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过多心理是否会变成变态呢? 男人心理变态什么时候能恢复到正常人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欲望过多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力与实现。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感到压力过大,那么就能够保持心理功能的正常。

变态的可能没有,会让你失去人性,心理扭曲。做的事不是你本性的表现。

欲望多了,使人变成恶魔。为了自己的欲望,什么都会舍弃。什么都会去做。不顾家人的感情,不顾朋友的情宜......心里面只有自己,没有它人。

这样比变态更可怕。

欲望多代表你理想占有欲强

变态是指你利用非正常手段达到欲望或者理想

两者有联系但不是父子关系 等你现实中办不到 你如果跨进犯罪的区域 那就死欲望引起的变态

同意一楼的建议

看看欲望是什么了,

为什么有些男人心理变态?~

为什么人会心理变态

大家看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它左边是“谷”,山谷是凹下去的,而“欠”是表示需要被填满、填平的意思。人的欲望就是渴望被充实、满足。所以,很多人考验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是只对自己的肉体有欲望,还是真的对自己动了情,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别方法,就是在有了性爱以后,男友或者老公是倒头呼呼大睡,还是跟她有缠绵、有说话或者有交流。如果他转身倒头就睡,意思是他生理功能满足了,他这种“欲”就没了。

欲望的满足和内心的需要是两个概念。我们说不要放纵它,也不要压抑它。很多人压抑欲望的结果就导致自己的生理出现变态。因为“欲”不会被你压住,它会通过另外一种渠道表现出来。

比如说吃饭,一个人被饿了好些天以后,他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反应,一个是“饥不择食”,饿疯了,什么都吃。当年在中缅战场上的那些将士们,逃到野人山后,没有吃的。回国以后,突然有饭吃了,好多人就吃得撑死了。为什么呢?就是原来这种欲望被压制以后出现了变态反应。

以前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老百姓连观音土都吃。吃观音土能满足人们什么“欲”呢?无非就是充饥,把肚子添满了、添饱了。但是,这样吃没有吃到人们生理上真正需要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饿。

另外,很多小孩子有“异食癖”,比如抠墙土吃,挖泥吃,还有的孩子抠自己的鼻涕吃。这都是一种被压抑,没被满足的欲望从另外一种变态的角度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就是被压制的性欲,它最后会反射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上。比如说,有人有“恋物癖”。本来男女之间产生生理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性欲被压抑以后就变态了,变态到男人对女人没有感觉,倒是对女人穿的衣服有感觉了。于是他就开始疯狂的偷人家的内衣,然后收藏起来,这就是“恋物癖”。还有人会发生“恋兽癖”、偷窥癖等等。这种欲就是我们说的被过分压制以后出现的变态反应,叫“嗜欲”。

“嗜”是指过分的、特殊的喜好。比如嗜烟,嗜酒。还有人上升到一种更加变态的地步,叫“嗜血”。这种人只有在杀人、虐待别人的时候才有快感。古代有个故事叫“嗜痂成癖”,这个人变态到吃什么呀,就是身上有疮化脓,结了个痂,然后他把这个肉嘎吧揭下来吃,他爱吃这个东西。这都是被压制或者是被扭曲的欲望通过病态的行为或者心理表现出来。

“嗜欲不能劳”这是一个意思,那后边为什么要加一个'其目'呢?本来“欲”是不动心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特殊的喜好以后就开始动心、动神了。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一个人看到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时,他会兴奋,瞳孔会散大,那个状态就叫“出神”。所以,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后,眼睛会开始疲劳,然后会“出神”。我们说养神怎么养,就是通过闭目来养。

但是,现在的人都在看电视、打游戏、看电脑、上网。盯着电视屏幕处于一种半疯的状态,这就是在“劳其目”。带来的结果就是耗费你的心神,让你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来。

在什么样的诱惑面前要站稳脚跟--“淫邪不能惑其心”

“嗜欲不能劳其目”,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因为太过放纵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眼勾勾的看着一个东西,然后“劳其目”“伤其神”。它下面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淫邪不能惑其心”,何谓“淫邪”,为什么“淫邪”又不能“惑其心”呢?

