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课外阅读最后一题的题目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目(附答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8
(二十二)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11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第③段画经句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⑦两段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温暖”和“清凉”第一层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段和下文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明哪一段哪一句)。
3、第⑧段作者连用5个“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你的实际生活感受,仿照第⑧段画线句的句式,把省略的内容再补写两句。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饱含感动和幸福的感情,因为母亲为了给“我“温暖而牺牲自己、廿愿忍受清凉。
2、比喻 第一层:被子的温度 第二层:“温暖”指母亲对我的关爱,“清凉”是指母亲为我挡住风霜承受的艰辛。两段文字与第⑩段第②句呼应。
3、突出或强调了母亲对“我”的爱的伟大和无私。
4、说明这是母亲爱我而特意安排的,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凝聚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5、①指阳光充足的地方;②指母爱的温暖。它是文章主题的象征,又是全文的线索。
6、①家里最舒适的那张床;②书房里最宽大的那张书桌。或①衣橱里最美丽的那件衣裳;②书桌旁最明亮的那盏台灯。

(二十三)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道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种人类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强劲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虽然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乙 ,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丙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民族输送汩汩清流,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①。
有了它,才有了②、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③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节节浸润,细细延伸,延伸的距离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丁 ,它的文明是一种戊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1、请将下面各项恰当地填入甲——戊5个主框中,并将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中。
A、僵硬的雕塑 B、邈远的时间 C意志的骄傲 D灵动的生活 E辽阔的空间
甲 乙 丙 丁 戊

2、第三段的①处应填的语句是( )
A、它长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B、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C、中华民族很久就是它灌溉的
D、很久以来它就灌溉了中华民族
3、第四段的②处应填的人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的③处奕填的是( )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5、第五段画线的语句中有两个词语颠倒了,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侧重赞美都江堰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段中找出3个四字词语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全文,仔细揣摩文章最后两句话,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E B A D B。2、B 3、诸葛亮4、B 5、“节节”和“细细”6、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 只知贡献。
(二十四)
秋天,使我感动
走在秋天,凉爽的秋风拂起我的发丝,在我耳边喃喃细语,叙说秋天的辉煌和美丽。如火的高梁点燃了北方秋季的豪爽,摇铃的大豆,绽开了一张兴奋的、汗珠晶莹的笑脸。翻腾在南方稻田的千重金浪,传来了农家的喜悦和笑声。沃野上雪白的棉花似白云铺地,将美的憧憬填充得饱满和富丽,果园里随风飘来的甜香,这是酝酿了许久的希望,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抗御自然灾害的胜利,迎来了金色的收获。
秋天,是生命的又一个繁华的驿站。她摒弃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凛冽,填补了春天的稚嫩浮华。她是多姿态多彩成熟的季节。秋风拂面,竟是那样淋漓畅快,使人清醒、冷静、振奋,在成熟中抵御困惑,又在成熟中渐渐成熟。我深深感到,秋天不沉醉于春花之梦、春雨之恋、春柳之色、春水之呤,将所有的眷恋和情爱洒下大地,在风雨中相爱,在汗水中孕育,让绿色的血液染红秋色。
面对秋天的奉献之果,我在秋窗下,听庄稼与泥土絮语,看桐叶与红枫争艳,思季节给人生哲理,蓦然领悟:人,都应有一个自己沉甸甸的秋天,才能生活得充实、美好。
1、说说第一、二段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全文结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全文构思着重运用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味全文,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段重在描写,第二段重在抒情。
2、层层深入 3、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秋天以人的情感,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4、人,都应有一个自己沉甸甸的秋,才能生活得充实、美好。
5、可答的内容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准确运用动词,运用优美的名式等。
(二十五)
一只小甲虫
①48——没什么感觉了,48就48吧,反正又是人及格。他的嘴角竟然掠过一丝冷笑。前面那位得了76分就被找出了,回来时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哼!76分还哭成那样,穷人哪,在想哭的时候常常也是笑着的。”
②他像不称职的银行员数钞票似地一张一张机械地翻着英语书。也不知怎么了,一上英语课就像受刑似的,他甚至怀疑自己是还对英语产生了某种“抗体”,反正,一看那些天文密码似的字母,就犯困,就反胃。他索性在课桌上趴着。“Will you have a good sleep ?”(你是不是想睡个好觉?)同桌把她那纯正的英语糖块似地在舌尖上卷来卷去,一脸的得意相儿。她又考了第一。“整天像八月的石榴似的合不拢嘴,什么时候考卷难死你,咱俩‘玉石俱焚’!”他恨恨地想。
③他就像只小猫似地静静地、呆呆地趴着。
④“啪”,一只米粒大小的小甲虫掉在桌上,晃悠着油黑发亮的小脑袋,极悠闲地爬着。“你也这么快活!”他有些嫉妒还带有一丝愤怒。他咬咬嘴唇,突然像被通了电似的,立刻坐直了。“我的钢笔呢?他自言自语着,已经想好了一个方法来惩治一下这个不速之客,这只找死的虫子。
⑤他拧开钢笔套,眯起眼,瞄准——“噗“,一大滴浓浓的黑蓝墨汁正巧盖住了虫子。小东西整个儿被掀翻了。他连续不断地往下挤墨汁,小虫子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悠闲,它在散发着异味儿的墨汁里痛苦地挣扎着,小细腿不住地乱挠。他的心里涌上一丝快慰,然而又觉得有些残忍,把自己的一腔怨恨发泄在这个无辜的小生命身上,的确有些不公平。
⑥过了一会儿,小虫子竟然翻过身来,而且一点点地向前爬去。看得出,它和那一团墨汁拼上命。“小东西,算了吧!别死撑了!少了一个你地球还不是照样转?我来帮帮你吧,你马上就不会这么难受了。“他淡淡地笑着,又往下挤出几大滴墨汁。谁知那小虫竟然发了狂似地往前猛爬,猛爬,不停地爬!他看得有些发呆了。小东西那六条发丝似的腿有使不完的劲儿,黑亮的外壳透出一股英勇无畏的气魄。
⑦他呆呆地盯着小虫子,眼睁睁地注视着它爬出来,向前爬,在淡黄的课桌上爬出一朵灿烂的淡蓝的墨花儿——它拯救了自己!
⑧……
⑨他的眼睛有那么一点发潮了,望着那只依旧悠闲的虫子,除了他自己,谁也不会知道,这看似脆弱的小家伙竟然会转败为胜,确确实实地拯救了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⑩他轻轻抹去桌上的墨渍和那朵美丽的花——那只虫子爬出的生命之花。他知道,这朵花将永远刻在他的心里。
1、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用心理描写开篇,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末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眼睛”“发潮”与第①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他”最值得称道的意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⑧段原是几句议论的话,这里有意隐去。请结合上下文补出两三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暴自弃、因嫉妒而失衡的扭曲心理”。(意思对即可)
2、烘托“他”的自暴自弃,为下文写“他”的转变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3、提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地题,令人思索,余味无穷。(意思对即可)

