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称呼的规定。什么到几级叫小主,到几级叫主子的那些规定 "小主"真的源自清朝后宫称呼妃嫔的用语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传说时代:一正妃,三次妃,舜帝只设三妃

夏:十二夫人

商:三十九妃

以上并无具体记述,真正成为规定的为<周礼>: 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121人.后世的在其上略有添减。

周: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凡一百二十一后妃 。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宫备七国,爵列八品)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娙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傛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国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散职(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

宋: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昭仪,昭华,昭容,婕妤,容华,充华)。明帝时有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容,淑媛,淑仪,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容,修仪),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容),散职(美人,才人,良人)

齐: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容,昭仪,修华,,修容,修仪),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散职(美人,才人,良人)

陈: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容,昭仪,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容),散职(美人,才人,良人)

北朝

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魏:皇太后,皇后,左右昭仪视大司马,贵人,三夫人视三公,上三嫔视三卿,下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齐:皇太后,皇后,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上三嫔(光猷,昭训,崇徽),下六嫔(宣猷,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世妇,御女,才女,采女

隋:文帝初设皇后,三嫔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九世妇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三十八御女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独孤皇后死后增设三贵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炀帝时设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第一,九妃(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华,修容,充仪,充容,充华)品第二,二十七世妇(婕妤十二人品第三,美人、才人合十五人品第四),八十一御女(宝林二十二人品第五、御女二十二人品第六,采女三十七人品第七) 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增设四妃为贤妃,惠妃,丽妃,华妃

宋: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大皇后,皇后,贵妃,真妃,淑妃,丽妃,婕妤,丽人,才人,顺仪,淑华,淑仪

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皇太后,皇后,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明末尚有选侍,才人,淑女

清: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附: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子童 :亦写作“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也是皇后的自称。最早出现“子童”名称的《全相平话五种》,其著作的年代当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子童”这个词汇实际上有根源,它应该是由“小童”衍化而来。“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论语·季氏》中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日寡小君。”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赦诏》:“以仪刑万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 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 称“充仪”。

商朝: 中宫皇后 东宫皇妃 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 ,惠妃, 庄妃 九嫔 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你问哪个朝代的?
是真实朝代的还是后宫小说里的?
每个朝代后宫等级人数都不一样,称呼也不一样,有时一个朝代之中还会改
给你一个最近网上很流行的架空历史的后宫小说的等级,你参考一下吧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其中贵嫔及以上称主子,是后宫的正经主子,贵嫔以下只能称小主,贵嫔以上可以佩戴步摇,贵嫔以下只能戴钗,皇后及正一品贵淑贤德四妃能食用血燕,其他嫔妃只能食用官燕。

话说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

正三品以上的嫔妃对上自称臣妾

嫔以上的嫔妃对上自称嫔妾

嫔以下的嫔妃对上自称名讳
----------------------------注:上包括皇上、太后以及品阶比自己高的嫔妃

正三品以上的嫔妃对下自称本宫

嫔以上的嫔妃对下自称本主

嫔以下的嫔妃对下自称名讳或我

------------------------------------------------------------------

ps:嫔妃在侍寝过程中可依与皇上的亲近程度自称名讳或昵称

[貌似在这方面历代宫廷的称呼都差不多...以上仅供参考...]

后宫每朝每代都会有不同吧。1楼说的应该就是小说里YY虚构的,结合了各朝各代的名称。
历史上的话,小主是清朝才有的,是待选秀女或者是初入围等待册封的秀女的称呼,这个职位很低,一般不列为嫔妃之列。
清代地位高的嫔妃是有数量限制的,一般是皇后一位,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
下面就是贵人、答应、常在等,地位较低。
但是就算是贵人这些只要是册封过的,下面的奴才就会叫“主子”的了,“小主”就是特别称呼那些还未正式册封等级的,也就是将来的“主子”。

"小主"真的是清代后宫称呼嫔妃用语吗~

“小主”真的是清代后宫称呼嫔妃用语吗?小主是清宫戏里待选秀女或者是低级嫔妃的称呼。其名来自于金易的《宫女谈往录》,而使这一名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电视剧是《金枝欲孽》、《甄嬛传》。
最近借着一些清宫戏的影响,“小主”这个词很火,女生们自称“小主”或者互称“小主”乃至统称“小主们”的例子不一而足,而一些电视台的号称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动辄说“各小主们记得看我的节目哦”。

那么,“小主”一词到底是不是清宫用语,如果是,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主”?如果不是,那么应该称呼为什么?我们这里简单的来谈一谈。