当“六淫”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人才会得病

我先来讲一讲这个“淫”字,“淫”它本来是过分的意思。《岳阳楼记》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江南的梅雨下个没完。在这里“淫”就是过分了,过多了的意思。中医把外界的这种过度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危害。只有当它们超过了一个范围才叫“六淫”。因此,不是说刮风下雨就会导致人体发病,这是相对的。当外界气侯变化太剧烈,而人体本身的抵抗能力太差,也就是说只有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人体才会得病。而现在这个“淫”有了一种特殊的含义,专指性生活过度。

别让“惑”坏了你的身心

我再来和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惑”。“惑”上面是一个“或”字,下面是个“心”字。事事不惑,就是说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但就是定不下来。我们讲孔子40不惑,就是说40岁以前他心不定,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事,天赋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更适合做什么,他都不知道。或者娶谁,跟谁过一辈子,他也不确定。看这个女人不错,那个女人也不错,最后说娶哪个,没定。所以,“惑其心”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老百姓的大俗话叫“挑花眼了”。

再挑挑吧,再看看吧,这叫“惑”。过了40以后,孔圣人基本上就是“40不惑”了,我是个什么人,我能吃几碗干饭,我吃哪碗饭,他都定下来了。然后该找什么样的女人,他也定了,“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别人他都连看都不看一眼。

“惑”的反义词是定,这人定下来了。尽管同样有这个精神、气血、能量,但是我不是撒花露水了,我只钟情于一个人。这其实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古代有句话叫“泰山崩于后,麋鹿嬉于前”。我不动心,所有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引诱或者不确定的东西,都不会让我动心。

“泰山崩于后”,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后面这句“麋鹿嬉于前”估计有很多人不知所云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种特别漂亮的梅花鹿,在我面前欢蹦乱跳、打闹嬉戏,我对它都不扫一眼,我不动心。

我们经常说疑惑、诱惑,“疑”是不大相信或者倾向于相信事情的负面影响的意思,而“诱”是一种吸引力。有这种强迫症的人,他的表现就是前思后想、左思右想、反复的思考,最后还是不确定。他在很多行为上都表现出这种“惑”,定不下来。比如“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都是“惑”的症状,是身心都不健康的表现。

不过,在一个人不动心之前,他还得见过不同的东西,这样他才能做到不惑。“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还能达到“定”的人才是真“定”。吃也没吃过,女朋友也没交过,最后却说对女人没兴趣,那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人真的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但那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另外一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淫邪不能惑其心”是在“欲”的层次上谈精神、心理的问题。达到这个层次的人,过分的、花样百出的东西,或者是性方面的诱惑,都已经不足以让他动心了。这是一种大彻大悟,是人的身心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表现。

大多数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贤”

离不开物质,不代表你要拴死在物质上--“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愚智贤”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都不一样。先说一下愚,我们以前学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章说的是愚公要用家人的力量,努力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移走。这个愚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向隅而泣,意思就是一个人偷偷的躲在墙角里,背对着他人,面朝那个墙角在那儿哭。

所以,愚就是指心思或者心情、想法陷到一个角落里出不来,没出路。我们说这种人是想不通、想不开、钻牛角尖,这叫愚。

智我以前介绍过,它是指是比较聪明、比较通达的人,这样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质的变化,比愚人要开放、通达一些。《黄帝内经》在后面章节里也会说到,当人的肾精和元气能够通达到我们的七窍或者九窍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很聪明。所谓聪是指耳朵听得很清楚,明是眼睛很明亮,看得清楚的意思,这叫智。聪明眼亮。

