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巜中秋月 这首诗的 李峤是在什么时候写下中秋月两首其二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月



《中秋月二首》其一
唐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分工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李峤是与朋友赏月时写的。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唐诗中秋夜的意思是什么如题.就是五言绝句.李峤写的~

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全诗内容:“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诗经取名,取名参考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著作,按姓氏属性起名,给宝宝诗经取名,承载书香气息,传承国学文化…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谁知道唐诗中秋夜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地方?
《中秋夜》是诗人李峤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写的,诗人由此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李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巜中秋月 这首诗的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是诗人对世事风云变幻的感悟。


#谭孙宏#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
(19673753318):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谭孙宏#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下半段? - 作业帮
(19673753318):[答案] 这是唐代李峤《中秋月》二首中的第二首,因为是五言绝句,所以没有下半段. 李峤《中秋月》二首中的第一首如下: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谭孙宏# 李峤的诗是《中秋月》还是《中秋夜》 - 作业帮
(19673753318):[答案] 《中秋夜》 唐 - 李峤 - 中秋月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峤 【题目】:中秋月二首 【内容】: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谭孙宏#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作者是谁?诗名是什么? - 作业帮
(19673753318):[答案] 【中秋月二首】(其二)李峤 唐·李峤《中秋月》诗: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谭孙宏# 请告诉我李峤中秋月(之二)(圆魄上寒空)的解释! - 作业帮
(19673753318):[答案] 唐诗.李峤.中秋月之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诗人...

#谭孙宏# 问:唐诗《中秋月》作者是谁?
(19673753318): 李峤

#谭孙宏# 唐代诗人李峤在《中秋月》中写道:“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诗句表明了[ ] - 作业帮
(19673753318):[选项] A. 人与自然界是协调发展的 B.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 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谭孙宏# 乡思和中秋月(其二)的古诗解释
(19673753318):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 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关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 十分沉重的心情. 2.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主旨,是乡愁.

#谭孙宏# 李峤的诗是《中秋月》还是《中秋夜》 -
(19673753318): 《中秋夜》 唐 - 李峤 - 中秋月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峤 【题目】:中秋月二首 【内容】: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谭孙宏# 古诗中秋月其二的译文是什么 -
(19673753318): 中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译文] 一轮月在寒冷的夜空中升起,人们都说五湖四海今夜都能看到相同的圆月.可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今晚没有大风和狂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