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哪首诗还体现出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辛弃疾写宁静田园生活的古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辛弃疾有一首词,写的就是农家风光。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翻译:用茅草盖的屋子屋檐很低,小溪边上草儿青青。还有醉意的吴侬软语,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谁家的老人满头白发?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在那里编织鸡,小儿子最是顽皮, 躺在草丛中剥莲蓬。

用茅草做的屋子,连围墙都没有,抬头都能看见小溪,还有边上开的正茂盛的青草,这是古代农村的真实写照。他们世代居住在一个村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子里有炊烟袅袅,也有儿童的嬉笑打闹。虽然所处的地方幽静,但也自有一番热闹在其中。

辛弃疾选取了古时农家生活最为悠闲的一个场面。两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一同坐在院子里看着三个儿子各自忙活,想必古时的农家夫妻都是这样过来的吧。毕竟少来夫妻老来伴儿,古人淳朴,农家清贫,也很少有纳妾蓄婢的,一般都是夫妻二人携手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到了老年再享儿孙之乐。



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读过辛弃疾的词,像《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像《太常引》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等词句,都是豪情激越的,是典型的豪放词风格。

辛弃疾的词作一扫婉约派绮艳婉丽的文风,他的雄健豪迈,气象开阔的词风在这些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正像前人评价辛弃疾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辛弃疾将词引向壮观、广阔的艺术境地,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的词体风格也被人们称为“稼轩体”。

辛弃疾绘像

反观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词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场景,这与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那么,要想解读好《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探讨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就要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开始谈起,也要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谈起,这也就是“知人论诗(词)”的方法。

辛弃疾其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同乡,李清照也是历城人。

辛弃疾是伟大爱国主义词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辛弃疾自始至终都站在祖国统一的立场上,他积极主战,主张收复失地。

在辛弃疾22岁时,他毅然举起了抗金义旗,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举行起义,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在义军中担任了“掌书记”职务,辛弃疾因为胆识过人深得义军领袖耿京的信任。

但由于义军良莠不齐,起义不久便有一位叫义端的小头目叛变,义愤之下辛弃疾亲自追捕,毫不犹豫地斩杀了这个叛徒。他曾代表义军到南宋都城临安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接受南宋朝廷的统一领导并共同抗金。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当他完成使命,回到义军中时,耿京的部下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国,并做了金国的官员,义军也面临着瓦解的境遇。于是,他又率领一支50人的小队伍,直闯驻有5万人马的金兵军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

可见辛弃疾是一位骁勇善战,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人物,而且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这些英勇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景仰和称颂。

义军失败后,辛弃疾胸怀一腔热血,投奔南宋朝廷,本想借助朝廷之力继续抗金斗争,但却没料到,一到临安便被解除了武装,并被派到江阴军做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做了闲职。

绍兴三十二年,京(耿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因为南宋朝廷害怕起义更不愿收复失地。尽管南宋政权对辛弃疾大材小用,但他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主张,辛弃疾独抒己见,写成《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美芹十论》等,上奏皇帝。

尤其在《美芹十论》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了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不是无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据史料记载:

(辛弃疾)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美芹十论》集中表达了辛弃疾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充分展示了他的深邃智谋和韬略。

结果软弱无能、一味讲和的南宋朝廷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采纳。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为泡影,报国无门。

《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

从辛弃疾23岁南归到67岁病逝,他在这40多年里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北伐,反对偏安。但是南宋朝廷并没有采取他的主张。

每当宋金对峙激烈时,甚至危机南宋朝廷时,便任用辛弃疾临时抗金。可是只要他有了一点功绩,暂时缓解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局面、巩固了南宋朝廷的根基,议和派便千方百计地制造各种借口,甚至罗织各种罪名,加以贬谪、罢黜,甚至不给他任何职务,无奈之下,辛弃疾也只能闲居在家。

辛弃疾《去国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40多年里,辛弃疾曾两度被迫退休,近20年过着退隐家居的生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辛弃疾任职江西安抚使时,曾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带湖新居和庄园安置家人定居,辛弃疾非常有感慨的说到:“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把带湖庄园改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他把自己的词集也取名为《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村居》就是词人退隐家居是写的,在隐退期间,辛弃疾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这首词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辛弃疾词集《稼轩长短句》书影

