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是如何形成的? 反引力是怎么形成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比较高深,现在科学界还有不同解释

引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种解释】

空间 引力扭曲空间,也可以说是膨胀使空间扭曲。

牛顿被苹果砸到,换一种说法 牛顿撞到了苹果。

用于宇宙在不断膨胀,可是为什么我们没粘在一起呢?空间,空间存在压力使我们不会粘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2个物质靠近,还会产生斥力的原因。

在太空加速运动的飞船理你会感到重力。

在坠落的电梯你感觉不到重力。

但是还有一点,我们在宇宙中,而且我们还是人类,我们无法高于人类的思想以令一种形式看我们的这个宇宙。一切都在发现,一切都在探索,永远没有止境。

引力是什么?茫茫宇宙由无数个星系、星体组成,这些天体沿着各自的轨道秩序井然地运转,组成一个和谐的宇宙大家庭,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这些天体组合在一起的呢?人们认为是引力。然而引力的实质是什么呢?

早在1679年,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天体间因有质量而有引力,并且发现了引力对一切物体的作用性质都是相同的。例如,当地球引力把任何一个物体吸引到地面时,其加速度是9.8米/秒’。很显然,牛顿所提出的引力,实际上就是重力。但是引力是如何实现的呢?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解答。

引力与电力有相似之处,如二力均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所带力荷(引力是质量,电力是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系数相差悬殊,电力远远大于引力。例如,在氢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间的电吸引力是它们间引力的 1040倍!二力间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别,如(两物质的)同性电荷间存在相互排斥力,异性电荷间存在吸引力,而万有引力却总是吸引力。

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问世,提出了崭新的引力场理论。他认为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可以同由其他力造成的加速度区分开来。这个命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等价原理,即一个加速系统与一个引力场等效。我们设想,一个人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乘一架升降机上升,上升的加速度为9.8米/秒·平方,由于速度变化产生了阻力,这个人双脚会紧紧压在升降机的底板上,就像升降机停在地球表面上不动一样,但无法说明他所受到的是引力还是惯性。因此,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在爱因斯坦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引力,而是时空的一种属性。在这种成曲线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根本不需引力.天体是按自己应有的曲线轨道运行的。

1918年爱因斯坦根据引力场理论预言有引力波存在。他认为高速运动着(加速运动)的物质会辐射引力,引力波就是这种引力的载体,就像光波是电磁力的载体一样。引力波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同。例如,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就是靠引力波传递引力子而实现相互作用的。因此,引力波存在与否,是广义相对论的又一个关键性验证。引力波非常微弱。据计算,用一根长20米、直径1.6米、重500吨的圆棒,以28转/秒的转速绕中心转动,所产生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2× 10的负29次方瓦;一次17000吨级核爆炸,在距中心10米处的引力波充其量也只有10的负16次方瓦/厘米·平方。因此,引力波在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自然界也应存在引力波,正如电荷的运动会产生电磁波一样,物体的运动也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这是电力与引力间又一个重要的相似特性。但只有宇宙中具有巨大质量(几倍于太阳质量)的运动天体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引力波。

最早动手检测引力波的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韦伯博士。60年代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引力波检测装置:一根长153厘米、直径61厘米、重约1.3吨的圆柱形铝棒——后人称之为韦伯杆,横搭在由两个铁柱子支着的钢丝上。铝杆质量虽大,钢丝却几乎无丝毫振动。韦伯推测,铝杆若能接收到来自太空的一束强引力波,就会摆动起来,但摆动很可能是很轻微的,他估计摆动幅度可能只有原子核直径(10的负15次方米)那么大,附近卡车开过等引起的地面震动均可能导致韦伯杆产生如此幅度的振动。为确认检测的确实是引力波,他还在 1000公里之外的芝加哥阿岗国家实验室安装了一个类似的仪器。他想,假如有一个引力波扫过整个太阳系的话,则两个仪器都会同时作出同样的反应。1969年6月,他宣布检测到了引力波。但后来科学家用更精确的仪器再也未检测到,现在一般认为,韦伯的实验结果有误。

