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吗?请选择一方面介绍。 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作文,要表现你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诞生仪礼
  高山族对孩子非常珍视,泰雅人认为“孩子乃神明所赐”。对于孩子的降生和命名,各族群各有不同的礼俗。

  婴儿出生后普遍施行沐浴礼。平埔人认为神灵、观音与三保太监在江河中投撒了圣药,给婴儿体浴则可长命百岁,无灾无病,而且“他日纵没有勋业,为鲸为鲤为蛟鼍”,成为一名有作为的青年。卑南人在婴儿出生后先举行汲水仪式,翌日又抱婴儿出户拭面祛邪。

  产妇一般只休养三五日即恢复劳作。鲁凯人在产后第三天举行出村祭礼,即先后两次步行出村后折返;卑南人在胎儿脐带脱落后,产妇举行模拟锄耕祭礼,生父上山狩猎,以此解除妊娠禁忌。
  给孩子取名是一个关键问题,各族群起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赛夏人是等婴儿脐带脱落,举行了禳祓礼之后再命名;布农人是在婴儿满月时。起名的时候也要举行仪式,唱歌、跳舞、摆酒、请神,非常庄重。

  高山族起名要按照祖传名谱选择名字。祖传下来的名字都是一些吉利好听的名字,而后人也喜欢沿用祖先的名字。也有些部族从名字当中分出高低贵贱。 为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台湾民间对刚出生的婴儿要进行“三朝之礼”。 三朝之礼也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请来“产婆”,将“桂花心”(木犀花的心)、“柑叶”、“龙眼叶’汲一块小石头,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后用这种水洗拭婴儿的身体。用柑叶、龙眼叶是取其子孙满堂、代代繁荣,小孩将来有胆识、有出息的意思。

  洗过之后,祖母抱着婴儿到屋内正厅,向神佛、祖先礼拜。亲朋好友也前来祝贺,还要通知产妇的娘家准备各种赠品。

  孩子满月时要为孩子举行仪式。在这一天,要把婴儿的头发剃掉。不过,最近有很多人在产后24天就将婴儿的头发剃掉,这是因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像24位孝子一样孝敬父母。在剃头前要先将煮好的鸡蛋和鸭蛋水放进洗脸盆中,再放入一块石头、12文钱、少量葱和一个鸡蛋,把葱碾碎后以其汁浇在婴儿头发上,并把蛋黄也抹在头发上,然后剃去头发。石头表示婴儿有头壳,身体健康;钱代表长大后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葱可以使头发又浓又黑;蛋黄可以洗去污垢。台湾有句俗话:“鸭卵身,鸡卵面,好亲成,来相匀”,就是说孩子的身体像鸭蛋一样长得大,脸像鸡蛋一样漂亮、圆润,长大了一定有好的姻缘。

  剃完头发后,请邻居把婴儿抱到屋外,并拿着竹竿追赶鸡群,称“鸡?”,同时唱着童谣: “鸱?,飞上山,囝仔快做官;鸱?,飞高高,囝仔中状元;鸱?,飞低低,囝仔快做父。”

  这种童谣只是用来祝福男婴的,如果是女婴,就只唱“老鹰老鹰”就可以了。

  满月这一天还要以油饭、鸡酒供奉神佛和祖先。娘家的兄弟依照习惯也会送来“头尾”,也就是婴儿从头到脚的一切衣物。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袜、银牌、金锁和脚环、手环等。这些礼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岁时送,不过“做满月”和“做周岁”时赠物最为丰盛。如果是男孩,礼物更多。

  到了孩子四个月时,还要“做四月日”。与其他日子不同,这次要准备牲醴及“红桃”、‘红龟糖”、“酥饼”等,祭拜神佛和祖先。亲朋好友照样送礼。这一天主要进行“收诞’咱仪式。“收诞”就是把诞水收干净,祝福孩子不断长大。家里得准备12个(或24个、48个)酥饼,用丝线或黑丝线串起来,由亲朋好友说一几句吉祥话,并拿一个酥饼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说道“收诞收离离,明年招小弟”。

