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饮酒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饮酒》中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二十首》
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解读: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解读: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读: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解读: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读: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解读: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解读: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解读: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解读: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其十二
长公1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2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解读: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解读: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解读:
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影响。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解读: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解读: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解读: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扬雄表达自己的志向。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
解读: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饮酒》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向???~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
〈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诗〉之一
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殇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之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令,百世谁当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饮酒诗〉之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饮酒诗〉之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以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诗〉之五
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饮酒诗〉之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饮酒诗〉之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饮酒诗〉之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饮酒诗〉之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饮酒诗〉之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诗〉之十一
颜生称为仁,容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饮酒诗〉之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于所知。
〈饮酒诗〉之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合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饮酒诗〉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饮酒诗〉之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寞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逼催,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诗〉之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饮酒诗〉之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远,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饮酒诗〉之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袪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常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饮酒诗〉之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停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诗〉之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均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柴姚药# 饮酒 中最能表现陶渊明隐士形象的诗句 -
(1801139883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中这一句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位隐士的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

#柴姚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诗人那种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的句子是? 《饮酒》中最能解释诗人安然隐居的原因的句子是? - 作业帮
(18011398837):[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柴姚药# (6) 《饮酒(其五) 》中反映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 __ - ;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 - . (7) 《行路难(其一) 》中表现诗人... - 作业帮
(18011398837):[答案]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8)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柴姚药# 陶渊明的《饮酒》句子赏析 -
(18011398837): 此句出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之作《饮酒》,原诗如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

#柴姚药# 1、《饮酒》中最能表现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闲适心情的句子是 2、《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1、《饮酒》中最能表现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闲适心情的句子是2... - 作业帮
(18011398837):[答案] 1、问去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柴姚药# 古诗文饮酒的翻译 -
(18011398837): 1、饮 酒 【东晋】陶渊明 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见了庐山.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飞回. 原文...

#柴姚药# 理解性默写 复习 谢谢大家 five -
(18011398837): 一、陶渊明《饮酒》1陶渊明的《饮酒》中描述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

#柴姚药# 陶渊明饮酒体现作者归隐后物我两忘的境地的句子 - 作业帮
(18011398837):[答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柴姚药#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
(18011398837):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

#柴姚药# 饮酒这首诗刻画了作家怎样的文学形象 -
(18011398837): 《饮酒·其五》这首诗刻画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形象. 饮酒·其五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