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空的理解 佛教对空理解?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空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偏空),观空就是发现真实之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将‘空’视为虚无,则称为恶取空。兹列举诸家所作空之分类如下:
(一)二空:(1)依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及成唯识论卷一等说,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在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称我空、众生空、生空、人无我等。法空,意谓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无实体之存在,故又称法无我。小乘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大乘则主张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无我、我法二空)。(2)依成实论卷十身见品之说,分为析空与体空。析空,意 谓将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后不可得时,则为空。体空,则意谓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须分析,当体即空。小乘与成实宗主张析空,大乘则主张体空。(3)依三论玄义之说,分为但空与不但空。但空,意谓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谓了知空之真义与承认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观一切法无自性而获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即凡夫所妄执之境为遍计所执性,该性本来空无,此即‘无性空’。而由因缘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不同而非完全‘无’,然亦非如众生妄情所认为之‘有’,此即‘异性空’。至于真如为圆成实性,系由观人、法二空所显之自性,此为‘自性空’。(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经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指法法相空(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与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内空,谓眼、耳等六内处(六根)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谓色、声等六外处(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内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谓所观之空亦是空,故又称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为空,又作身所住处空。(6)第一义空,在诸法之外,无有所谓实相之自性,亦作胜义空、真实空、真境空。语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谓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谓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谓五蕴远离我及我所,而由因缘所生。(4)无行空,谓五蕴之中未曾有涅盘,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无法以言语形容而为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由果位圣智所见之第一义空。(7)彼彼空,谓你我彼此互为空,一般所说的‘无’即相当于此空,为浅义之空。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
(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盘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谓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又作无始空、无前后空。语出大毗婆沙论卷八。
(七)十一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种。其中,无所有空,谓由于一切法无自性,无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语出北本涅盘经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等十六种。其中,毕竟空,谓诸法毕竟是空之穷极空。无散空,谓积集之善根不会散失,然并非执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离空、不舍空。相空,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皆为空。一切法空,谓一切佛法为空。无性空,谓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执着任何一物。无性自性空,谓无性与自性皆空。语出辩中边论卷上。
(九)十八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其中,诸法空,谓一切诸法皆空。无法空,谓过去、未来诸法皆空。有法空,谓现在诸法皆空。语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集经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诸种分类,而以十八空为着。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着,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以上记之‘格义’方式宣说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菩提心论、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一至卷四、维摩经义记卷三、华严法界观门、中观论疏卷二末](参阅‘本体’1983、‘空有论争’3473)

  在佛教之中,“空”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空”这个概念涉及到自性本心的证悟,因此,佛教经典之中才有很多关于“空”的论述,如《心经》《中观》等,甚至有人(须菩提)因解“空”而闻名于世。

  那么,佛教之中,关于“空”这个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真正的理解“空”这一概念,必须从“无自性”和“空性”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无自性。佛教之中,往往认为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有条件产生(本心)的假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比如桌子就是一堆木头、木板、铁钉等为条件,一旦没有这些条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但在一般人的眼中,桌子总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也就是说桌子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因为离开了木头等这些条件的话,桌子就不再是桌子了。

  而自性则不一样,自性的本身并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换句话说,自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这就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

  佛教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常”存在的幻象。

  正是因为无自性,世间的一切存在(一切法)才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也就说一种东西消失了,但它并不是没有了,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如水蒸发变成为气,又经过变成云,最后由云又变成雨,又归于水。

  因此,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五蕴”也一样,“五蕴”是无自性的,若认为空是没有则是断见。佛教讲“空”,《心经》中的有这“空即是有,有就是空”的说法,因此,因缘和合所生的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时不影响因缘和合的假相存在,也就是说,在佛教之中,空和有是统一的。

  二、空性。在佛教的理论之中,“空”并不是代表没有,也也不是表示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代表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的意思,因为“空”这一概念的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存在,具有了超越于存在的内涵。因此,“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但“空性”并不是空,也不是“不空”,“空性”在佛教的理论中,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存在。

  因此,证得“空性”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就可以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从而彻底的摆脱、出离人生之中的一切痛苦和灾难,这就是宇宙人生之中最高的真实。

  这就是佛教之中,所讲的“空”,“空”是通过“观照”的修行而证得,其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痛苦,从有所执到无所执,最终解脱人生苦海,换句话说,就是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教对空的理解就是舍弃。没有任何欲望无欲无求,就是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理就是如此。无所求的状态就是最高境界。



空:在佛教中意为“清净心”不着相。
在《金刚经》中的具体说明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教的空其很广,有十八空。
略说为有为空与无为空。
有为空为不可得空,无为空为佛性空。
即佛性是空间的本体,名为无为空。
众生贪而不得,有得必失,名为不可得空。

佛教的“空” 是什么意思?~

1、空,在佛教的意思是"无",
2、修道到了连空也没有处所之后,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彻底的无。
3、朱熹说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所以:“疑得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具体来说,“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谈庄老。