  到了给孩子“做周岁”时,除了一般性的祝贺外,还要让孩子选择物品以预测孩子的未来前途,同大陆上的“抓周”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把12种物品,放在正厅的神桌上,让孩子去神桌上去取。第一个拿到的,就表示孩子长大后从事职业或生活状况。如,先拿书,表示孩子必是读书人;拿到笔,表示是书法家;拿到鸡腿,表示是一个有口福的人;拿到算盘,表示是一个善做生意的人;拿到银,表示是很会赚钱的人;拿到葱,表示聪明;拿到田土,表示是个种田人。 在台湾为庆祝孩子的诞生,除了要分一些小吃甜点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分享喜气之外,还有其他风俗,如台南县永康乡西势村一带就保留着周岁“分饼”的习俗,这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民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是永康乡西势村、新庄仔、番薯盾和新化镇四个村庄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凡是正月二十日以前一年中生儿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果饼”(俗称水饼)给自己村庄有“福分’咱村民品尝。
  相传,这种“分饼”的习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分饼时间为正月二十日,也是广兴宫主神谢府元帅的诞辰日。广兴宫俗称“元帅府”,王殿奉祀谢府元帅,左殿配祭注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为典型的闽式神宇。庙宇是四个村庄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点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掷杯”的方式,选出管理庙宇的炉主(共选出七位),负责公共祭祀和收“福分钱”。

  所谓“福分钱”民是具有“福分”身份的人每年缴250元给广兴宫充作经费,分四期征收,除七月(普度)收100元以外,余二、五、九这三个月各收50元,年满60岁者免收。

  所谓“福分”者,就是广兴宫“登记有案”的会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全部是自愿参加。不过,一般来说,大家在结婚时都会主动加入,迁居此地的外乡人也可以加入。

  分送水饼前,这些弄璋人家都会准备三牲、四果、水饼和新的童装或带上新生男婴前往坐落在番薯厝的广兴宫烧金,感谢“谢府元帅”赐给他家儿子,并祈求孩子平安长大,将来出人头地。

  分送水饼(也叫“孝饼”)的时间是正月二十日下午1点至3点间。水饼是一种包有糖膏的面粉煎饼,厚约1厘米,十分可口,分大小两种,一是“福分饼”,凡具福分身份者人人有份;另一种是“老大饼”,是送给年满60岁老人的。水饼成双装在一担,可两箱、两叠,最上面一对印有“添丁发财”的讲头不送人,而是为讨吉利留给自己吃的。

  送水饼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西势、新庄仔和香薯厝三个村庄,采取“分送到家”的方式,即由各庄的炉主带队,各“生子户”先备好水饼,到炉主家里集合,再由炉主带队,依福分名册,挨家挨户分送。另一种是新化镇采取的“集中领取”式,时间约是2点半左右,备“生子户”陆续将水饼送到家,各顾其饼,庄民们拿着器具到炉主家门前,唱名分饼。

  分饼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充满了喜庆,道喜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
  多彩的民间服饰
  衣服的样式和质地是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地区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同样也融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台湾高山族的同胞们的服装经过几百年的改进,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区不同,气候相异,及不同的民族习惯,民俗学者们将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按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女子的分为三种类型。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赛夏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以窄幅麻布为衣料裁制的无袖胴上衣,就像是现代人穿的无扣风衣。这种外褂用两幅布拼缝,只在背部和腋下缝合,前面未缝部分为对开前襟,钉两条纽带相结于胸前。无袖胴衣有长、短两种,长的到膝盖,叫做“鲁靠斯”,短的只到肚脐,叫做“拉当”。这种服装只是普通服装。喜庆节日赴宴所穿的盛装则以白衣为底,在胸和背部织有几何花纹加上挑绣和贝珠装饰,显得特别美观别致。

  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胸前还挂一块斜方布为胸衣。除夏季外,还要用四块窄幅麻布缝成长方形围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结,也就是斗篷。其形状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颇有几分英武之气。头上一般戴半圆形的皮帽或尖顶的藤帽,赤脚。赛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没有袈裟般的披衣。

