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一下岳阳楼记 的注释 等各种讲义 我想好好学学这篇文章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7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译文

[color=Red][size=4][原文][/size][/color]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color=Blue][size=4][译文][/size][/color]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http://bbs.zahuopu.com/archiver/tid-20758.html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三、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四、《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http://www.mcscn.net/510.aspx

帮忙找一下“岳阳楼记”的译文的赏析呀!多谢!!~

一 把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结构写法的分析结合起来理解文章大意。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作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构思体现在文章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就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最后再说“古仁人”的“忧”与“乐”,由此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最后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二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把握住这句话的意思,再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容易了。

背诵课文。

指导:熟读课文,抓住警句(关键性词句),理清文脉。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样抱负的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已暗含此意,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最后点明主旨,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抓住这个思路限时背诵 ,有助于快速记诵。



《岳阳楼记》资料


一 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

与范经略求记书

六月十五日,尚书祠部员外郎文章阁待制知岳州军州事滕宗谅谨驰介致书,恭投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节下: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今古东南郡邑为当山水间者比比,而名与天壤同者则有豫章之滕阁,九江之庚楼,吴兴之消暑,宣城之叠嶂。此外,无过二三所而已。虽浸历于岁月,扰剥于风雨,潜消于兵火,圮毁于患难,须必崇复而不使堕圮者,盖由韩吏部、白宫傅以下当时名贤辈各有纪述,而取重千古者也。巴陵西,跨城闉,揭飞观,署之曰岳阳楼,不知俶落于何代何人。自有唐以来,文士编集中无不载,其声诗赋咏,与洞庭君山率相表里。宗谅初诵其言,而疑且未信,谓作者夸说过矣。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及登楼而恨向之作者所得仅毫末耳。惟有吕冲州诗云:“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此麤标其大致。自是日思以宏大隆显之,亦欲使久而不可废,则莫如文字。乃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作榜于栋梁间。又明年春,鸠材工,稍增其旧制。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贞,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宁堪久矣,恭维执事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矧兹君山洞庭,杰然为天下之最胜,切度风旨,岂不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者哉?冀戎务尠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外,不其胜与,谨以洞庭晚秋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干冒清严伏惟惶灼。

二 滕子京简介

滕子京(公元991—1047),名宗谅,河南人。1051年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交谊从这时开始。滕子京为人尚气,敢于直言政见。《宋史》上说他“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欧阳修说他“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1047年病故。及卒,身无余财。

三 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四 唐代名人写岳阳楼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居易《题岳阳楼》:“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语文出版社



《岳阳楼记》资料:也谈《岳阳楼记》之“古仁人”


满园农

《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刊载了《〈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文章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岳阳楼记》“古仁人”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把“古仁人”注释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是没有深考作者的思想和置字义于不顾的结果。“古仁人”所指为何,这是个一向不大为人所深究,但又确有必要弄清的问题。《探讨》把它特别提了出来,以期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很有益处的。

“古仁人”,到底应该作何解释才符合作者范仲淹的本意?恐怕首先需要弄清“仁人”一词涵义的演化。我认为这里的“仁人”不宜简单的理解为“仁人”,实则它已经过长期使用成为一个新词,且常与“志士”连用在一起,古人对其用义也不尽一致。《论语·卫灵公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朱熹注释“仁人”为“成德”之人,朱夫子是提倡修身养性的,所以着眼于“成德”的一面,所以后来释“仁人”为“品德高尚的人”或“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都没超过他的见解。《尚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显然是着眼于立功的一面,而非以德见称。《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景公听从晏婴的话,为之省刑,然后称:“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表明“仁人”是济世利民的。《庄子·骈姆》:“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这里的“仁人”又是忧天下之忧的了。《汉书·东方朔传》:“故卑身贱体,悦色微辞,愉愉,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则志士仁人,不忍为也。”杜甫诗《古柏行》:“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等等,则大都是把“仁人”视为志行坚贞、济世利民的治国辅君之才。因此,把“古仁人”释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有点以偏概全,未能达意,可是,就如《探讨》那样,释“古仁人”为“古代仁爱的人”,也难免失之拘泥,忽视了词义发展后之丰富内涵。看来把“古仁人”解释为“古代有志济世,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人”,似较符合实际。须知范仲淹是位熟读古代经典的人,他对“古仁人”的含义不仅深刻理解,而且对“古仁人”的精神也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中称道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这里的“有大节”和“有志于天下”,可以看作是对范所谓的“古仁人”的特点的具体说明。自然,这一点也可从范的一生言行中得到印证。