扩展资料:
1、空即窍, 窍有九,故俗言九窍;然则此一与九非定数,有错综参伍存乎其间, 故不以一九名,而以《玄空》二字代之”。亦指人的心灵达到空灵澄明的道之境界。
2、《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空

你正在看一部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里的内容,其实根本不存在,这就是“空”。
但你不能认为:这部电影不存在,这就是“有”。也叫做:空而不空。

有人误认为:科幻电影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叫做:执着有。
有人误认为:没有这部科幻电影。这叫做:断灭空。

智慧者认为:电影里的内容,都是虚构的,但电影本身,确实存在。
这叫做:般若空。
这是般若空与断灭空的区别。

佛教认为:全宇宙所有的一切,全都不存在。
但凡夫恰恰认为,宇宙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执着有。

佛教认为:如来法僧,常住不灭,无有变异。
但凡夫恰恰认为:既然是空,那么,佛法也应该是空。这就是:断灭空。

金刚经是阐述般若的经典,其中说:“于法不说断灭相”。
意思是:佛法的般若空,绝不能说成是断灭空。


#任娜孙# 佛法的空是什么意思 -
(19191014258): 空是什么意思?叫做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什么叫一切法无我呢?这是杯子,没有真正杯子的相,这是短暂的,杯子一掉破了,缘灭了.对不对?这个桌子也是存在,把它放一把火烧了,桌子不存在了.内心里面你虽然拥有,所以什么是...

#任娜孙# 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是指内心麻木或无所事事吗? -
(19191014258): 这个问题,须弥山宗教众筹平台的须弥空师兄是这么回答的: 在佛经中,空可做十八种义.在《心经》中我们可以佛法中”缘生性空“去理解,万事万物乃是因缘聚合所生,我们要剖析万物的究竟实相,却是不可得,万物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比如房子可分为石头水泥、石头又可分为各种微粒、微粒又可分为分子、分子还可以继续分,到究竟,实际上是无法可得的,这个道理佛陀早证之; 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一旦诞生就是破灭的开始,不可能留得住,谓之无常,这也是缘起性空; 既然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便应不为人生虚幻而执着迷茫.

#任娜孙# 佛教说的空是指虚缪人没有精神和意识吗 -
(19191014258): 佛教所说的空,并不等同我们世间人所说的空,一无所有.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的这个身体,以及山河大地)都是无常的,只有我们的自性(即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所以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假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任娜孙# 佛学里讲的空性是什么意思? -
(19191014258): 空是万物的属性,世间无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到天体,小到蝼蚁都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佛法讲的是中道,不排斥有,也不推荐无!

#任娜孙# 佛门的空是啥 -
(19191014258): 佛门的空是指心空,空掉众生心中的无始业习,空掉贪心、嗔心、痴心;空掉杀、盗、淫、妄、酒;空掉人我分别心、得失心等等恶习气.是这些业习使众生迷惑颠倒,于六道中苦苦轮回,辗转不息.空掉这些业习,就会显露出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相,才能获得最终解脱,出离六道轮回,得大自在.

#任娜孙# 请问哪位大师能解释一下佛教中的“空”作何解? -
(19191014258): 佛讲究的是心境,心境固然要心静,心静固然要心空,万事皆为空,空不是没有,首先他承认了事物的存在,但却不受事物所左右,可能会有点矛盾,但仔细一想万事皆空!

#任娜孙# 大乘佛法的空,怎么理解? -
(19191014258): 大乘佛法中的空一般是比喻的用法,用物质世界的虚空性质比喻精神世界的那个像物质虚空一样的非有非无,能生万物而又非万物,聚成形散成空的特性.这个宇宙虚空蕴含着宇宙的所有物质能力作用力等等,同样,精神世界的那个空也是这样,蕴含着智慧生命产生精神世界的所有根源.证悟了这个空性,就明白了智慧生命种种生命活动的本来,也就是现在说的智慧生命之谜.

#任娜孙# 佛家讲的空性是什么意思? -
(19191014258): 一是析“空”,物质世界一切万物皆具成、住、坏、灭、空的过程,譬如,人体从生下来,分分秒秒在走向衰老,终归于“空”无;任何物质皆是如此都在变化终归于'空'.二是觅不可得“空”,心生万法,心可思维、见闻觉知之心,不在外不在内……拿不出,看不见,谓之“空”.三是无生之“空”,譬如,梦中的物质世界,本来就不是真的——本来就没有真的生出(无生),本无生出真实世界之“空”.这些'道'理通过修学明白(明心)后,离“见性”就不远了.

#任娜孙# 为什么佛教说万物皆空? -
(19191014258): 世间各种想法都是人心的妄想,如果建立在这种妄想上,最后一切都是落空.

#任娜孙# 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到底什么意思 -
(19191014258): 道家的无 因本人对道家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至于佛门的空,我倒可以谈谈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空”因适应佛教人生归宿学说解脱论的需要而成为佛教哲学的第一个关键词.谈空说有,亦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