4、穷人哪,在想哭的时候常常也是笑着的。对比中凸现主人公心灵的震撼。(意思对即可)
5、自责自省的意识。(意思对即可)
6、此题为开放题,内容合情合理、表达方式符合要求即可。

自己,想

题目在哪

中考语文的课外阅读题?~

(一) 戏如人生
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来找我。我看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惟特准许他在散场后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日本女戏子。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服务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第二天早上,这老人特来致谢辞行。他很得意地说,此次游日,过境签证只限两天,他只能重点考察三个目标,虽很细微,却能由微而窥大;尤其最后一项,得我之助,混入后台,所见所闻,极有心得。
这时,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也扭正了一些。我问道:“是哪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道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切问道:“您看到什么?”
“昨夜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头来吧!乖,好姑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人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时,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他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蓄室旁边,偷看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还重。

1.老人为什么自称是个“缺德鬼”?这表现了老人什么性格?

①老人自称“缺德鬼”,是因为               。(不超过15个字)
②这表现了老人 的性格特征            。(不超过8个字)
2.老人说“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①他感到“非常过瘾”的是               (不超过18个字)
②他“感慨万千”的是              。(不超过70个字)
3.通观全文,作者写“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作用是什么?
答: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二项是(   )
A.“人生如戏”表现了中国人乐观开朗的一面。
B.本文表现了希望民族奋进,渴望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
C.“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
D.本文精心剪裁,刻意取舍,产生了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艺术效果。
E.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中国与日本的对比,我与老人的对比,我对老人前后感觉的对比等。

(二) 奇 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夫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
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
文硬硬地答:“我不!”
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 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夫”求爹让“文”复读,其构思技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①不看表面内里,往往使人难堪。②实事求是,认真执著。(简析:文中“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即是对这一自称的解释,只不过说的具体些。)
2.①了解了日本民族认真执著的民族素质。②看到了两个民族的优劣长短。日本人不管做什么都认真执著,所以进步快,发展快。中国人却“人生如戏”,随便敷衍,所以落后,发展慢。(简析:“昨夜得见‘戏如人生’”指日本女演员的表现,“感慨万千”当指中日比较。)
3.欲扬先抑,形成跌宕,为后面形象逐层放大做铺垫。(简析:后文有“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他的形象再放大了”、“形同巨人”等句,由此可知前面是铺垫。)
4.B、D(简析:A不符合老人的意思,,“人生如戏”是对中国人的批评;C过于夸大;E我与老人不能说是对比。)
(二)
1.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 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 分别写出了“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 层层蓄势,表现“文”的锲而不舍
5. 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性格,其复读时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而知。
6. 详写“文”是一个认准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以上每题各3分,共18分)

