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正确看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问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 2005年6月26日 首先,我认为“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论题。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特定发展阶段,同时有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对此我们先不作评判。但是至少说明,当前政府转型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为什么政府要进行转型?有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是从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为全球所接受。由于全球化要求中国政府正确驾驭发展的航船,决定了我国已不可能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来进行经济发展运作。二是从国内的现实发展情况看,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和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已经形成。因此,政府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信息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均衡分布。民众需要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型。三是如果我们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那么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平衡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那么,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转型,是我们现在应该从操作层面上把握的问题。首先应当把握的转型方向是遵循“善政”的方向(goodgovernance)。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主要因素:(1)合法;(2)高效;(3)透明;(4)责任;(5)依法行政;(6)可坚持性和可测量性。我认为,政府转型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改革的需要,必须以这样一些参数来衡量转型的成败与否。 第三,必须以能力建设作为衡量转型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今天的执政者中,有很多人非常具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经济工作的经验。但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应当作为政府能力建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第四,有四个需要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有人提出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它作为全盘运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政府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到60%的农村人口和急待提高的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国家意识,这将使我们的决策过程更稳妥、更可操作。二是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系统改革的思路,即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以注重效率和公平、注重贫富、男女、区域、城乡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进行的系统改革的思考和设计。三是必须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的转型。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政府本身和非政府组织。毫无疑问,民主监督将在政府转型中发挥重大作用。此外,还有多元化的企业参与和作为社会改革、政府转型参与和受益者的公民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加促使改革走向成功。四是在整个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预测性和可能性。21世纪最大的变化是,真正的资源拥有将不再只是金钱和能源,还应该包括信息在内。而信息的全球化将在整个政府改革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整个小康社会的指标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评估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不良管理的披露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公民的直接话语权也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和吸收科技发展中最新的成果,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综合的、有效的管理。 26年多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个腾飞最有标志性的转变是使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有人说,不能认识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我认为,中改院举办的“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对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我们的任务是,不仅仅要意识到这些危机,而且要去解决这些危机,这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问身边的党员吧