至于“古仁人”是否如《探讨》所说“特指孟子而言”呢?我认为:不是特指孟子而言,而是泛指包括孟子在内的前贤而言。应该看到范仲淹并没有把孟子看作一心“与归”的“斯人”。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他所仰慕和效法的,是三代两汉以来的前代圣贤。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其《上资政晏侍郎书》里,在这封信中,当他向器重和提拔他的前辈晏殊详述自己的学行与志趣时,把伊尹、太公、仲尼、管仲、蔺相如、诸葛亮、陈汤、祖逖、房乔、姚崇这些人,都列举了出来,然后说:“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尔!”②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两点:其一,范仲淹所向往的“前代圣贤”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理想人物的“群体”,他们就是以伊尹、孔子等为代表的情怀伟大、忧国忧民的古之仁人,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这些人物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就是范仲淹的思想渊源所在。其二,范在信中没有提到孟子,至少可以说明,孟子并不是他心目中特别所“好”的前贤,因而也就难得出范的政治思想是“继承《孟子》当无疑义”的论断。诚然,范的“先忧后乐”的见解脱胎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对此前人早就说过。元代张临在《增修范文正公祠记》中说:“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生志也。”③可惜张临仅仅看到两人思想有联系的一面,而没认识到二者有区别的一面,那就是范仲淹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了孟子。早在南宋的王十朋在其《读〈岳阳楼记〉》一诗中,就有过评价:“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显然,孟子的“同忧同乐”是不能同范的“先忧后乐”同日而语的。再说范仲淹在他的诗文中,提到孟子的地方并不多;即使提及,也没有从正面歌颂,不象对孔子那样肯定。应该承认,孟子的“仁政”思想,确实对后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孟子在北宋时却并不怎么受人欢迎,乃至遭到非议,范仲淹的好朋友李觏(泰伯),就是一位有名的贬抑孟子的人。他曾尖锐的批评孟子只讲仁义,反对“曰利”是偏激。④对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在探究“古仁人”的问题时,也不能不考虑到。

总之,对范仲淹的思想渊源不宜理解得过于狭窄,更不宜把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看成是孟子个人。客观的说,范文中所提到的“古仁人”,应该是指前代那种忧国忧民,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物集体,或者说,理想人物的化身。

注:

①《范文正公集》(二)《褒贤集》第三一五页,

②同上书(一)卷八第七○页。

③同上书(二)《褒贤祠记》卷一第三二五页。

④《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九《原文》:“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资料来源:《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第14页



《岳阳楼记》资料:《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


张觉

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课本注:〔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只是根据范仲淹此文之内容推测而来。注者不但没有深考作者的思想渊源,而且根本置字义于不顾,因而完全违背了文从字顺的训诂原则。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仁”字在古代所特有的意义就完全被抹杀了。当然,这种注解,也并非一家之言,现在各种选本大多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加以探讨。

众所周知,“仁”在古代是指仁爱,指对人亲善。因此,这里的“古仁人”应解释为“古代仁爱的人”。据我们的查考,认为这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脱胎于《孟子》,而这“古仁人”便是特指孟子而言。下面谈谈我们的根据,供大家品评。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的中心思想是仁义。“行仁政”而“王天下”便是他的政治主张。他反复强调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如“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他劝梁惠王“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劝齐宣王“发政施仁(《梁惠王上》)。可见,范仲淹称他为”古仁人”是名副其实的。

孟子“行仁政”的思想基础是他的民本思想。他多次强调与民同乐。如:“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显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从《孟子》脱胎而来。当然不但脱胎,而且换了骨。“先”、“后”两字,把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就必然会把范仲淹心目中的“古仁人”误解为不着边际的“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了。当然,作者也可能是断承了前代很多人的思想,但从此文的内容、特别是从文中的词句来看,其继承《孟子》当无疑义。

还须指出的是,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数句,也是指孟子而言的。孟子曰:“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公孙丑下》)孟子之言与范氏之论,若合符节,此亦可明范氏之“古仁人”乃指孟子而言也。



《岳阳楼记》资料:内容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下面谈几个问题:

一 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理解。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绝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二 作者的基本构思和文章的特色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怎样才能使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成分作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基本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自然结合。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接着承上文“重修岳阳楼”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到“然则北通巫峡”,陡地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三 关于骈散结合的句法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有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本文运用骈散结合的基本原则,该骈则骈,该散则散,完全服从内容的需要,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形式美。例如首段叙事就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用骈句;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的景象,所用骈句最多,语言也高度凝练;结尾起结全用散句,过渡句“然则何时而乐耶”也是散句,其余又全是骈句。骈散交错,节奏不断的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才能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资料:写作特点


一 结构严谨,剪裁得当

文章开头一段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扼要地指出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岳阳楼记》是作者 应滕子京的请求而作的。在这段里,对于重修岳阳楼的工程,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交代清楚,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

第2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层写得极概括。一则关于洞庭湖的胜状“前人之述备矣”,二则写洞庭湖的胜状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接着通过“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向重点部分过渡。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引出下面第3、4段文字。

第3、4两段是对“览物之情”的具体描述。这两段在形式上是对称的,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又证实了前文的“异”字。

