,要举行庆祝祭祀活动。古代于岁末要举行腊祭,该日称腊日(日期不定),该月称腊月。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寺此日要煮粥敬佛,受此影响,民间将腊日定在此日(即腊八),并煮腊八粥。

11、小年

小年为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现今为二十三日),又称祭灶日,据说灶王爷是上帝派往民间的监护神,每年此日上天报告民间善恶,于是此日祭灶,期望向上帝说自己好话,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这一天主要扫尘、祭灶等。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晚,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习俗有避邪(燃爆竹)、守岁、吃团圆饭等。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中国有有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只有中国才有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下为大家分享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1   按先后顺序,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2   1、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有拜年、贴对联、洒扫除尘、吃饺子、放爆竹、收压岁钱等。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吃元宵、花灯会、祭神、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清明节:时间为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习俗有踏青、扫墓、植树、放风筝、吃青团、插柳等。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端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缠五彩绳、喝雄黄酒、避五毒、躲端午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5、七夕节:时间为农历七月七日。习俗有香桥会、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缘、结红头绳等。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6、中元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7、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习俗有家人团聚、赏月、祭月、吃月饼、燃灯、花灯会、观潮、喝桂花酒等。中秋节象征家庭团圆和幸福。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位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8、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秋游、祭祀鬼神、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9、冬至:时间为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习俗有祭祀先祖、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但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在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人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   10、腊八节:时间为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有吃腊八粥、吃腊八醋、腌腊八蒜、吃腊八豆腐、吃腊八面等。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11、小年: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习俗有打扫屋子、沐浴、吃灶糖、祭祀鬼神等。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12、除夕: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习俗有吃年夜饭、贴对联、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等。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3    01、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指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吃年夜饭、贴春联、给压岁钱等风俗。    02、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拜年、放鞭炮等习俗。    0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04、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05、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等,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有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06、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始于汉朝,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07、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等,始于唐初,盛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08、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的习俗。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09、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端午节元宵节七夕节端午节,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端午节,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小节,除夕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些?~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是:
1、春节习俗,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2、清明节习俗,踏青: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3、重阳节习俗,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4、中秋节习俗,赏月: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5、中元节习俗,祭祖烧纸:

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6、七夕节习俗,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7、端午节习俗,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
8、寒食节习俗,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9、上巳节习俗,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10、社日节习俗,祭灶:

社日节祭灶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
11、龙抬头习俗,剃头:

龙抬头那天剃头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12、元宵节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有哪些呢?


#郗洁翠# 中国的24个传统节日是什么? -
(18248712963): 中国的传统节日并没有24个,只有17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郗洁翠#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
(18248712963):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如下:1.春节(1月1日):吃团圆饭,贴春联、对联,放鞭炮.2.元宵节(正月十五):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3.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或四):扫墓、祭祖.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穿针引线,吃巧果.6.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祭祖,普渡众生.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秋,饮菊花酒.9.寒衣节(冬至或腊月初八):穿新衣,吃汤圆.10.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炖饺子.11.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守岁,吃年夜饭.12.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熬白糖蒜.

#郗洁翠# 中国的24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
(18248712963): 一共17个,并没有24个.1、春节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

#郗洁翠# 中国所有的节日列表 -
(18248712963):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

#郗洁翠# 有关中国传统的节日(有日期的) -
(18248712963):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

#郗洁翠#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 -
(18248712963):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郗洁翠#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
(18248712963): 国庆、中秋、元宵、情人节、

#郗洁翠#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节日 -
(18248712963):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

#郗洁翠#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急需! -
(18248712963):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端午:包粽子、赛龙舟、吊屈原.

#郗洁翠# 中国有那些节日, 越具体越好 -
(18248712963):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