“小主”一词的来源,是金易的《宫女谈往录》,此书中出现过数次“小主”一词,我们摘录几条重要的来看看。

“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们的叫官房。”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

从上面两条原文来看,《宫女谈往录》一书里的“小主”一词,大概有几个要点:

1:以尊卑排序,后宫分为太后、主子、小主们,三个等级。

2:以称呼来说,小主可以有“小主”、“小主们”、“封号+小主”三种称呼方式。

这就是《宫女谈往录》中谈到的“小主”,也是现在清宫戏里和很多清穿小说里用到的用法。

问题在于,很多人迷信《宫女谈往录》,但是这本书实际上可信度是参半的。其作者金易,原名王锡,1917年生人。根据其《自序》,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和街坊老宫女“荣儿”有所接触,听她谈了很多宫中和宫女的故事,而在八九十年代才由作者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出来。四十年的时间,其中记忆的错误,不言而喻,作者本身又不熟悉清代制度,里面的问题也相当的多。
当然,有错误,并不代表没有全错,更不代表没有采用的意义。《清史稿》的错谬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动辄说《清史稿》没有阅读和参考的意义。

于是我们需要其他的证据。

在比较可信的资料里还提到过“小主”一词的,是商衍瀛的《珍妃命案》,我们录原文如下:

“据信修明说……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以上为信修明见闻。”

这条记录本身是个不错的佐证,商衍瀛,字云亭,广东番禺人,光绪朝进士,翰林院侍讲,商衍鎏为其弟。这种说法出自商衍瀛的记录,说明其多少有些依据。但是,一来,此文之中的“小主”,变成了“小主儿”,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儿化音,但是意义却变化了很多,详见后述。二来,商文中说此说法源自信修明的记录,而事实上信修明的记录则否定了这一说法。

信修明,名信连甲,号汉臣,幼时读书,考取功名未果,娶妻生子后,迫于生计,自阉进宫,宫中人称“神仙张”(信修明入宫时顶替一张姓太监故称)。其《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和商衍瀛一样描述珍妃的情况的时候原文如下:

“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

这里作“主子”,而并非“小主儿”。



于是对于“小主”一词,我们做出总结,大致上有三种可能性:

1: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其原型为“小主子”。这种说法的依据只有《宫女谈往录》,是孤证,而且来源不甚可靠,并且与档案和清宫人员回忆的称呼有出入,于是可信度不高。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根据口语的活用和时代的变化,如果“小主”的原型确系“小主子”,那么其作为一种口语性称呼的可能性并不是为零,只是还需要证据。

2: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不过口语上作“小主儿”。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商衍瀛的记录,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被商衍瀛记做信息来源的信修明本人的书籍把它否掉了。不过商衍瀛从时代来讲,是见过信修明的,或许从口语上的发音有所不同。那么口语上如果发音为“小主儿”,这个词汇就要重新审视。根据北京话的特点,于尊重、正式的场合,很少有在词尾加儿化音的情况,何况以卑称尊,其称谓更不可能加儿化音。所以如果“小主儿”这个称谓真的存在,也是一种戏谑的称呼,如逗孩子一般,不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称呼,同时,正如一个宫女无论与皇后是什么关系,也不能称呼她为“皇后主儿”一样,这种称呼也不是“关系密切”的体现。

3:事实上不存在“小主”一词,《宫女谈往录》和商文中出现这个词汇是因为回忆上的差距或者口语差异的错记。

从现在的资料来讲,第三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如果不存在“小主”一词,清代宫廷里如何称呼后妃们呢?

大体来讲,清初宫廷还是以满语为主体,到雍乾之后,渐渐以汉语为主体。清代皇子们称呼后妃,山桃木、洗桐女史和我,都曾经在微博上科普过,这里不提,仅说一下清中后期宫人如何称呼后妃。

根据朱家溍对清宫太监耿进喜等人询问的记录,清宫太监、宫女们称呼后宫的时候,从大体上称呼为“各宫主位”、“皇后主位们”,由此亦可见到皇后和主位要进行区分,即皇后为皇后,主位为后宫妃嫔。