所以,在《愚公移山》里面,愚公的对立面叫智叟,是个聪明的老头。他劝愚公说你别挖这个山了,但是,这个愚公是一个著名的一根筋。他坚持两个观点:他说我的子子孙孙是无穷溃的,而山不加高,所以移这个山没问题。但是,你想没想过,愚公没考虑到这几个问题:一个人会断子绝孙的,你怎么保证你就子子孙孙无穷溃了呢?张仲景那么大的名医,他的家族就因为一场伤寒,十分之几的人都死掉了;第二,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都是在印度板块的冲击下不断隆起的,你怎么保证山不加高?所以,愚的人就是这种一根筋思维。

愚人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是说这个墙太硬,我的头还不够硬,还要撞,这是愚的人;智的人就比较开通,也不钻牛角尖,知道还有其它路可以走;贤的人呢,比这个智层次又高一点儿,就是我们讲的开了慧的人。

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有智无慧,比如说他只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叫智。就好像现在一些科学家讨论中医时,说要拿证据、拿实证来,否则他就认为中医是假的。他没有这种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开慧的人是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好像我们下棋,摸得着棋子,看得见棋盘,咱们俩才能下;贤人,开了慧的人,他们怎么下棋?下盲棋。没有棋子、没有棋盘,他们照样下而且还一步不差;更高级别的那些大师,一人对几百个人,下得也一步不落,这就叫贤人。

在这儿,它列出了愚人、智人、贤人三种,以后还会讲到四种类型,叫真至圣贤,有圣人,有至人,有真人,那就是更开慧的人。在这儿我暂且不论。而大多数人是分成愚、智、贤这三种的。不管我是愚人、智人,还是贤人,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我这么养生,最后能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不肖不惧于物”。这句话要分开来说,第一是不肖于物。第二是不惧于物。

“累”就是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不肖、不惧于物”

什么叫“肖”呢?肖上边一个“小”字,底下一个月亮的“月”字。它的意思就是相像,很像。比如我们经常说这幅肖像画的这个人很像谁谁谁。惟妙惟肖我们也经常用,比如说这个人跟谁形似,我们叫惟肖。神似惟妙,妙不可言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是惟妙。但肖在这儿不当“肖”来解,它是通假字,通不屑一顾的“屑”。所以,它的本意是不屑于物。就是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把它看得很重,这叫不肖于物。

下面一句叫不惧于物。什么叫惧?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惧”就是怕的意思。其实不是,它的意思更宽泛。有恐惧、有惊惧、也有惧怕,但你不能说它就是怕、就是恐、就是惊。
恐、惧、怕的区别

惧和怕有什么区别?惧是竖心旁,如果你惧了,证明它肯定扰了你的神了。惧的右边我们现在写的是一个具有的“具”。繁体字它不这么写,是竖心旁右边一个瞿秋白的“瞿”。

它的本意是这样的:你看鸟、观察鸟,它在那儿一停下来,头就在来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种状态就叫惧。也就是说你受到了刺激,比方说惊、吓、恐以后表现出的那种目瞪口呆或者是双目圆睁的状态。反正就是触动你了,让你又开始眼神迷离了。你受到惊喜可能会惧,受到惊吓也可能会惧,你害怕了也可能惧。

我额外再说一句,我们经常说恐惧,恐和惧完全不一样。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老说反恐,恐怖分子。

恐的是心。它上面一个“巩”字,是指拿绳子捆东西,以前特指拿那种牛皮绳捆。孔子读《易经》,来来回回的翻着看,最后把拴《易经》的那个牛皮绳都翻断了三回,所以叫“韦编三绝”。

以前有个少数民族,他们执行死刑的一个方式是什么呀?先拿牛皮绳用水浸湿了,然后勒在人的脖子上。牛皮绳干了以后,它就开始抽紧,然后活活把人给勒死。所以,恐是啥感觉?恐就是你的心好像被一条绳子给勒紧了,提溜起来的那个状态。我们经常说“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说的就是这感觉。