韦伯检测器工作在室温(27℃左右)环境,由于受分子热运动噪声的限制,最高灵敏度只能达10的负16次方量级,用来检测引力波尚不可能。

1974年美国人泰勒领导的实验小组,用射电望远镜对天空扫描,发现了离地球15000光年的一颗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又经过近4年的观测,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脉冲星是急速旋转的中子星,它是一个内部停止了核燃烧而被压得极端紧密的恒星体。它与另一个中子星一起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双星体系。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个双星体系应能发射引力波,从而带走一些能量,使双星轨道慢慢缩小,周期慢慢变短。这些变化尽管都很微小,却可以从它们发出的脉冲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精确计算出来。4年的观测表明:双星轨道周期总共减少了万分之四秒。这个结果恰好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符。这是人类第一次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这毕竟是间接证明,还不能由此得出引力波真实存在的结论。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工作在低温条件下的第二代引力波检测器(韦伯检测器为第一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了低温引力波天线装置:天线是圆柱形的铝棒,长3米,重4.8吨,工作在液氮温区,灵敏度达5×10的负19次方,能检测出振幅为1.5×10的负16次方厘米即约千分之一原子核半径或者一百万亿分之一头发直径的振动。日本东京大学平川诺平教授的引力波检测工作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众多实验均以频率为千赫量级的高频引力波为检测对象,这是与科学家迄今所知道的最强天体引力波源相对应的。平川则创制了一种共振低频引力检测器(方形或扭摆型天线),明确以蟹状星云中的高速自转脉冲中子星NP0531+21为检测对象,该星自转周期为33毫秒,所发引力波到达地面的强度约为10的负27次方量级。平川的引力波检测器分别设立在东京和筑波科学城,经在低温条件下的长时间积累,灵敏度已达10的负25次方。

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前苏联科学家乌恰耶夫又提出了“中微子引力论”。

传统理论认为,中微子不带电荷,无静止质量,它以光速运动,几乎不与物质发生作用,可以顺利穿过地球。但是近年来发现中微子还是有静止质量的,不过其质量极小,约10的负32次方克。科学上发现的中微子实际上有三类:电子类、μ介子类和,介子类。例如,在太阳核聚变反应中辐射的是电子类中微子,它们在到达地球前某个时候就已经变成了μ介子类或,介子类中微子了。如果一类中微子能变成另一类,它们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了。有质量就可能对物体造成冲力。乌恰耶夫以“中微子气”代替引力波,认为在充满宇宙间的中微子气中,中微子以亚光速进行着杂乱无章的运动,其中一部分总是要被天体吸收的,结果每一天体都获得一种“脉冲力”,此脉冲力大小等于其吸收的中微子质量与其速度乘积。在日地系统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由此产生的脉冲力恰好抵消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离心力。宇宙间各天体运动都可以如此解释。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吸引之力。当然,这个理论只是一种探讨,并无实验事实作依据。不过由于中微子在宇宙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它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乌恰耶夫的说法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重力,引力波,还是中微子?

现在,科学家又在改进检测器或创制新的检测器,以求检测到引力波。例如,美国计划分别在东西两岸建立臂长为3.2公里的激光检测器,经多次反射,总光程可达100公里,其灵敏度估计可达10的负21次方。前苏联科学家提出,引力既然能使空间弯曲,引力波将使空间弯曲程度发生改变,由是,电磁场就会因其存在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只要检测到这种改变,就算检测到了电磁波。我国科学家提出,引力波会使物质的超流态发生改变。罗马尼亚学者则提出,引力波将使约瑟夫森结电流受到影响。这些效应均可用来检测引力波。

【第二种解释】
引力来源于弯曲
正是质量造成了空间的弯曲,而运动是沿着弯曲的空间进行的,这使得人们“以为”是在受某种引力支配着。实际上不是引力,而是弯曲的空间。这就是“引力”产生的原理。

【第三种解释】
爱因斯坦认为万有引力是物质的存在使时空发生弯曲所致。时空弯曲的理论很独特,也很令人费解,物质的存在如何使时空发生弯曲?又如何产生引力?万有引力来自哪里,怎样相互作用?成了自然之谜。

三百年来,有那么多人探索万有引力,而今的结论竟是这么简单——万有引力就是质子与电子间电磁力的外延。为什么别人就没有想到?