  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这同时是狩猎成果的展示。这种鹿皮背心背部为一整块,前襟两块,胸部敞开,雍容华贵,十分神气。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还挂一个方形的胸袋,胸袋当胸处,织上几何花纹的图案。这种胸袋既是一种装饰,又很实用。它可以装槟榔、烟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们在腰间也挂一块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盖下身。节日里的盛装,则另外加上斜方挑绣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块。出猎或赴盛会时,还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裤。曹人中老人的“礼服”更为隆重,往往在盛装之上,罩一件红里黑面对襟的长袖外衣,头戴皮帽,脚穿雪鞋形皮鞋,气概威仪,很有些赶赴国宴的封疆大吏的气派。

  三是以排湾、卑南、鲁凯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垂下两端作为前裙。无论是背心形短褂也好,还是对襟长袖上衣也好,这些族群的人都喜欢在衣服的袖、领、腰及下摆镶上细条的花边和精制的图案,其刺绣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丽多彩的南方特色。

  排湾、卑南的贵族则以豹皮为披肩,以豹牙、鹿角为头冠,下穿彩色或挑绣的棉布套裤。平民只用黑布缠头,赤脚不穿鞋。

  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由于生活在海上且气候炎热,因此这里的男子平时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带遮挡下身,除偶尔穿着一些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对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别的衣服。为避暑,头上常戴藤盔或木盔。

  高山族女子的服装比男子服装多了几分秀气和美丽,修饰也更加复杂。因地域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上身为对襟长袖的短衣,下身腰缠长裙。泰雅人、赛夏人穿单式裙,曹人穿左右双合裙,排湾人、卑南人以及南部阿美人有的则穿坚式长裙。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女子,胸前还挂一块斜方胸衣,形似汉族妇女的肚兜。除短衣长裙外,各族女子都穿膝裤,用来遮蔽下腿。

  二是布农、鲁凯和排湾人的长衣下裳式。上衣为窄袖长衣,长袖、肩袖滚边刺绣,下身穿围裙和膝裤,用五尺黑布或红布缠头,叫做一老锅”。赤脚不穿鞋。

  三是雅美人的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个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只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非常简便。头戴木片制成的八角头盔,不穿鞋。

  由于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高山各族群的衣饰各具特色。

  素雅人的纺织技术是高山族中最为发达的。他们用的是水平背机,是一种简单的织布方法。他们在自己纺出的苎麻城线间,夹以外来的彩色绒线或棉线,织成直线纹、曲折纹、方格纹、三角纹和菱形纹等,有红、黑、黄三种,颜色尤为鲜艳,同现在流行的毛衣织法很是相同。这也充分显示出泰雅人的聪明智慧。

  布农人男子以穿着皮制品为主:头上戴着皮帽,身上穿着鹿皮背心,肩上披的是皮披肩,双手套着皮袖套,腿上是皮套裤。整个从头到脚的真皮服饰,真是让现代人都望尘莫及! 曹人的鹿皮帽制作得很别致,由两片水瓢形鹿革缝成,有保护脑部的作用,平时不用就卷起来用皮带扣住。老人穿的衣服用红布做里,黑棉布做面,长及膝部。女子的上衣用白棉布缝制,在袖子和领口、前襟边还镶有花边。而腰裙用的棉布多是大红大绿的颜色,这些棉布大部分是和汉人物物交换或购买来的。

  排湾人的衣服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一般地说,贵族的衣服要加上复杂的纹绣,色彩特别鲜艳。这种差别在节日或盛典时更加明显。排湾人的刺绣水平也相当高,他们在布上刺出精美的图案,色彩和谐。