或者,有人感觉心里边给人抓了一下,心抽紧了的那种感觉,比如失恋了。还有人就是心肌梗发作时产生的一种濒死感,突然一下就觉得自己要死了,不行了。这些状况都叫恐。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物,但是你的内心不要过分地纠缠于它。我们现在都离不开物。住什么房、开什么车、穿什么衣、吃什么饭,这些都离不开物,但不见得你非要把你的心拴在这东西上。

很多人丢了手机好几天都吃不下饭,这叫“屑于物”。很多人就是因为物的层次上的问题深深地影响到了自己的内心,这也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

比如年轻人谈恋爱,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谈不对,谈得没把握又失魂落魄,这样也不行,其实谈恋爱就是把心神寄托在一个物上,因为人也是物。结果失去对方以后,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瘦得跟“杆”似的,失魂落魄的,然后学习也进行不下去。这就是过“肖于物”,最后就发展成“惧”于物,死在物上。

大家看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它左边是“谷”,山谷是凹下去的,而“欠”是表示需要被填满、填平的意思。人的欲望就是渴望被充实、满足。所以,很多人考验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是只对自己的肉体有欲望,还是真的对自己动了情,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别方法,就是在有了性爱以后,男友或者老公是倒头呼呼大睡,还是跟她有缠绵、有说话或者有交流。如果他转身倒头就睡,意思是他生理功能满足了,他这种“欲”就没了。

欲望的满足和内心的需要是两个概念。我们说不要放纵它,也不要压抑它。很多人压抑欲望的结果就导致自己的生理出现变态。因为“欲”不会被你压住,它会通过另外一种渠道表现出来。

比如说吃饭,一个人被饿了好些天以后,他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反应,一个是“饥不择食”,饿疯了,什么都吃。当年在中缅战场上的那些将士们,逃到野人山后,没有吃的。回国以后,突然有饭吃了,好多人就吃得撑死了。为什么呢?就是原来这种欲望被压制以后出现了变态反应。

以前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老百姓连观音土都吃。吃观音土能满足人们什么“欲”呢?无非就是充饥,把肚子添满了、添饱了。但是,这样吃没有吃到人们生理上真正需要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饿。

另外,很多小孩子有“异食癖”,比如抠墙土吃,挖泥吃,还有的孩子抠自己的鼻涕吃。这都是一种被压抑,没被满足的欲望从另外一种变态的角度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就是被压制的性欲,它最后会反射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上。比如说,有人有“恋物癖”。本来男女之间产生生理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性欲被压抑以后就变态了,变态到男人对女人没有感觉,倒是对女人穿的衣服有感觉了。于是他就开始疯狂的偷人家的内衣,然后收藏起来,这就是“恋物癖”。还有人会发生“恋兽癖”、偷窥癖等等。这种欲就是我们说的被过分压制以后出现的变态反应,叫“嗜欲”。

“嗜”是指过分的、特殊的喜好。比如嗜烟,嗜酒。还有人上升到一种更加变态的地步,叫“嗜血”。这种人只有在杀人、虐待别人的时候才有快感。古代有个故事叫“嗜痂成癖”,这个人变态到吃什么呀,就是身上有疮化脓,结了个痂,然后他把这个肉嘎吧揭下来吃,他爱吃这个东西。这都是被压制或者是被扭曲的欲望通过病态的行为或者心理表现出来。

“嗜欲不能劳”这是一个意思,那后边为什么要加一个'其目'呢?本来“欲”是不动心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特殊的喜好以后就开始动心、动神了。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一个人看到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时,他会兴奋,瞳孔会散大,那个状态就叫“出神”。所以,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后,眼睛会开始疲劳,然后会“出神”。我们说养神怎么养,就是通过闭目来养。

但是,现在的人都在看电视、打游戏、看电脑、上网。盯着电视屏幕处于一种半疯的状态,这就是在“劳其目”。带来的结果就是耗费你的心神,让你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来。

在什么样的诱惑面前要站稳脚跟--“淫邪不能惑其心”

“嗜欲不能劳其目”,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因为太过放纵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眼勾勾的看着一个东西,然后“劳其目”“伤其神”。它下面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淫邪不能惑其心”,何谓“淫邪”,为什么“淫邪”又不能“惑其心”呢?