百年来肯定有不少学者首先就想到过这个原由,肯定提出过假说,但是提出这个新假说与学界奉行的电子云理论、自由电子理论相悖,而无数次被迅速地否定了。

百年来,学界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杂乱无章的电子云,而新假说是原子核吸引了电子,还有库仑力外延,所有原子核的电磁力都延伸在外,吸引原子以外的电子。那岂不成了不可收拾的电子争夺战!

百年来,学界认为金属内弥漫着自由电子,而新假说认为万有引力是原子核吸引了电子后还有库仑力外延。这种力构成了地球的重力,吸引住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海、大象和人,那么对自由电子的吸引更是轻而易举。事实上臆想中的自由电子没有受到万有引力的制约,于是新假说就被就地否决了。

抛弃了核外电子无规律的电子云理论,抛弃了金属内弥漫着自由电子的理论,注意到核外电子有规律的运动,认识到核外电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级轨道规律运转。再来看万有引力,它就这么简单!

万有引力的存在也辅证了核外电子是规律有序的:万有引力吸引着万亿吨的山川、海洋、高楼、大坝。那么,吸引散漫轻小的电子云、吸引自由杂乱的自由电子应该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是万有引力对于如此轻小的电子没有明显的作为,证明原子外的电子是各有归属的,不是散漫、自由的。那些电子云理论、自由电子理论是应该抛弃的。

大道至简,大自然总是用最简法则构成自身。在探索了物质核外电子有规律的运转之后,再来看万有引力,发现万有引力的本源非常简单:就是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库仑力,就是原子核(质子)与电子间电磁力的外延。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才有这电子饶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不会到了原子的边缘嘎然而止,质子对电子的引力是没有边界的,远远地超出了原子、超出了物体之外,谁也没有理由把这种无限的作用限制在一个原子范围内。那种把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孤立在一个原子之内,认为原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对外没有交流是形而上学的。

所有原子核的电磁力都延伸在外,所有的质子引力都向外延伸,为什么没有形成电子争夺战?这是因为相邻原子的外电子相距较远,引力大打折扣。再者,每个原子的核外电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级轨道规律运转,都有各自的归属,是十分稳定的,核心多吸引来了电子也没有其轨道,原子也留它不住。

【第四种解释】
虽然外延的引力没有夺得相邻的电子,但是质子的这种引力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边界的。单个原子核的外延引力是微不足道,可万亿亿个原子核的外延引力却是天体运行的纤绳,是重力之母。
目前有两种主流理论(但没听说过什么地应力)
1.引力波,任何有质量的物质均会对外辐射引力波,就象热物体辐射红外线一样,引力波能传达引力,就象红外线传达热一样
2.中微子,中微子以亚光速在宇宙各角落进行着杂乱无章的运动,其中一部分总是要被天体吸收的,结果每一天体都获得一种“脉冲力”(中微子具有质量)。在日地系统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因为这中间的中微子要被太阳和地球两者吸收,故两个天体在连线方向上吸收的中微子要比其他方向的少),由此产生的脉冲力在地-日连线方向上也小些,故地-日会有种向彼此运动的趋势,既我们所说的引力
参考资料:爱因斯坦理论和前苏联科学家乌恰耶夫理论