  卑南人的服装以男子成年期和女子成婚期衣服最为华丽。当男子成年,要穿上缀有五十钮扣的黑色对襟上衣,黑色的短裤,短裤的前裆和裤脚都绣上花边。头目家的成年男子还需穿套裤,前腿部分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绣线挑绣,在腰间系着槟榔袋,着色,着饰穗,类似汉族精致的水烟袋。他们腰间还有五颜六色的花飘带。头人和司祭在盛装时戴着插有鹰羽的帽子,头肩都有装饰带。女子成婚期用一块花头巾对折成三角形,扎在头上,肚兜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布折成三角形,每边都加上绣饰,下部有夹层口袋,上面放在上衣里,下边垂到腰裙上,十分引人注目。膝裤是用一对方形布四周缝上束带,束在小腿上,颜色是黑色或蓝色。女巫师的穿着就更加复杂,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

  阿美人按年龄不同穿着不同的衣服,婴幼儿往往只穿无袖长衣,到了少年期,男的穿短裙,束腹带;女的穿短襟上衣,裹腰裙。成年期男子有帽、头巾、长袖内衣、无袖上衣、胸衣、套袖、腰裙、腰带、套裤、皮披肩,全身上下披挂齐整。女子有头巾、内衣、三角形胸衣、两片腰裙、腰带和膝裤。老年人一般穿黑色衣裤,有的还戴上挑绣羽冠,穿挑绣长袍披红羽毛织成的披肩。

  雅美男子一年基本上都赤裸着上身,仅用布质丁字带掩蔽下作,遇到祭典才穿上自己编织的野麻战胄以示威武;就是妇女的装束也仅在腰间挂一块方巾,下面盖到膝部上约5寸的地方,胸前也只用一块方布遮掩,祭祀时头上才戴着宽边大帽,穿着长袖衣服,衣长过膝,身上挂满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泰雅妇女的编织技术在“高山九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她们利用自纺的麻布,夹织一些向平地居民购买的彩色绒线,就能织出直线纹、曲线纹、菱纹等图案的美丽布匹。她们还擅长用白色贝珠作为衣服的缀饰,这种缀满贝珠的衣服就叫做“贝衣”,非常珍贵,姑娘们结婚或逢大节日才穿。现在“高山九族”多因布匹容易得到而放弃了手工织布,但泰雅族妇女却仍然以传统手工方法织出她们喜爱的花纹,并且掌握着很复杂的刺绣技巧,能绣“十字绣”、“缎面绣”、“直线绣”以及“贴饰”。“贴饰”就是剪贴拼花,其图案往往与泰雅木雕类同。她们喜爱红白两色,后来又加上黑蓝二色,所以织出的布、绣出的衣服都美丽鲜艳,有时还要缀上贝珠、小玻璃珠。小金属片等等。衣服穿在身上,熠熠闪光,十分漂亮,引得欧洲、美洲来的客人都愿意出高价向她们购买这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
  最初的装戴饰品也许是出于图腾崇拜,但逐渐地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作用。高山族各族群却很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以及银铜、竹管等。装饰种类主要有衣饰、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指饰、脚饰、腰饰、冠饰等。男子比女子的装饰品要多,从头到脚非常齐全,且十分华丽。

  泰雅和赛夏的男子一词以贝珠装饰著称。他们将贝壳雕琢成小的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串起来,横行排列,维在衣服上,被称之为珠衣或贝衣。一件珠衣或贝衣通常要用一两万颗晶莹剔透的贝珠,经过精心编串才能织成。也有用串珠缝在布上,称为珠布或贝布,既可制成衣服,也可当货币使用。每逢祭仪庆典,泰雅和赛夏的男子则头戴藤帽或皮帽,在帽圈下沿缀上彩色的钮贝作为装饰,耳系分管制成的耳棒或螺钿制成的耳盘,颈挂贝珠穿缀而成的颈带垂于胸前,臂套铜丝卷绕而成的臂环,腕套珠镯或铜条镯,手指戴玉或铜戒指,腰围珠裙,小腿束贝珠带、铜铃,每走一步叮当作响,舒心悦目。女子打扮也很俊俏,常用贝质耳铀、耳板或贝珠作耳坠,颈挂富有变化的彩色贝片项链,珠光闪闪,引人注目。

