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跟光绪是什么关系? 溥仪和光绪是什么关系?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溥仪他爸爱新觉罗·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两人是叔侄关系。

溥仪是光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儿子,溥仪是光绪的侄子

光绪帝载湉为醇贤亲王奕譞长子。同治帝驾崩后由于其无嗣,于是载湉被慈禧太后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光绪帝在位期间尊其生父奕譞为“皇帝本生考”。
醇贤亲王奕譞死后由其第五子载沣继醇亲王爵位,宣统年间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为载沣的长子。光绪皇帝驾崩后由于其无嗣,于是溥仪被慈禧太后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嗣(为避免同治皇帝绝嗣),兼祧光绪帝(相当于溥仪在法理上有两个父亲:同治帝与光绪帝),溥仪继位后尊醇贤亲王奕譞为“皇帝本生祖考”。
综上,在血缘上溥仪和光绪皇帝为伯侄关系,在法理上溥仪为光绪帝嗣子。

叔侄关系。光绪叫载湉,和溥仪父亲载沣是同父异母兄弟。但据说溥仪没见过光绪

咸丰后,同治帝无子。慈禧令醇贤亲王奕譞之子载恬(胞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子)继同治帝位,是为光绪。从礼法上讲,光绪虽从同治手中接了帝位,但应是入继咸丰才为正统(父死子承而后兄终弟及,这是有顺序的),而光绪也无后。溥仪乃是光绪帝载恬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沣长子,他如果即位就不能直接过继给光绪,而是入继同治兼祧光绪,因为同治才是嫡正宗。所以光绪算是慈禧表侄,同治姨表弟,溥仪的伯父。而醇贤亲王奕譞一脉已不能算皇室正支却籍此是一门两皇帝的铁帽子王。

末代皇帝溥仪和光绪皇帝是什么关系?~

末代皇帝溥仪和光绪皇帝是伯侄关系。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溥仪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扩展资料:
一、爱新觉罗·溥仪生父: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1951年),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同父异母弟,生母侧福晋刘佳氏。生于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十一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二、爱新觉罗·奕譞儿子:
第一子:载瀚,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三日卒,年两岁。
第二子:载湉,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即光绪帝。
第三子:未命名,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九日卒。
第四子:载洸,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年五岁。
第五子:载沣,侧福晋刘佳氏所生。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袭醇亲王。
第六子:载洵,侧福晋刘佳氏所生,清末海军大臣。
第七子:载涛,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一开始过继给贝子奕谟为嗣,清末军咨府大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譞

公元一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爱新觉罗.溥仪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老醇亲王奕讠瞏是他的祖父,后来的醇亲王载沣是他的父亲。

提起醇亲王府,我想多说两句,醇亲王府出了中国的最后两位封建皇帝:爱新觉罗.载恬,即清光绪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清宣统帝。既然都是出自醇亲王府的皇帝,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溥仪的父亲是光绪的弟弟,那溥仪就是光绪的侄子了。下面还是介绍一下醇亲王吧。

老醇亲王奕讠瞏,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是什么时候出名的呢?奕讠瞏初封郡王,因辛酉政变中为慈禧太后立下汗马功劳,后不久被晋封亲王。还得到了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那就因为一次政变就能让醇亲王捞到那么多好处么?其实也不尽然,奕讠瞏发达的主要因素还是因为他娶了一位叶赫纳拉氏的老婆,有人问:娶了叶赫纳拉氏的老婆又怎么样了呢?因为这位叶赫纳拉氏正是当时的慈禧太后的妹妹,那奕讠瞏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夫了。那是不是就是代表醇亲王没有什么本事,只是靠他的福晋的姐姐发达的呢?我认为这样认为是不太对的,刚才我也提到过他在辛酉政变中为慈禧太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呢。下面我想介绍一下辛酉政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带着妻儿跑到避暑山庄。但他在热河一病不起。立年幼的载淳为皇太子。钦定命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这八个人是恰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第二天咸丰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顾命大臣订年号“棋祥”,掌控大权。

新皇帝刚继位就有御史上奏折,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被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驳回,东太后,也就是慈安太后倒没有什么,西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对此耿耿于怀,但手中没有实权也只好作罢。但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是绝对不会放弃对权力的追求的!