所有物质,之间互相存在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如果距离过近会产生一定的斥力。引力为什么产生,引力的产生与质量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由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效应,引力附属质量的产生而出现。引力的产生与质量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物质的内秉性质,由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效应,引力附属质量的产生而出现。
引力定律: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是质点吸引其他质点而本身受到的力。
量子力学的解释
  引力   我们知道,由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来看,物质的构成本身没有意义,如果物质不能够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它就不能将自己的能量、存在形式、表达给自然界,自己就是以纯暗物质的形式存在,尽管自己的寿命表现为无限长久,但是对环境、对自己没有意义,只有它不断与环境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光子能量,才能将自己的能量、质量表现出来,自己的光子信息才能变化,自己才能由生长到死亡,才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说任何物质,只要它存在,它就会不断地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样,物质的存在,各种作用力的存在,事实上,是通过自己周围的光子信息场完成的。 如图所示,物质A存在,是物质A不断与环境作用光子信息能量,而表现自己的质量,当物质B存在的时候,由于B也要不断与环境的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B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A周围的光子信息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B挡住了来自A周围的光子信息,改变了A周围的光子信息场,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来自于左方的光子信息能量要多一些,来自于A的右方光子信息能量要少一些,宏观表现为B对A有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所有物质共有的,称为万有引力。

牛顿曾提出过引力由物质直接产生并作用在物质之间的猜想,但被250年后的爱因斯坦否决,物质的引力的产生与作用是以其空间作为“介质”的,即质量巨大的物体对空间形成压迫,间接使其它物体向它靠近,就像蹦床上的胖子一样

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我觉得应该是由于空间塌陷引起的相对势能,如果有空可以看看《时间简史》这本书

地球引力是如何形成的~

从地球自身的特性来看,地球是具有磁力的球体,因此,地心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引力,把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牢牢地吸引着。
万有引力也存在于被认为是物质与反物质的物质之间,除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对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略作修改外,万有引力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
引力归根结底是和质量有关,万有引力是把引力视为由质量引起的一种基本力,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则把引力视为质量引起的时空弯曲的表现。

扩展资料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
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 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这个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均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有引力

强度随距离平方而减少的场有两种:电磁场和引力场。这种减少是比较缓慢的,因此,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两种场的存在。地球离开太阳有1亿5千万公里远,但仍被太阳的引力场紧紧地抓住不放。
但是,在这两种场当中,引力场又比电磁场弱得多。一个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要比它所产生的引力场大约强4亿亿亿亿倍。
表面上看到的引力场似乎更强大,每次我们从高处跌落下来时,都会痛苦地体验到这一点。这只是因为地球太大了的缘故。由于地球的每个小块都对引力场有所贡献,一点一点加起来,总的引力场就显得可观了。
可是如果我们拿出一亿个电子(这个数量是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把它们集中到一点上,那么,即使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它们),并让它们散布在地球那么大的空间里。这时,这些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就会和整个巨大的地球所建立的引力场一样强大。
为什么我们对电磁场的感觉不像对引力场那样明显呢?
这是因为二者之间是不同的。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因此,电磁场既可产生吸引作用(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也可产生排斥作用(在两个正电荷或两个负电荷之间)。事实上,如果在像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内除了1亿个电子之外别无他物的话,这些电子就会互相排斥,远远地散布开来。
由于电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会使正电荷与负电荷均匀地混和起来,这样,两种电荷的效应就趋于互相抵消。至于电荷数目的极其微小的差别,则是有可能存在的。我们所研究的正是这种多了一点或少了一点某种电荷时的电磁场。
然而,引力场看来仅仅产生吸引力,每一种具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吸引其他具有质量的物体。而当质量增加时,引力场也会增大,它们是不会抵消的。
如果某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能够排斥另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其强度和排斥方式正好与一般情况下它们互相吸引时一样,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反引力”,或叫“负引力”。
人们还从未发现这种引力排斥作用。不过,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所能研究的一切物体都是由普通的物质微粒构成的缘故。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反粒子”,它们在各方面都与普通的粒子相同,只是它们所产生的电磁场恰好同普通粒子相反。例如,如果某一种粒子具有负电荷,相应的反粒子就会有正电荷。也许,反粒子也会具有相反的引力场。两个反粒子会像两个普通粒子一样以引力互相吸引,但是,一个反粒子却会排斥一个普通粒子。
麻烦的是,引力场太微弱了,只有在相当大的质量下,才能发现引力场,而单个粒子或反粒子的引力场则是无法发现的。我们能够得到普通粒子构成的大质量,但是,到现在仍未能将足够多的反粒子搜罗到一起。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个人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发现反引力效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墨忽强# 地球的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
(15680557965): 大质量物体会造成空间的弯曲,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场的作用方式,并在1919年的日食中得到证明.这个现象可以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加以理解.将一个重物扔到柔软的床上,重物周围的床的表面会下陷,这就类似大质量物体造成的空间弯曲,当一个物体运动到下陷的区域就会向下陷区中心的重物移动,这就类似引力的作用.其实只要是有质量的物体都有引力,只是质量与一个星球比起来都差的太远了,所以对空间弯曲的作用微不足道.