  由于与泰雅人为邻,西面又与汉族为邻,所以赛夏人的文化发展很快。他们向泰雅人学习狩猎与纺织,向汉族学习农耕。赛夏妇女纺织出的布匹及缝制的衣服,并不逊色于泰雅妇女的制品。她们喜欢用大红、深黑与白色搭配。在歌舞节庆中,青年男女所穿的民族服装,或鲜红而配以洁白的花饰,或深黑而配以红与白的花饰,非常炫眼夺目。赛夏人的服装在高山九族中有突出的特色。其特点之一是,无论男女,在纯色上衣上要加上一件“褂子”,这件褂子有绣花式缀以贝珠,光彩夺目;特点之二是男女都戴美丽的“头圈”,实为美丽的头饰,有的还插上几支漂亮的禽羽。在节庆期间,美丽的赛夏妇女更加注重自己的装扮,她们要在背、腰部戴上“佩铃”,那是一片大致力三角形的美丽织锦(或绣花绵),下缀流苏数十,而流苏之末则结上长筒状的小银铃,把“铜钟”结扎在背部。腰部,其流苏恰好掩住臂部。跳舞之时,铃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布农和曹等族群的男子喜欢在鹿皮或羊皮帽的顶端插上鹰的羽毛,再穿上鹿皮或豹皮衣,手执猎枪,显得剽悍粗犷,颇有勇士风度。每逢节庆舞会,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美的盛装,男子将两端刺绣的头巾卷在头上,用夜光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用贝制及玻璃珠缀成的珠琏缠在颈上或垂于胸前,曹人男子还用猎取的山猪牙缀以红绿黄色的布条为臂环。女子则把雕刻精致的鹿角钗插在头上,在其上端有时还插上色彩绚丽的雉鸡羽毛,加上环状的贝壳玻璃珠串,十分鲜艳夺目。姑娘们还挂着用银或黄铜制成的钩状耳环,并将黑珠以及陶制的珠、果实、富蒲根用丝线串起来,做成项链垂于胸前,更是别有情趣。

  排湾、鲁凯、卑南等族群的男子,喜欢戴鹿角、豹牙头冠和兽皮帽,以象征荣誉和富贵。并从右肩至左方腰部斜挂一条肩带,这种肩带是在一条绣花布上缀以银币、玛瑙、玻璃珠、铜铃等精制而成的,在其末端还吊有槟榔小袋。他们在颈上挂的是蜻蛉玉串成的项链。蜻蛉玉是排湾人最贵重的饰物,这是一种象蜻蜓眼睛那样美丽的玻璃珠、珊瑚贝或琉璃珠,用丝线串起来为项链,其中有一颗最大,价值也最高。排湾人把这种项链绕在脖子上或垂于胸前,视为世代相传的家珍。女子特别注重头饰,多喜用兽骨簪系色丝扬在头上,或用布做的帽带围在头上,帽带上缝有各种珠饰,再插上美丽的羽毛、百合花,以表示地位和富有。

  阿美族群的男子喜欢用贝块做额饰,从额前绑到脑后。用黑珠、白贝作耳垂或系小铜铃。他们将各色各样的贝片串、珠串佩挂在胸前,肩上还斜挂一个有织花流苏佩袋的镍带。参加盛大舞会时,还腰系缀铃带,腿绑小铜铃,头戴羽毛冠,携手歌舞,场面分外热烈。女子则喜欢用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或绕在头巾外,并缀以小铁片穗或小铜铃,插上镀银的发簪。额上绑扎加缀镍片的红麻额带,耳垂鹿骨耳环,颈挂贝片串、玛瑙珠串和小铜铃项链,腿绑系有花绒线穗子的绑带,腰扎撞铃,有声有色,十分动人。

