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提高学生的智力~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1962年左右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由前一段教学实践证明,单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际中应用;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十6=12、7十7=14、8十8=16、9十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它加法表,如7十8=?先想7十7=14,因为7十8比7十7多1,所以7十8=15,又如6十8=?先想6十6=12,因为6十8比6十6多2,所以6十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因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决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
(二)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智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
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a.提出问题,b.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c.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课前,每个学生用厚纸,预先做好30块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上面印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块一块地摆,直接度量练习纸上各种长方形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块一块摆固然能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太麻烦了,而且图形大了,如操场、教室、田地等,我们能一块一块地去摆吧,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办法呢?”问题提出后,少数优秀生立即举手,这时不要他们急于回答,要求大家先认真阅读教科书,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测量长方形面积只要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一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师:能不能写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发现教学法是国外兴起的,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在运用此法时,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和教科书作用的倾向,我们运用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探讨、尝试。教师只有不断摆出“问题”,学生才能去“思考”,没有“问题”,当然无从思考。学生初步“发现”结论后,都是仍要系统地归纳小结,以便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2.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叫学生盲目去思考,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上自己去“发现”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满足于优秀生的“发现”,应该帮助中下水平的学生去“发现”。
4.要充分注意直观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具或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多动脑,多动手,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允许学生提问,不要怕“乱套”。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更广阔的领域,从中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当然,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远不象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按照教师预计的程度,一步一步往前走。现在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结论就可能是多样的,课堂的气氛,随着问题的出现,也会有波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方法要灵活,思维要敏捷,既不要怕“乱套”,又能按预计目的,掌握教学进程。
6.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现教学法仅是其中的一种;当然不可能堂堂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三)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目前数学课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外练习,把学生的课外休息和游戏时间剥夺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既影响了健康,又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忙于赶作业,还谈得上发展智力吗?因此,课堂练习首先要保证在课内完成,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在教室里认真思考,认真做作业。
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讲究质量。避免青一色的单调练习,今天教加法应用题,练习的全是加法;明天教两步应用题,练习的全是两步应用题。这样练习,看上去练得很多,其实对发展学生智力不利,反而思维僵化。选编练习题要“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教科书中大都是巩固新知识的练习题,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练习比较少,教师要注意补充。课堂练习要提高练习效率,要有重点,练习的时间要花费在刀口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内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遵循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更要注重练习设计的方法,体现练习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对练习进行调控与反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做法如下:1、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遵循实施的原则:小学数学中课堂练习的形式多样,设计方法各异,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练习的最大效益。(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就要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2)层次性原则:即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练习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要关注特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和强化的效应,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寓练于乐,练中生趣,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爱好、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4)生活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能力还很弱,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将枯燥的数学练习还原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将会比较容易的克服。2、注重练习设计的方法,体现练习的有效性: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所以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练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设计练习,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效应”。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设计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A、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B、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是指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排除思维定势,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C、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A、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B、归纳性练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C、引申练习。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D、发散性练习。这是一种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练习。3、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1)针对性练习: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3)操作性练习: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4)对比性练习:深化练习,不是指题目要求拔高、加难,而是指思路的拓宽、灵活,激励学生思维。在练习中通过对比练习,可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对形同实异,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得到辨析深化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负面迁移。(5)说理性练习: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说明算式的意义。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数学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同时练习要讲究质与量,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练习内容去确定练习形式。4、及时对练习进行调控与反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设计练习时,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及时反馈,以便调控教学。为此,教师应尽量做到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该安排好反馈的环节,必须设计好以下练习形式:①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②新授课后的尝试练习,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③巩固练习,这是第二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要从提问中获得信息反馈,并及时地对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这样就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练习的结构和设计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少、精、活”。以腾出足够的时间落实训练,从而减少课外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余负担,使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兴趣活动,扩大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