#墨忽强# 引力是怎样形成的?
(15680557965): 宇宙间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 1.强力: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为什么质子正电荷之间的库仑排斥力没有使核子飞散开来呢?那是因为核子之间存在一种能压服库仑斥力的强相...

#墨忽强# 万有引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
(15680557965): 基本粒子、光子、物质 Elementary particle、photon、matter 物质间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 赵丰军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并且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给人们描述出来了万有引力间的数学关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牛顿真是一位伟大...

#墨忽强# 万有引力是怎么产生的,引力的动力在那里?万有引力只是一个大自然的奇异现象,但是引力就在我们身边,然而引力怎么能产生呀?引力的动力在那里? - 作业帮
(15680557965):[答案] 可以将我知道的告诉你,才疏学浅,仅供参考.以地球做一个例子,其实,万有引力是重力和向心力的合力.我们所说的重力所指的并非是真正的地心处,因为引力才指向地心,而物体在地球上的受力点所在的水平面上,那个力在这个水...

#墨忽强# 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15680557965): 引力 所有物质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运算公式:F=GMm╱R^2.引力是怎么产生的?牛顿发现了引力问题,是他在思考问题时被苹果砸在头上(很可能是杜撰的)想到了引力的问题. 但是对为什么产生引...

#墨忽强# 引力是如何形成的?
(15680557965): 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由引粒子产生的.目前没有任何实验能检测到引粒子的存在.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空间在大质量物质作用下产生弯曲,物体在弯曲的空间作用下产生的远动效果的作用叫做引力,光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就是光在弯曲空间中沿时空测地线远动.量子力学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作为20世纪最前沿,最成功的理论...所以两者的解释都与实际符合的和好.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也许哪天大统一理论诞生能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

#墨忽强# 宇宙中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15680557965): 近代物理(广义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是由于时空弯曲而产生,并认为宇宙当中的曲线运动在四维时空中是直线运动.引力的产生与质量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物质的内秉性质,由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效应,引力附属质量的产生而出现.

#墨忽强# 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15680557965): 星球的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想楼主不是不知道万有引力,而是想问,引力产生的原理是什么.有些朋友答,有质量就有引力.引力是质量的一个属性.这固然不错,就好象钢材一样,它比木材的强度更高,高强度是钢材的一个属性.但为什么...

#墨忽强# 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15680557965): 星球的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想楼主不是不知道万有引力,而是想问,引力产生的原理是什么.有些朋友答,有质量就有引力.引力是质量的一个属性.这固然不错,就好象钢材一样,它比木材的强度更高,高强度是钢材的一个属性.但为什么...

#墨忽强# 引力是怎么形成的?
(15680557965): 实际都是指地球质量的核心,它是地球定引力的发生机制,也是地球形成与保持的原因.这个“心”不是人类的肉心,也不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核心.“为天地根,乃万物母,共之为体,直体玄妙”. 望采纳答案,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