  雅美男子的装饰有银兜帽子以及颈饰、耳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银兜,被视为一家之宝。这种银兜是将银币加热后锤成薄片,然后采用绕圈法连成鸟笼形,前面为一方形眼孔,似帽状头盔。女子装饰更是别致,她们喜欢将红色贝壳和黑珠串在一起盘在头发上或覆盖在额前,用彩虹色的鹦鹉螺做成茧形耳坠吊在耳朵上,用玛现或琉璃珠、银元片串在一起,或用鱼类的脊椎神经做成项链挂在胸前。此外,手上还戴有银镯,脚腕上环绕着长串黑色木珠和白色钮扣。

  在衣服和装饰上,排湾人的等级观念最为突出。贵族的衣服重深色,如黑色、深蓝色、深紫色等;平民则多有用白色、蓝色、很少用黑色。贵族衣服普遍都有刺绣或织绣,而平民则绝对禁用绣饰或挑织。有几种衣服只有贵族才能穿,如男子的豹皮外衣、肩衣、套裤,女子的绣饰长袍、长裙及女裤等,平民人家是不能穿这些的。装饰品几乎全部都是属于贵族的特权,尤其像鹫羽饰、豹牙帽章、螺钿肩带、银肩饰、琉璃珠项链、颈饰等,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平民无权使用,也无力购买。

  卑市人的衣饰除男女有别外,特别注重年龄、阶级的差异。男子在少年时期只穿围腰和上衣。青年服役期间,衣着的限制最为严格,只能穿不缝边的浅蓝色布腰围。服役期后,衣着限制才可以放宽,除穿上衣及腰围外,还有头巾、短裤等。3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多用袋状帽、长衣和披肩等。小女孩主要穿短上衣和短裙,16岁以后可添着长裙、胸兜及胴衣等。因年龄的不同,衣服上的刺绣也不同,一般多为十字绣。穿皮衣则不受年龄的限制。
  台湾民间住宅装饰
  台湾民间常规居屋,称为「住宅」,或者「旧厝」,至今犹存,显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
  台湾同胞中的汉族人,基本上是从闽甫和广东迁移过去的。他们的先辈为了有个「落脚」地方,便按照闽南民屋建筑的格式营造「住宅」,或者依据粤式的客家民居营造砖木「住宅」。先前到台湾的闽南人,如果「落脚」山乡,便寻找背负苍崖,地势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临溪河,可以防风灾、水灾,又便于汲取饮水,达到「石缝生青草,砖墙对斜阳」的目的。

  台湾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为正规建筑。格式以宅地长方形为原则,左右相称,力求均齐美观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万年兴」,先掘数尺深,填上石头、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铺满龟甲形的砖瓦。大盾院子则用长方形的石板。墙壁称壁体叠红砖而成,富人家绝不使用土角,即土坯。

  住宅屋顶构造一律采用两面落水型,屋内不设仰板。因此,屋顶内部的桶仔、帘柄、筒仔、梁仔等显露于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铺于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线、曲线,称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后两面砌上各种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鸟的图案。屋安放一红色大葫芦,作为「镇邪」之用。由于砖瓦均属赭红色,加上屋脊、墙壁、门窗又富有装饰美,整个住宅色彩浓烈、敦厚,与亚热带的自然风景巧妙地配称。

  住宅大门口入处两旁,装有铳眼,以防盗窃并御敌。大厅柱梁门窗所用木材,均为台湾出产的樟木,施以雕刻并绘色,古雅又美观。屋内墙壁和廊前壁体的红砖,按照砖的原纹饰,摆成各种图案,与门窗的雕刻融成一体,格外醒目。

  台湾住宅,两旁均有护龙,或称护厝。正厅门内悬有灯笼和天公炉,为祭祀时使用;厅内两侧板壁挂上天宫赐福图。正厅供奉观音画像,开漳圣王,天上圣母(即妈祖神),安放观音佛祖的塑像。中案桌上,摆列了香炉四种,木质灼台(或铁质的台)。

