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扩展资料: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

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



我认为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社会的进步都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就需要人才了,而教育系统自然属于上层建筑,为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就必须发展教育。所以到了今天有了科教兴国战略,也有了今天各个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发展的现象.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可以让社会以及世界得到发展!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哪些文明的产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两河流域文明:
(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埃及尼罗河文明:
.天文学和数学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尼罗河水泛滥的确切日期,因而根据天象来确定季节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学知识因此而不断积累和丰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升起的那天(此时尼罗河开始泛滥 )定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加上年终5天节日全年共365天.这个历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数,是今天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由于尼罗河水每年泛滥之后须重新丈量和划定土地,年复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实践练习,积累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修建水利设施以及建筑神庙和金字塔,使这些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进制记数法,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以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他们所用的圆周率π=3.1605.在代数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知识后来成为古希腊人发展数学的基础.
2.解剖和医药学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因而将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尸).由此积累了很多人体生理和解剖知识,这些知识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医学的发展.古埃及医生能做外科手术,能治眼疾、牙痛、腹泻、肺病以及妇科的许多疾病.他们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古埃及的医药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知识后来通过古希腊人对西方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手工业技术
埃及的手工业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长达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陶器、亚麻织物、皮革、纸草(用于书写)以及珠宝等制造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后古埃及人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但铜矿资源不丰富.铁器的使用较晚,到公元前7世纪才普遍代替铜器.
4.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总的技术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用石头建造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基.现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为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为边长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过的巨大石块筑成,每块平均重2.5吨,共用巨石约230万块.石块间未用灰泥粘接,砌缝严密.古埃及人的神庙建筑也非常惊人,如现存尼罗河畔卡尔纳克的一座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神庙,它的主殿占地约5000平方米,矗立着134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径为3.6米,高约21米,可见其何等壮观.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铜器的条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庙这样宏伟的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5.象形文字
6.纸草文献
埃及的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有了文字之后,埃及人又学会用芦杆蘸了调和着胶汁的烟墨,在一种“纸草”上书写文字,于是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草文献.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给东亚及世界以很大影响.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成为中华文明.
由于秦的统一中国,长江文明进一步和中国别的区域的文明相融合.中国各大区域文明相互融合逐渐产生了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登封一线为核心)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考古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王城岗 (原八方遗址)古城、郑州新密新寨古城、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洛阳市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黄河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市),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今河南省新郑市)、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斟鄩(今河南省偃师市,即二里头),、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商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隞(今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周都丰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出自洛阳、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即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世界史教学中,注重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材、对比中外同类历史事件,会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启迪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自己国家的决心;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观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主题获得进一步升华。
一、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认同感。
在讲到世界古代史时,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至今日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灿烂的文化,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就应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知道今天的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且,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开辟了世界先进文明的先河,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人民所学习。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也一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是相通的。
在讲到世界近代史第四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中,通过北美人民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从而取得民族独立的学习当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联系到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
再如讲到世界近代史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对一个国家发展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进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发奋图强的决心。
三、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读史使人明智。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界现代史第十九课《机遇与挑战》的学习中也提到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和平与发展是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是潮流,还有当今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更谈不上如何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自然就知道爱国了。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多地是结合中华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同时,我们还应借助世界历史让学生了解世界形势。知道我国现在所处的世界地位:发展中国家。从而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系祖国,荣辱与共。
总之,利用历史这一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父亚邓# 教育情况描述 -
(17173947492): 教育之忧 教育是一盏灯,它可以揭开黑暗,获得光明;教育是一滴水,它滋润着人类文明历史历程;教育是航标,它可以指引我们通向知识的海洋.从原始社会,到如今,人类在教育中不断演变与完善,发声翻天覆地变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

#父亚邓#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
(17173947492): 不同点:古代教育更多的是为统治者输送人才的一种工具,极大的限制了个人的主管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出那种大才.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塑造. 相同点: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素质,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为国家培...

#父亚邓# 教育对国家的经济有巨大的影响,请给一个激励学生追求更高学历的计划,求建议 -
(17173947492): 高等教育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教育对经井发展起着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催生科学技术,直接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适 当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台理的教育结构、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保守的教学方法会...

#父亚邓# (高二政治)说明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意义(求分点回答, - 作业帮
(17173947492):[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消极影响: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

#父亚邓# “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英语怎么说 - 作业帮
(17173947492):[答案]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父亚邓#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有哪几种观点?谈谈看法 -
(17173947492):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教育理论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

#父亚邓#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
(17173947492):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例如: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模型,数学研究和数学推断往往...

#父亚邓#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功能定位 -
(17173947492):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精神文明不是...

#父亚邓# "劳动"和"实践"的联系\区别?什么叫"劳动"?什么叫"实践"?
(17173947492):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相当于中国哲学史上行”的概念 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