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文言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1. 出自文言文的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就事情是萧何,破坏事情也是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不被重用,韩信逃走,萧何把他追回来,让刘邦拜他为大将。后来韩信企图兵变,也是萧何设计将韩信骗来,在长乐宫被吕后杀死。所以,宋时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后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乘风破浪: 故事: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巢毁卵破: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断专行。孔融提出反对意见,曹操就派人去孔融家里去逮捕他,孔融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也一同被捕,当时他们正在下棋就是不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起来,他说“安有巢而卵不破乎?”

沉鱼落雁【释义】: 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故事】: 沉鱼和落雁分别出自两个典故。春秋时代,在越国宁罗村,有一个女子名教西施,西施长的很美丽。她常到溪边娩纱,溪中的鱼而看见西施的美貌,都羞愧的沉入河底。汉元帝的时候,匈奴王听说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貌美,就向汉朝提出和亲的要求,昭君出塞的时候,空中的燕子惊讶于她的美丽,竟最如树林中。

南柯一梦 :唐朝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中说,淳于棼 f é n) 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后用“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塞翁失马【释义】: 形容因祸而得福的意思。 【故事】: 从前,有一个住在边界的老翁,他的儿子养了许多马,有一匹马走失了,儿子很难过,老翁却说:“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啊!”不久走失的马又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匹骏马,儿子高兴的骑着马到处去玩,没想到还摔段了腿,老翁也只是平淡的说:“跌段了腿也不一定是坏事啊!”不久发生了战争,儿子因为段腿不用被征调当兵而保住了一条命。

欺世盗名 :战国时邯郸籍思想家荀况,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荀况举例说,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 就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不要入殓,以此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 荀况又举例说,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既不肯接受高官厚禄的哥哥的帮助,也不愿 去做官,宁肯去种菜。荀况在著作中认为,史鱼和田仲都是用欺骗手段“盗名 于暗世者也”(在动乱之世道窃取虚名的人).他们是最大的危险.成语“欺世盗名”即由此而来。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围魏救赵 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 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 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 出自文言文成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第》孟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3. 出自下列文言文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多出自文言文的经典佳句,《孟子》里多以比喻的方式向人说道理,后来成为成语的句子也很多,先以此为例: 《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仁者无敌、是何居心、心有戚戚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顾左右而言他、出尔反尔、寡不敌众、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引领而望、缘木求鱼。

《孟子》公孙丑:出类拔萃、此一时彼一时、返求诸己、具体而微、解民倒悬、事半功倍、舍我其谁、心悦诚服、与人为善。《孟子》滕文公:一傅众咻、日攘一鸡、鷊食螬李、乱臣贼子、为富不仁。

《孟子》离娄:反求诸己、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盈科后进、不为己甚、不虞之誉、好为人师、何出此言、自暴自弃、左右逢源。《孟子》告子:一暴十寒、舍生取义、喜而不寐、天将降大任於是人、杯水车薪、专心致志。

《孟子》万章:却之不恭、先知先觉、后知后觉、自怨自艾。《孟子》尽心:不言而喻、当务之急、独善其身、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仁民爱物、同流合污、习焉不察、言近旨远。

读完《孟子》才知道原来这麽多耳熟能响的成语出自《孟子》。

4. 源自于古文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不求胜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成语舍身取义出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成语世外桃源和无人问津出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语百废具兴出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成语水落石出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成语妄自菲薄和三顾茅庐都出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出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温故知新 《论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5. 寻找10篇带成语的文言文 还要翻译 最好是高中的

凿壁借光,刮目相待,手不释卷,闻鸡起舞,乘风破浪,投笔从戎,专心致志,不计前嫌,拾金不眛,口蜜腹剑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

6. 我要15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带翻译的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7. 源自于古文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不求胜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成语舍身取义出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成语世外桃源和无人问津出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成语百废具兴出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成语水落石出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成语妄自菲薄和三顾茅庐都出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

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出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欧录薇# 来自古文的成语 -
(15158342690): 茕茕孑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欧录薇# 求成语出处文言文~ -
(15158342690): 杯弓蛇影:“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

#欧录薇# 出自文言文的成语有那些?(表明作者和出处)
(15158342690): 锲而不舍-《荀子》 老骥伏枥-《龟虽寿》 妄自菲薄-《出师表》

#欧录薇# 出于一些“文言文”的成语?或者典故,你知道多少个?请例举几个.谢谢 -
(15158342690): 夙兴夜寐-《氓》 报施救患-《晋楚城濮之战

#欧录薇# 有关文言文的成语 -
(15158342690): 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叶公好龙

#欧录薇# 成语的出处(文言文)和出处的翻译 -
(15158342690):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

#欧录薇# 语文成语的来源?
(15158342690): 其实多学几年古文变不难发现,成语实际上就是一句简单的文言文. 文言文是秦时的通用语言,随历史发展,生活语言逐渐走向白话,但文人依旧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来使用. 人们由生活、历史得到教训的事,就是典故了,在人们的劳动中将那一个故事(典故)用精简、形象的语句描述出来,便是成语或俗语的来源了.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只是说他的这种情趣、欢愉不是因为喝了酒,而是因为这山川美景(做一件事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因为这件事),后来便被人们简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渐渐赋予了贬义(另有企图).

#欧录薇# 成语算文言吗 -
(15158342690): 成语出自文言文,有些成语算文言.如:不耻下问(《论语》)、柳暗花明、(《游山西村》)豁然开朗(《桃花源记》,但意思与文言不一样了)有些成语由文言演变而来,不算文言.如:熟能生巧——《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欧录薇# 成语文言文及翻译 -
(15158342690): 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

#欧录薇# 成语属于古文吗? -
(15158342690): 不属于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