  有的住宅还设有「公妈」厅,厅前门扇有门神画像,厅门上方悬有「孝廉方正」等各种横匾。在台中市南区大肚山一带,有一种「同安厝」他们一律用土角起厝,仅门框以红砖建造。家家户户门上都悬有圆形的狮牌一面,藉以驱邪。
  祭祀
  台湾原住民认为宇宙和大地是由无数超自然的、无形的“灵”支配着。各地区原住民关于“灵”的观念不尽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灵,但人的灵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则认为万物皆有灵,故有人鬼及其他诸神。他们都认为人灵有生灵与死灵之别,死灵才具有神力。布农人、曹族人除了灵魂观念以外,并有创造神和司理神的观念,不过这二者尚未达到人格化的程度。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观念,排湾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体表现,但他们关于神灵与灵魂的观念是经常混淆的。
  送东西的讲究
  台湾民间除了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间互赠礼物之外,平时往来应酬也携带一些礼物,俗称“带夥手”。至於带什麽,不但要看对象、应酬的目的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且要注意禁忌。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做“带夥手”的:
  毛巾不能。台湾民间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是吊丧者与死者从此断绝往来。台湾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的俗语,即送巾有永别之意。因此平时不能以毛巾做“带夥手”。

  扇子不能。扇子用於夏季扇凉,一到秋天,便是“秋扇见弃”了。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於此种心理,扇子亦不可做“带夥手”。

  刀剪不能。刀剪会伤人,更易使人想到“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做“带夥手”万万不可。

  甜果不能。甜果即年糕,台湾民间每逢过年,甜果为祭祀必备之物,只有守孝者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做“带伙手”,会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不可。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徵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禁忌。

  粽子不能。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所以粽子也不能做“带夥手”。

  鸭子不能。这是专对“月内人”而言。妇女分娩后一个月内称为“月内人”,台湾“月内人”通常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不宜“月内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所以对“月内人”不能以鸭子作“带夥手”。

  雨伞不能。台语“伞”与“散”同音,若用雨伞做“带夥手”,难免会引起对方的误会。

了解。婚丧嫁娶。

家乡的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3日 出处:网络 已经有4482位读者读过此文


阿昌族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白 族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保安族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布朗族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依族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称“座家”的习俗。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朝鲜族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傣族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东乡族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侗族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






打印本页

【望采纳】
家乡的端午节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越将胥# 我家乡的风俗 -
(13236621252): 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目,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

#越将胥#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350字以上 -
(13236621252): 家乡的风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在温州水头这一带,有许多很惊悚但又很好玩的习俗.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温州水头的习俗吧!首先,我们温州水头人大部分都是信佛的.每到除夕的...

#越将胥#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以家乡的风俗为题,写500字文章 -
(13236621252): 家乡的风俗(写的是端午节)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山区.村庄的...

#越将胥# 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从地理位置,民俗风情等方面介绍一下家乡的迷人风光,字数在350字左右 -
(13236621252):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坐落在太行山脚下,一条小溪从村旁流过.从远处看,那条小溪像一条银丝带,缓缓向东流去;走近一看,小溪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两岸山上的翠柏四季常青.我的家乡就像是一个...

#越将胥#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00个字有哪些 -
(13236621252):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

#越将胥#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式?开展过哪些活动,自己参加过吗?请简单谈谈 -
(13236621252): 我们村里逢年正月十一十二都要游神~~~~~ 就是把庙里供奉的那些个神明装饰一下,沿着村里的道路缓缓走过. 那天挨家挨户都会放许多的烟花. 总感觉比过年的气氛都好

#越将胥# 介绍家乡风土人情 -
(13236621252): 秦安小曲 原系牌子曲类的民间曲艺.相传早期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清末已达兴盛时期,主要流行于天水的秦安、清水一带. 小曲主要分花腔与老腔两大类.花腔的词曲格式、演唱与演奏形式以及调式与陕西眉户十分相近,老腔明显地保留...

#越将胥# 选取一个城市或地区,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民族习惯等方面内容,写成一篇600字作文. -
(13236621252):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

#越将胥# 请你说说你的家乡过年有哪些风俗? -
(13236621252):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越将胥# 写一篇文章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你的家乡风俗习惯 好的加财富 - 作业帮
(13236621252):[答案]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非常生气,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