“小主”真的是清代后宫称呼嫔妃用语吗?
2014-07-10 11:11:53 来源:趣历史

最近借着一些清宫戏的影响,“小主”这个词很火,女生们自称“小主”或者互称“小主”乃至统称“小主们”的例子不一而足,而一些电视台的号称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动辄说“各小主们记得看我的节目哦”。
那么,“小主”一词到底是不是清宫用语,如果是,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主”?如果不是,那么应该称呼为什么?我们这里简单的来谈一谈。
“小主”一词的来源,是金易的《宫女谈往录》,此书中出现过数次“小主”一词,我们摘录几条重要的来看看。
“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们的叫官房。”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
从上面两条原文来看,《宫女谈往录》一书里的“小主”一词,大概有几个要点:

1:以尊卑排序,后宫分为太后、主子、小主们,三个等级。
2:以称呼来说,小主可以有“小主”、“小主们”、“封号+小主”三种称呼方式。
这就是《宫女谈往录》中谈到的“小主”,也是现在清宫戏里和很多清穿小说里用到的用法。
问题在于,很多人迷信《宫女谈往录》,但是这本书实际上可信度是参半的。其作者金易,原名王锡,1917年生人。根据其《自序》,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和街坊老宫女“荣儿”有所接触,听她谈了很多宫中和宫女的故事,而在八九十年代才由作者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出来。四十年的时间,其中记忆的错误,不言而喻,作者本身又不熟悉清代制度,里面的问题也相当的多。
当然,有错误,并不代表没有全错,更不代表没有采用的意义。《清史稿》的错谬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动辄说《清史稿》没有阅读和参考的意义。
于是我们需要其他的证据。
在比较可信的资料里还提到过“小主”一词的,是商衍瀛的《珍妃命案》,我们录原文如下:
“据信修明说……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以上为信修明见闻。”
这条记录本身是个不错的佐证,商衍瀛,字云亭,广东番禺人,光绪朝进士,翰林院侍讲,商衍鎏为其弟。这种说法出自商衍瀛的记录,说明其多少有些依据。但是,一来,此文之中的“小主”,变成了“小主儿”,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儿化音,但是意义却变化了很多,详见后述。二来,商文中说此说法源自信修明的记录,而事实上信修明的记录则否定了这一说法。
信修明,名信连甲,号汉臣,幼时读书,考取功名未果,娶妻生子后,迫于生计,自阉进宫,宫中人称“神仙张”(信修明入宫时顶替一张姓太监故称)。其《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和商衍瀛一样描述珍妃的情况的时候原文如下:
“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
这里作“主子”,而并非“小主儿”。
于是对于“小主”一词,我们做出总结,大致上有三种可能性:
1: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其原型为“小主子”。这种说法的依据只有《宫女谈往录》,是孤证,而且来源不甚可靠,并且与档案和清宫人员回忆的称呼有出入,于是可信度不高。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根据口语的活用和时代的变化,如果“小主”的原型确系“小主子”,那么其作为一种口语性称呼的可能性并不是为零,只是还需要证据。

2: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不过口语上作“小主儿”。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商衍瀛的记录,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被商衍瀛记做信息来源的信修明本人的书籍把它否掉了。不过商衍瀛从时代来讲,是见过信修明的,或许从口语上的发音有所不同。那么口语上如果发音为“小主儿”,这个词汇就要重新审视。根据北京话的特点,于尊重、正式的场合,很少有在词尾加儿化音的情况,何况以卑称尊,其称谓更不可能加儿化音。所以如果“小主儿”这个称谓真的存在,也是一种戏谑的称呼,如逗孩子一般,不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称呼,同时,正如一个宫女无论与皇后是什么关系,也不能称呼她为“皇后主儿”一样,这种称呼也不是“关系密切”的体现。
3:事实上不存在“小主”一词,《宫女谈往录》和商文中出现这个词汇是因为回忆上的差距或者口语差异的错记。
从现在的资料来讲,第三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如果不存在“小主”一词,清代宫廷里如何称呼后妃们呢?
大体来讲,清初宫廷还是以满语为主体,到雍乾之后,渐渐以汉语为主体。清代皇子们称呼后妃,山桃木、洗桐女史和我,都曾经在微博上科普过,这里不提,仅说一下清中后期宫人如何称呼后妃。
根据朱家溍对清宫太监耿进喜等人询问的记录,清宫太监、宫女们称呼后宫的时候,从大体上称呼为“各宫主位”、“皇后主位们”,由此亦可见到皇后和主位要进行区分,即皇后为皇后,主位为后宫妃嫔。
具体的称谓,同见朱家溍《故宫退食录》。根据清宫旧人口述,各府福晋和格格以及太监、宫女们对称(当面称呼)孝钦显皇后(此时为太后)时,叫“老祖宗”。而太监、宫女等背后(即背称)则称其为“老佛爷”或“西佛爷”。对于皇后,对称为“皇后主子”,背后则称呼为“主子娘娘”。