感知母爱
邓笛 编译
我对于她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我不记得那时我几岁,但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双手是我母亲的,她是一个盲人。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餐桌上画一幅画。“妈妈,看,我的画。” 我画完后欢叫道。“喔,太好了。”妈妈答道,继续忙她手上的活儿。 “不,我要你用手‘看’我的画嘛。”我固执地说。她走到我身边,我拉着她的手触摸画的每一部分。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她不是用眼晴看,而是用手摸我的脸,摸我想让她看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我知道没有人用手“看”东西。
我记得她给我梳头的方式。她先用左手的拇指按在我的眉心上,用食指搭住我的头顶,然后用右手握住梳子梳我的头发。她总是把我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我嬉戏时,跌了跟头,弄破了膝盖,哭着跑回家。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我曾经低估计过她的能力。一天,我看到餐桌上有一盘刚出护的甜饼,我偷偷地拿起一个。我想只要不用手摸,她是不会知道我在赶什么的。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她可以听到我嚼甜饼的声音。当我从她身边走过时,她拽住了我的胳膊。“下次,想吃就跟我说,”她说,“你可以吃掉掉所有的甜饼,但要跟我说一声。”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母亲是如何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的。一天,哥哥带回一条流浪狗,悄悄地把它弄到了楼上的卧室里。不一会儿,母亲就上了楼,.走进卧室说,狗窝可以安在院子里,但绝不能安在卧室里。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她是怎么发觉的。
还有一回。我一个人在起居室一面做作业一面看电视,她走进来说:“凯丽,不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我赶紧关掉电视,继续做作业。我始终搞不明白,她怎么知道看电视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后来,我问她这个问题,“孩子,”她抚摸着我的头说,“即使你不说话,你还要呼吸呀,我听出来的。”
那年,我17 岁了。我站在镜子前一面打扮,一面问母亲:“妈妈,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母亲答道:“我当然知道。从你出生后护士将你放在我怀里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了你的模样。我抚摸了你细柔的头发,抚摸了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我知道你很善良,因为你爱你的父母;我知道你很有爱心,因为你从来没有为有我这样一个育人母亲而流露出自卑。所以,孩子,我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在我看来,你非常漂亮。”
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了一个母亲。当护士将我的儿子放在我怀里时,我和我的母亲当年一样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同的是,我用我的眼睛。我急切地要求关掉所有的灯,用我的手触摸孩子,用我的嗅觉和听觉来感知他,或者说——感知母爱。
(选自《环球时报》第1648期,文章有改动)
1.“我”对于母亲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为什么?( 3 分)
“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是通过母亲的手感知到了母爱,所以“我”对母亲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意思对即可。)
2.文中的母亲总是能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主要体现在哪三件事上?(3分)
①发现”我”偷吃甜饼;② 发现哥哥把流浪狗带进卧室;③发现“我”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语境回答。(4 分)
①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通过母亲略带夸张的表扬,说明了母亲善于鼓励孩子。
②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说明了母亲细心温柔和心灵手巧。
4.文章结尾写道:“我急切地要求关掉所有的灯,用我的手触摸孩子,用我的嗅觉和听觉来感知他,或者说——感知母爱。”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我”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来感知孩子,传递了‘我”对孩子”的爱,也更深刻地感知了母亲对“我”的爱。


#焦荣良#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
(19379793374): 每逢语文考试,同学们都会对语文的各个考试点或多或少存在担心,有些同学不擅长些作文,有些同学不善于文言文背诵,又有些同学担心阅读理解拿不了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考试中的难题,优教网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

#焦荣良#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常见题型参考及答题公式 -
(19379793374):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焦荣良# 2010上海中考语文题第四大题课外文言文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 - 作业帮
(19379793374):[选项] A. (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 (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 (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 (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究竟是选A还是B 为什么老师说的是B,而网上的答案却是A呢

#焦荣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经常见到“文章的题目为XXX,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类的题目怎么做? - 作业帮
(19379793374):[答案] 这题目的意思就是让你来琢磨作者写出这篇文章的意义,你可以根据文章推断他表达的思想,还有对此你的启发之类的,差不多就可以满分了

#焦荣良# 初中语文考试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
(19379793374): 抓住文章的题目,每篇文章起码读三遍,筛选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中心观点,认真审题,完善简洁地回答问题等是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

#焦荣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9379793374): 语文复习的阅读理解要多读,就是反复读.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背诵出来,多读...

#焦荣良# 求南京、无锡、常州等地的近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15篇 -
(19379793374): 2009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集锦一、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13—15题.(共13分)又临黄河岸高缨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

#焦荣良# 江南的雪 阅读答案文中最后3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词方法 -
(19379793374): 一、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

#焦荣良# 六下语文综合基础训练 课外阅读(六) 《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求第三题答案: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宋庆龄说的话的理解.注:那句话是:没想... - 作业帮
(19379793374):[答案] 说明宋庆龄守诚信,虽然年纪还小,她就愿意改变原有的去别人家的计划(记得是这样的),留在家里等那位与自己约定好了的同学,精神可嘉

#焦荣良# 帮我找一些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以及答案 -
(19379793374):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