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或异二者之为”的原因。于此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二 出色的景物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作生动细致的描绘。以第2段为例,高山和江水本来都是雄伟的形象,作者却在二者的前面用了一个“衔”字和一个“吞”字,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一下子渲染出来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二句写湖的广阔,是从空间着笔。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则是从时间方面描写的。空间描写着重其持久不变的方面,时间描写则着重其千变万化的方面。又如第4段,从“至若春和景明”到“郁郁青青”写昼景。“春和景明”写天,“波澜不惊”写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共写天和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动物,“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又写天,“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又写水。都抓住了特征,十分生动细致。

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历来伟大作家都是善于把自己的情寓于景中,既描绘鲜明的图画,又抒发自己的情怀。《岳阳楼记》就具备这一特色。它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就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浩淼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描绘岳阳楼的两种景色和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当霪雨凄风的时候,岳阳楼是那样阴惨:可以听到“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等令人胆寒的声音;可以看到“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等阴森可怕的色彩;可以感到那种“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悲凉境界。面对着此种景物,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那是十分自然的了。可是,当“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时候,岳阳楼却又是另一幅图画。它是那样明媚,那样欢快,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碧万顷”“锦鳞游泳”“浮光跃金”的鲜艳色彩;听到了一片“渔歌互答”的欢乐的声音;并且“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真觉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面对此种景象,抒发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心情,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四 散文辞赋化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却包含了辞赋的特点。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如第三段里,“从霪雨霏霏”到“虎啸猿啼”,第4段里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都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又都是对偶句。这些排偶句还往往平仄对称,并且押韵。如“日星隐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岳潜形”就是对称的平仄平平。第3段里的“霏”和“开”押韵,“推”和“啼”、“讥”和“悲”押韵;第4段里的“明”“惊”“顷”“泳”和“青”押韵,“里”“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这些押韵字的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声音之美。

这些整齐的排偶句和押韵句,并不是与散文句分开使用,而是将它们夹用在散文句子中间。如第2段,以散文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头,接着便用“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三组排比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又是散文句。“然则”以下直到“得无异乎”,散文句中夹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组对偶句。第2、3段,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数句子的末字押韵。还有在句中押韵的,如“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在散文句中夹用排偶句和押韵字,可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岳阳楼记》资料:作者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靠母亲与继父抚养成人。少有大志,虽曾吃粥度日,仍苦学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1015年(26岁)考中进士,居官后遇事敢言,不怕打击,多次触怒权贵遭到贬谪,仍坚持革新主张。宋仁宗时,西夏贵族政权经常骚扰西北边境,边臣战守无方,连吃败仗。范仲淹多次上书献安边之策,宋仁宗任他为陕西经略副使(职权略高于总督),镇守延安。范仲淹上任后,明赏罚,鼓士气,改军制,勤训练,增修要塞城堡,招抚流亡居民,团结境内各族人民。由于军民团结,加上正确指挥,一再挫败进犯之敌。

庆历三年(1043),由于群臣交荐,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深知当时“官乱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危机,当政以后,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人物,锐意改革弊政,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明显地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官僚权贵群起反对,诬蔑范仲淹等人搞朋党宗派,改变祖宗法制

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曹幸匡# 如何搞好学习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17751674437): 要想把学习搞好,就要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 注意一下几点: 1`多睡觉 2`多吃饭 3`多运动 4`定个小目标 5`自我安慰 6`多参加集体活动 7`对自己有信心 8`别把考试看太重 还要...

#曹幸匡# 劝学 - 颜真卿 译文讲解 -
(17751674437):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曹幸匡# 古文好难背,怎么背更快? -
(17751674437): 先多读几遍,然后再分段背(可以边背边看,即一句一句地背),然后再把全部串起来,背两遍,就差不多了.我就是这样背的,《岳阳楼记》十几分钟分钟就搞定了

#曹幸匡# 我有几个句子需要翻译,很简单的,请大家帮忙呀!!! -
(17751674437): 我必须行动了. 注意:get going 不一定是离开我通常在家忙着做事以至于周末不能好好工作.每天我都觉得我把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完成了.get sth. done 将某事完成

#曹幸匡# 帮我解释三句名言的意思 -
(17751674437): 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意思是书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 出自西汉刘向的话.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出身名门,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当过很接近皇帝的辅政官僚,但他一辈 子的主要工...

#曹幸匡# 哪些文言文比较短 -
(17751674437): 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归纳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

#曹幸匡# 一个语文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求大神帮忙! -
(17751674437): 一碧万顷指: 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形容青绿无际. 所以'一'指'一片'.长烟一空指:大片烟雾完全消散.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所以'一'指'全部'.如果将'全'带入'一碧万顷'中解释,那原句意思就不同了.希望能帮到你.

#曹幸匡# 有哪位大虾帮忙找下范仲淹写的《苏幕遮》 -
(17751674437): 网上搜索了一下,好多呀!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