而对于妃嫔的称呼,我们可以从瑾妃、珍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的记录中来看出一些端倪。其在《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写道:
“自二妃进宫后,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主’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
而当其长大后入宫进见瑾妃的时候,其对宫人的称呼记录如下:
“下车进了东门,在殿外听候传叫。只听太监一声高喊:‘瑾主子有旨,传六、七爷进见。’”
“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太监和宫女们在旁边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同时,根据清代档案,宫中还有“某妃/某嫔娘娘”等等称呼,都可以见到宫廷妃嫔称呼的情况。
不过根据侍奉的主位不同,其称谓是否有所区别?如请宫太监耿进喜回忆对于皇后的称呼,背称为“主子娘娘”,而瑾妃宫中太监称呼瑾妃为“瑾主子”、“瑾主妃”,是否与其隶属宫份有关?抑或是宫中主位一概称谓“主子”,仅以前缀作为区分?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参考档案和资料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希望能对各种流言以及自称“小主”以为美的举动进行提醒。


#沃慧怖# 清朝后宫礼仪,等级编制
(13484793502): 1、皇子对皇帝可以自称“儿臣”.2、皇帝的兄弟大多自称“臣”,称“臣弟”的是与皇帝比较亲近的弟弟,万没有皇帝兄长向皇帝自称“弟”的说法.【一般汉臣自称“微臣”,满臣自称“奴才”.】3、“陛下”的叫法是没有了,另外两个...

#沃慧怖# 哪些后宫职位被称为小主?
(13484793502): 宫中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是正经主子,其他一律为小主,望采纳

#沃慧怖# 古代宫中妃子从小到大的称谓 -
(13484793502): 一、汉代的等级制: 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扩至十四个等级.即: 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 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 东汉时...

#沃慧怖# 小主在清朝指的是什么
(13484793502): 小主是清朝才有的,是待选秀女或者是初入围等待册封的秀女的称呼,这个职位很低,一般不列为嫔妃之列. 以下是将各朝的后宫等级糅合在一起的等级,各朝各代后宫等级各有不同,比如有些例如“昭仪”,始置时位仅次于皇后,但是后世出...

#沃慧怖# 古代皇宫下人如何称呼不同爵位的妃子?对不同等级的公主怎么称呼? -
(13484793502): 得看是哪个朝代了 像清朝 都爱叫主子 比如宜主子... 唐朝 妃子等级很多 像武则天吧 最开始从才人做的 就叫武才人 后来封成昭仪了 就叫武昭仪 或是昭仪娘娘 还有淑妃 就是淑妃娘娘 当了皇后 就是皇后娘娘 大臣这种一般称呼她们的姓氏加上等级 比如说萧氏 淑妃 就叫她萧淑妃 这是比较典型的 还有就是 不是皇上的女人都能被叫做什么妃的 像答应 贵人什么的 就不能叫妃...分等级的 不同朝代也有区别 像是公主 是皇上封号的没错 比如唐太宗的闺女 高阳公主 高宗的闺女 太平公主什么的 但是格格 只有清朝的时候才有这说法 这是满族人的叫法 汉族皇室都叫公主 从不叫格格的 后来满族人也学会叫公主了 比如乾隆的和硕公主

#沃慧怖# 妃子的丫头称妃子什么? -
(13484793502): 看等级,妃嫔的话应该是娘娘或者主子,低级的小贵人什么的,有的叫小主,有的也叫主子

#沃慧怖# 不同阶级的后宫宫嫔怎么称呼? -
(13484793502): 『大清盛世』当今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先帝第四子,康熙61年11月冬即位,时年30,翌年改元雍正.现在为雍正四年正月早春(2007.10.01). 论坛时间换算标准为:现实一月=论坛一年 为使后宫安和,嫔妃相处宁睦,现将我大清盛世后宫宫...

#沃慧怖# 小主是什么意思啊 -
(13484793502): 1、古代称年轻的君主或王子. 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八九回:“只见那三个王子出宫来看,那铁匠一齐磕头道:'小主啊,神师的三般兵器,都不知那里去了!'” 2、旧时农村中贫贱之家的当家人. 如:梁斌《红旗谱》一:“她说:...

#沃慧怖# 后宫答应怎么称呼 -
(13484793502): 看电视剧里称呼“小主”

#沃慧怖# 清朝后宫的妃嫔等级怎么划分?
(13484793502):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