《清平乐·村居》词作的特点

清代著名词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评价词的创作时写道“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刘熙载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词要有清新的一面,描写恬静安然的场景的词句读来要有值得品味的地位。

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正具有“词要清新”和“澹语要有味”的特点。这首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意图

(一)在描写手法上的特点这首《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小令。词人没有采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去描写,而是只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农村人家的家居环境,并成功抓取了一户农家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辛弃疾把这户农家的不同面貌和生活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词人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就将艺术意境表现了出来,这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作描写方面的成功之处。

词作开篇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以一户农家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在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这是一个清静优美的宜居环境。

在这里词人只用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这两句词在整首词中,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因为开篇这两句既点明了环境,也点明了地点,将全词的主旨定格在田园生活的这个点上。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描写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闲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这几句尽管写得平平淡淡,但是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的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真切地再现出来了。词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农家乐生活。

词作描写的场景并不仅仅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方言,词人写这首词时正好居住在江西上饶,这一代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词人将这里的方言成为“吴音”。

下片四句,完全是浅显易懂、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词人采用白描手法进行叙事,写出了农家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已经可以帮助家里从事农活了,他正在溪东边种植的菜豆的地里锄草;二儿子年纪尚小,还不足以从事体力劳动,只能做点不太费力的工作,他正在院子里编织鸡笼;三儿子年纪更小,还处于贪玩的年纪,他不用从事任何的体力活,只是自由自在地玩耍,他躺卧在溪边正在剥莲蓬里的莲子。

三个儿子在词人的笔下形象各异,词人笔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词作也描绘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小儿无赖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无赖”一词,是顽皮,可爱的意思,“无赖”一词将小儿子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卧”字也很传神,把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还处于贪玩的年龄特点一笔体现出来,小儿子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也就是说使用一字,便恰到好处,犹如“画龙点睛”一样,就能使全句或全词褶褶生辉,词作中的“卧”字正有这样“一字使全词增色”的特点。

(二)艺术结构上的特点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三个“溪”字,就使得词作画面的布局十分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凸显了农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

词作构思巧妙,颇为新颖,尤其是全词在写景上的成功之处: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就是农村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了,然而词人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不是诗,而是词。

辛弃疾的《西江月》,体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原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期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思就是: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西江月》,体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期外,两三点雨滴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西江月》,体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期外,两三点雨滴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有哪些词中体现出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淮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辛弃疾写宁静田园生活的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侯霞殃#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也是一幅着色的()画. -
(19175171086): 词;春天图画

#侯霞殃# 诗人辛弃疾为什么要写《清平乐·村居》这首诗 -
(19175171086): 辛弃疾写《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与他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经历有关,是他人生政治生涯不得意,壮志难酬,转而对农村的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的体现. 作为爱国将领其致力于抗金,却不能得到当时朝廷的支持,反而遭遇冷淡.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因此他便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虽然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会使他难以忍受.但生活的现实矛盾又使他不得不转向对和平与宁静的向往.这也便成就了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侯霞殃#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最能体现古代江南的地域特色的句子是? -
(19175171086):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侯霞殃# 《清平乐·村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175171086):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农村的田园及宁静祥和而又舒适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侯霞殃#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什么诗 -
(19175171086): 小令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侯霞殃# 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一句 -
(19175171086): 1.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侯霞殃# 辛弃疾的诗《清平乐 村居》 中 ,能感受到老夫妇的什么感情? -
(19175171086): 夫妻恩爱,还有就是家庭幸福.

#侯霞殃# 描写田园生活的田园诗或自然风景的有没有好的田园诗?或自然风景的
(19175171086):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五首,尤其是辛弃疾的,写得很...

#侯霞殃#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9175171086): 这首词风格独特,呈现出少有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副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侯霞殃# 关于田园的诗有哪些? -
(19175171086): 关于“田野”的诗句有: 1、唐·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2、宋·晁补之 《少年游·如今田野谩抛春》 如今田野谩抛春,红雨掩衡门. 3、先秦·宋玉 《九辩》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 4、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