当“六淫”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人才会得病

我先来讲一讲这个“淫”字,“淫”它本来是过分的意思。《岳阳楼记》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江南的梅雨下个没完。在这里“淫”就是过分了,过多了的意思。中医把外界的这种过度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危害。只有当它们超过了一个范围才叫“六淫”。因此,不是说刮风下雨就会导致人体发病,这是相对的。当外界气侯变化太剧烈,而人体本身的抵抗能力太差,也就是说只有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人体才会得病。而现在这个“淫”有了一种特殊的含义,专指性生活过度。

别让“惑”坏了你的身心

我再来和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惑”。“惑”上面是一个“或”字,下面是个“心”字。事事不惑,就是说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但就是定不下来。我们讲孔子40不惑,就是说40岁以前他心不定,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事,天赋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更适合做什么,他都不知道。或者娶谁,跟谁过一辈子,他也不确定。看这个女人不错,那个女人也不错,最后说娶哪个,没定。所以,“惑其心”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老百姓的大俗话叫“挑花眼了”。

再挑挑吧,再看看吧,这叫“惑”。过了40以后,孔圣人基本上就是“40不惑”了,我是个什么人,我能吃几碗干饭,我吃哪碗饭,他都定下来了。然后该找什么样的女人,他也定了,“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别人他都连看都不看一眼。

“惑”的反义词是定,这人定下来了。尽管同样有这个精神、气血、能量,但是我不是撒花露水了,我只钟情于一个人。这其实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古代有句话叫“泰山崩于后,麋鹿嬉于前”。我不动心,所有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引诱或者不确定的东西,都不会让我动心。

“泰山崩于后”,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后面这句“麋鹿嬉于前”估计有很多人不知所云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种特别漂亮的梅花鹿,在我面前欢蹦乱跳、打闹嬉戏,我对它都不扫一眼,我不动心。

我们经常说疑惑、诱惑,“疑”是不大相信或者倾向于相信事情的负面影响的意思,而“诱”是一种吸引力。有这种强迫症的人,他的表现就是前思后想、左思右想、反复的思考,最后还是不确定。他在很多行为上都表现出这种“惑”,定不下来。比如“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都是“惑”的症状,是身心都不健康的表现。

不过,在一个人不动心之前,他还得见过不同的东西,这样他才能做到不惑。“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还能达到“定”的人才是真“定”。吃也没吃过,女朋友也没交过,最后却说对女人没兴趣,那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人真的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但那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另外一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淫邪不能惑其心”是在“欲”的层次上谈精神、心理的问题。达到这个层次的人,过分的、花样百出的东西,或者是性方面的诱惑,都已经不足以让他动心了。这是一种大彻大悟,是人的身心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表现。

大多数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贤”

离不开物质,不代表你要拴死在物质上--“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愚智贤”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都不一样。先说一下愚,我们以前学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章说的是愚公要用家人的力量,努力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移走。这个愚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向隅而泣,意思就是一个人偷偷的躲在墙角里,背对着他人,面朝那个墙角在那儿哭。

所以,愚就是指心思或者心情、想法陷到一个角落里出不来,没出路。我们说这种人是想不通、想不开、钻牛角尖,这叫愚。

智我以前介绍过,它是指是比较聪明、比较通达的人,这样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质的变化,比愚人要开放、通达一些。《黄帝内经》在后面章节里也会说到,当人的肾精和元气能够通达到我们的七窍或者九窍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很聪明。所谓聪是指耳朵听得很清楚,明是眼睛很明亮,看得清楚的意思,这叫智。聪明眼亮。