在北京处理议和事务的恭亲王奕欣听到咸丰驾崩的消息后要求立即去热河奔丧,但被以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堵他,经奕欣多次要求才准许到热河奔丧。到热河,奕欣请求见两宫太后,肃顺又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依然没有成功。两宫太后和奕欣的这次见面对辛酉政变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太后回到北京,肃顺等人还在护送皇帝梓宫回京的途中,太后封奕欣为议政王,然后让奕欣、奕讠瞏等人逮捕肃顺等顾命大臣,肃顺被斩首,两位亲王被赐自尽,其余有的被流配,有的被革职。辛酉政变以帝后党,帝胤党的胜利而告终,于是奕讠瞏得到了一大堆头衔。在以后的日子里,恭亲王奕欣多次失宠,但醇亲王奕讠瞏却是有升无降。这也取决于他的政治头脑和谨慎的作人态度。我这里可以原引溥仪自己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的语句作以佐证“光绪入宫的那年,他把一切官职都辞掉了。“亲王世袭罔替”的恩典是力辞不准才接受的。这以后几年,他的惟一差使是照料皇帝读书。他于得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于是慈禧又赏了他“亲王双俸”、“紫禁城内乘坐四人轿”。后来恭亲王失宠,革掉了议政王大臣,慈禧太后又命军机大臣们,今后凡有重大政务要先和醇亲王商议,这等于给了他更高的职务。按例,男子结婚便算成年。光绪如果结了婚,太后理应归政。这是慈禧极不情愿的事,于是就在光绪婚前,由奕讠瞏带头向太后叩请继续“训政”。清朝创建新式海军,奕讠瞏接受了这个重任,海军初步建成之后,他须代表太后去检阅,偏要拉着一位太监同去,因为这位李莲英大总管是慈禧的心腹人。慈禧赐他夫妇坐杏黄轿,他一次没敢坐进去。这种诚惶诚恐的心理,不仅表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之中,连家里的陈设上也带着痕迹。他命名自己住的正房为“思谦堂”,命名书斋为“退省斋”。书斋里条几上摆着“欹器”,刻着“满招损,谦受益”的铭言。子女的房中,到处挂着格言家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其实问题不在钱财,而是怕招灾惹祸。”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介绍,这里也不多引用


#怀应应# 溥仪是谁的儿子? -
(15690117028): 溥仪(宣统),首先是光绪的侄子,是载沣的儿子; 慈禧太后既是他的堂奶奶,又是他的外祖母.

#怀应应# 慈禧为什么选择年幼的溥仪继承皇位 -
(15690117028): 那么慈禧为什么在临终前选择了一个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呢? 第一,这样做不违背祖制.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从亲缘关系上来说,溥仪和光绪、慈禧都非常亲近. 清朝的规矩是父死子承,这看起来很严格,实际操作上很简单.即使不是“父子...

#怀应应# 爱新觉罗普光和溥仪什么关系 -
(15690117028): 是溥光.同辈,不光是同辈而且都是“仁宣二脉”,按来百姓的话讲就是“实在亲戚”、“没出五服”.因为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是无子,所以晚清规定,皇位继承人必须从“仁宣二脉”里选,所以“仁宣二脉”十分尊贵,属于“近支皇族”.“仁宣二脉”顾名思义就是清仁宗嘉庆和清宣宗道光的后人.仁宣二脉名字的特点是“载”从“氵”、“溥”从“亻”、“毓”从“土”.所以溥仪和溥光都很尊贵的身份.

#怀应应# 宣统帝 - 清朝末年,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他们三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呀?见?
(15690117028): 同治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名爱新觉罗载淳,只活了19岁 光绪是父亲是咸丰的兄弟,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名爱新觉罗载??,和同治是叔伯兄弟的关系 宣统名爱新觉罗溥仪,是光绪弟弟的儿子

#怀应应# 同治之后的皇帝 - 同治、光绪、宣统3个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亲戚关系?请别笑话我的无知,
(15690117028): 其实简单的讲就一句话,同治(载淳)和光绪(载??)是堂兄弟关系,而宣统是光绪的侄子!由于同治无子女,所以光绪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继位大统的皇帝.同样由于光绪也没有儿女,所以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皇位!

#怀应应# 宣统皇帝为何称隆裕兼祧母后 -
(15690117028): 楼主你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1912年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36年以来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