如何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难点,说是难点,一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二是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长期性,三是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民主法制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
我想阐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社会,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
先谈第一个问题: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
战国时期,司马错对秦惠王讲:“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要成为强国,只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富裕的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优良的道德,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牢扎实的社会基础.下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社会.
第一,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道德属精神的范畴,不仅表现为民众的行为规范,而且表现为民众的价值信仰与精神.很难想象一个缺乏道德精神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持,一个民族或国家同样要有价值理想和精神信仰.缺乏道德精神,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精神匮乏,就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安定和秩序,使民族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导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沉沦与分裂.这在历史是有例可鉴的,古罗马帝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价值理念,国家成为少数人获取最大利益的工具,道德瓦解,整个社会陷入庸俗、奢侈、内耗中,丧失了进步的动力,最终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说,道德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保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
第二,道德对和谐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取向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了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道德能促使人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形成与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内在要求”和“外在准则”.这种由人们共同遵守的“要求”与“准则”主要表现为两个统一:一是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强调新型义利观,强调以义统利、义利统一.这种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有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集体主义的内涵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既重视个体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尊严和价值,又强调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道德环境.
第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调控力.
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调控.从社会学角度讲,治国的根本在于“治人”,在于通过文化的塑造和道德的调控,使民众摆脱“本能”的行为状态,成为具有自觉道德意识的文明人.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与协调、凝聚与强盛,都离不开一定道德的引导与约束.人性既有积极光明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沿着健康的方向调控人性,引导和保护人性的积极方面,限制和打击人性的消极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风俗影响人们的行动,影响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是非标准,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所认同的善恶理念,按照人们所确认的“应当”原则参与社会活动.
第四,道德在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行为主体必须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融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各种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市场经济的运作,使得市场的交换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根本规律,由道德问题产生的“市场综合症”,正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良性发育.《贵阳晚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敢吃什么”的文章,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不道德的现象:蔬菜里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工业酒精被勾兑成白酒,大米用石蜡抛光,白面里有大量的增白剂,馒头用硫磺薰蒸,猪肉牛肉注水等等,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已经偏离了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法则.再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造假现象?假奶粉制造大头娃娃、假酒毒人致死、假报警器造成矿难,还有假评比、假档案、假报表、假业绩、假发票等等,假文凭就不用说了,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仅属于组织部门统管的国家干部,就查出40万份假大学文凭.虽然造假可能使一些人获得某些利益,但最终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道德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道德整合到经济运行中去,实现道德精神与市场机制的合壁,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融合.
第二个问题: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社会,道德化社会必然有其所秉持的道德价值,必然有其道德追求.那么,我们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呢?
第一, 以道德和法制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
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是核心关系.道德与法制是治国安邦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要手段,它们既在内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又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还在实施中相互凭借、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制在社会发展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法律与道德分别从制度和精神两个方面调控社会关系,法律的调控是外在强制性的,而道德的调控是通过公众舆论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来实现的.由于法律对社会的调节,是一种他律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法律的调节虽然是人们社会生活调节的一般形式却不是深层形式.而道德调节依赖的是主体的内心信念,依靠的是主体的自律性,这就决定了道德的调节成为人们社会关系调节的常态形式和深层形式.在法律调控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调控,道德调控是对人内心的调控,是调节的常态和深层形式,这就决定了道德因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受到特别的重视.
我们所讨论的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它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能保持和谐与快速发展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关键是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我们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的和谐的社会发展机制.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无论是道德精神的灌注,还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建构,都是为了给一定社会的成员提供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人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近几年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人含冤多年,一次又一次上访上告无济于事,最后在无望的时候,由于某某媒体或某某领导的介入,才使得真相大白,沉冤得雪.每个案例具体情节或有所不同,但发展轨迹却大同小异.这种反复发生的故事,既见证了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屈辱艰辛,也见证了因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严重损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增强道德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以优良道德为内核的和谐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思想保证,就没有精神支撑和发展方向.
建设以优良道德为内核的和谐文化,首先是要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并得到长期的延续与发展,这与积淀深厚的传统道德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积五千年伦理道德文化之精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建设以优良道德为内核的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西方道德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都是我们在建设和谐道德文化中值得吸收借鉴的.
在道德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常常追问我们失落了什么,我们还缺少怎样的道德精神?
2005年春节前夕,北京飞往上海的5126次航班晚点,在只提供30名旅客登机的情况下,从机组人员到50多位旅客没有谁考虑到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照顾,而用抓阄的办法解决了谁先走的分歧.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 “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海面撞上冰山即将沉没时,在船长下达“妇女儿童先下”的命令之后,没有人抗议船长命令的不公,更没有人提议用抓阄的方法来解决谁先乘坐救生船逃生的问题.据说在逃生的700多名乘客中97%以上的是妇女和儿童. 两者的对比是那么强烈:一个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一个是在回家过年时间上平等权的维护;一个是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一个是斤斤计较;一个是发生在冰冷的海面上,一个是发生在礼仪之邦的热土.
道德风尚的变迁,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晴雨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我想说,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空气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血液里静静流淌着的精神.
回答者:晴天小诸 - 魔法师 四级 8-28 10:51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因此,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必然贯串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
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现在社会的矛盾突出,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如果不构建和谐社会那国家就会动乱


#宓缪吴#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
(17074674620):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我国的人口众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3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还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4,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宓缪吴# 怎样理解建设和谐社会?
(17074674620): 我国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许多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觉着应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第一,其实这个提法比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更易让...

#宓缪吴#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170746746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

#宓缪吴# 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有哪些 -
(17074674620): 《和谐社会之数学表达》读后感最近经朋友推荐,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社会学著作《和谐社会之数学表达》.本人挑灯夜战,三天内拜读了两遍.虽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是指迷茫的人们被智者点播后的顿悟.但今日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