所以,在《愚公移山》里面,愚公的对立面叫智叟,是个聪明的老头。他劝愚公说你别挖这个山了,但是,这个愚公是一个著名的一根筋。他坚持两个观点:他说我的子子孙孙是无穷溃的,而山不加高,所以移这个山没问题。但是,你想没想过,愚公没考虑到这几个问题:一个人会断子绝孙的,你怎么保证你就子子孙孙无穷溃了呢?张仲景那么大的名医,他的家族就因为一场伤寒,十分之几的人都死掉了;第二,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都是在印度板块的冲击下不断隆起的,你怎么保证山不加高?所以,愚的人就是这种一根筋思维。

愚人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是说这个墙太硬,我的头还不够硬,还要撞,这是愚的人;智的人就比较开通,也不钻牛角尖,知道还有其它路可以走;贤的人呢,比这个智层次又高一点儿,就是我们讲的开了慧的人。

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有智无慧,比如说他只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叫智。就好像现在一些科学家讨论中医时,说要拿证据、拿实证来,否则他就认为中医是假的。他没有这种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开慧的人是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好像我们下棋,摸得着棋子,看得见棋盘,咱们俩才能下;贤人,开了慧的人,他们怎么下棋?下盲棋。没有棋子、没有棋盘,他们照样下而且还一步不差;更高级别的那些大师,一人对几百个人,下得也一步不落,这就叫贤人。

在这儿,它列出了愚人、智人、贤人三种,以后还会讲到四种类型,叫真至圣贤,有圣人,有至人,有真人,那就是更开慧的人。在这儿我暂且不论。而大多数人是分成愚、智、贤这三种的。不管我是愚人、智人,还是贤人,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我这么养生,最后能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不肖不惧于物”。这句话要分开来说,第一是不肖于物。第二是不惧于物。

“累”就是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不肖、不惧于物”

什么叫“肖”呢?肖上边一个“小”字,底下一个月亮的“月”字。它的意思就是相像,很像。比如我们经常说这幅肖像画的这个人很像谁谁谁。惟妙惟肖我们也经常用,比如说这个人跟谁形似,我们叫惟肖。神似惟妙,妙不可言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是惟妙。但肖在这儿不当“肖”来解,它是通假字,通不屑一顾的“屑”。所以,它的本意是不屑于物。就是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把它看得很重,这叫不肖于物。

下面一句叫不惧于物。什么叫惧?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惧”就是怕的意思。其实不是,它的意思更宽泛。有恐惧、有惊惧、也有惧怕,但你不能说它就是怕、就是恐、就是惊。
恐、惧、怕的区别

惧和怕有什么区别?惧是竖心旁,如果你惧了,证明它肯定扰了你的神了。惧的右边我们现在写的是一个具有的“具”。繁体字它不这么写,是竖心旁右边一个瞿秋白的“瞿”。

它的本意是这样的:你看鸟、观察鸟,它在那儿一停下来,头就在来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种状态就叫惧。也就是说你受到了刺激,比方说惊、吓、恐以后表现出的那种目瞪口呆或者是双目圆睁的状态。反正就是触动你了,让你又开始眼神迷离了。你受到惊喜可能会惧,受到惊吓也可能会惧,你害怕了也可能惧。

我额外再说一句,我们经常说恐惧,恐和惧完全不一样。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老说反恐,恐怖分子。

恐的是心。它上面一个“巩”字,是指拿绳子捆东西,以前特指拿那种牛皮绳捆。孔子读《易经》,来来回回的翻着看,最后把拴《易经》的那个牛皮绳都翻断了三回,所以叫“韦编三绝”。

以前有个少数民族,他们执行死刑的一个方式是什么呀?先拿牛皮绳用水浸湿了,然后勒在人的脖子上。牛皮绳干了以后,它就开始抽紧,然后活活把人给勒死。所以,恐是啥感觉?恐就是你的心好像被一条绳子给勒紧了,提溜起来的那个状态。我们经常说“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说的就是这感觉。

或者,有人感觉心里边给人抓了一下,心抽紧了的那种感觉,比如失恋了。还有人就是心肌梗发作时产生的一种濒死感,突然一下就觉得自己要死了,不行了。这些状况都叫恐。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物,但是你的内心不要过分地纠缠于它。我们现在都离不开物。住什么房、开什么车、穿什么衣、吃什么饭,这些都离不开物,但不见得你非要把你的心拴在这东西上。

很多人丢了手机好几天都吃不下饭,这叫“屑于物”。很多人就是因为物的层次上的问题深深地影响到了自己的内心,这也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

比如年轻人谈恋爱,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谈不对,谈得没把握又失魂落魄,这样也不行,其实谈恋爱就是把心神寄托在一个物上,因为人也是物。结果失去对方以后,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瘦得跟“杆”似的,失魂落魄的,然后学习也进行不下去。这就是过“肖于物”,最后就发展成“惧”于物,死在物上。


#田鸦茗# 欲望与罪恶有何联系呢? -
(15070285315):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然联系.欲望,如果适当的,会激起人的冲劲,并为之奋斗,最终实现;如果只是一味的发展'欲',而不加以节制,有可能发展到极端,并...有可能变成罪恶...

#田鸦茗# '心理变态'有何体现
(15070285315): 其实 心理变态 在行为 动作 想法 思维这些方面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心理变态一般都是心理压抑太久或太深的结果 自己的欲望或想法得不到解脱 或者 被阻止而自己又感到没有任何办法 久而久之 心理活动就会偏离正常轨道 从而产生一些怪异的想法和做一些古怪或可怕的行为 而当事人却没有感到任何不妥 其实心理变态表面上看和正常人一样 只是比较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自己又完全不知

#田鸦茗# 为什么会有心理变态产生
(1507028531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同的人对压力的解决方式也不同有的人会释放压力去放松自己,也有的人不会释放压力,长久下去再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些扭曲的思想 这样大概就是心理变态吧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呵呵

#田鸦茗# 手淫是不是变态,是不是心病
(15070285315): 朋友,:SY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不用说生理冲动,就算是心理冲动就已经在暗中消耗你的精气神了 可能一时你精力旺盛强壮还不明显 但暗中已经在摧毁你的身心,量变会引起质变. 一个漏气多的轮胎怎么充气都不行的 一个漏水多的杯子怎么...

#田鸦茗# 什么叫心理变态呀?
(15070285315): 这是北京大学的变态心理研究的一份报告节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

#田鸦茗# 人为什么会变.态?变态的根源是什么?
(15070285315): 看楼主的题目想必楼主并不太了解这个词 从心理学观点看,任何人心理都带有若干所谓"变态"成分.比如做梦,而梦就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作用,普通人可受催眠暗示,而催眠暗示也都是"变态"的心理作用.还可以说,"变态"其实都是常态,因为"变态"是潜意识或隐意识作用,而这两种作用实战意识的最大部分. 以上是对这词的解释,出自>第一章. 关于根源,人类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性格是由环境来雕刻的. 比如青少年犯罪里,家庭破碎环境中长大的人几率就比正常家庭的人高多了. 这就是最主要的根源--生活环境 当然这不是全部,还有受人影响,受打击,偏执,宗教信仰等等等等.一切能使"常态"产生剧烈波动的因素都会造成"变态心理".

#田鸦茗# 心里变态是什么概念?
(15070285315):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田鸦茗# 怎样降低自己的性欲???!!!~~~我和老公每天都做爱,但是老公
(15070285315): 不是要降低你的性欲,而是要维持或增强你丈夫的性欲,年龄差距大确实需要考虑这... 男性的欲望却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造成性生活的不和谐,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有...

#田鸦茗# 心里变态是怎么形成的? -
(15070285315): 是受到一些刺激/ 压力太大也会造成心理变态.还有是看到一些自己无法承担的事物会导致心理上失去平衡.还有一些各方面的原因.详细的你可以去问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