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有哪几种方法 如何拗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格律诗中如果出现拗句,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补救,这些方法被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有:本句自救、孤平拗救、对句相救等三种方法。

nbsp;     古代的诗人写诗一般都是写格律诗,在格式方面不像现代诗那么自由,是有一定要求的,那么古代诗人写诗,如果诗中出现了不符合格式的句子,应该怎么进行补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出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吃透。”

      02
      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03
      对句相救
      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04
      如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因为“国”字在古汉语字调中属于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分到阳平,所以“国”字在此古诗中应当是仄声)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05
      拗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有哪几种方法~

格律诗中如果出现拗句,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补救,这些方法被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有:本句自救、孤平拗救、对句相救等三种方法。

古代的诗人写诗一般都是写格律诗,在格式方面不像现代诗那么自由,是有一定要求的,那么古代诗人写诗,如果诗中出现了不符合格式的句子,应该怎么进行补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01
出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吃透。”
02
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03
对句相救

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04
如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因为“国”字在古汉语字调中属于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分到阳平,所以“国”字在此古诗中应当是仄声)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05
拗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

而影响声律的和谐。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

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

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

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

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聂适纪# 关于诗词救拗问题 -
(13121466588): NO !!!!!!!!!!!!!!!!第一字可平可仄. 五律仄起应是: 1、仄仄平平仄(或是:平仄平平仄,也就是第一字不论) 2、仄仄仄平平(或是:平仄仄平平)你这句就属于:平仄仄平平,符合格律的,没问题,改了就错完了. 【附】 五律孤平只有下面一种: 平起:仄平仄仄平 【我依今律,颗为一声,平】

#聂适纪# 1、什么叫拗救,请举例说明? -
(13121466588): 以下转录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

#聂适纪# 请教一个有关拗救的问题 -
(13121466588): 第二字的情况似乎不存在的.关于拗救,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第二字在诗律中与”粘“有关,是不能拗的.至于第四字,比如”平平平仄仄“一句中,第四字用了平,还可以第三字用仄来救,变为”平平仄平仄“.

#聂适纪#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这种不是以首句的形式出现的摘句形式,如何判断平仄?拗救?1:如果按照平常的分析方法:第二个字和最后一... - 作业帮
(13121466588):[答案] 这句的平仄应该是这样的吧: 平平平仄仄平仄 儿童相见不相识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代还存在入声字,识在古代是入声字喔!至于”相“和”何“字,一个是一声,一个是二声,是平声字吧,我没印象他们是入声字.不存在拗救,应该...

#聂适纪# 拗有哪两种读音? -
(13121466588): 拗有三种读音 [ niù ]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 ào ]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ǎo ]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聂适纪# “拗”有几种读音? -
(13121466588): 拗 拼音: ào,ǎo,niù, 笔划: 8 部首: 扌 五笔输入法: rxln 基本解释: -------------------------------------------------------------------------------- 拗 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拗断了. 拗 ào 不顺,不顺从:拗口.拗口令. 拗 niù 固执,不驯顺:执拗...

#聂适纪# 五言律拗救三拗四救的规则里,一般都是第三字仄拗,第四字平救,但有没有第三字平拗,第四字仄救的呢?另外原本为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改成平仄仄... - 作业帮
(13121466588):[答案] 按照律诗常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句式,五言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约定.(仄)仄(平)平仄 和(平)平(仄)仄平,都是合律的.为防孤平,(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改平为仄,则第三字必须改仄为...

#聂适纪#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平仄 其中哪些是入声字有没有 拗救 -
(13121466588):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入声字:一,不,接,别. 拗救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第四字拗,所以下句第三字补一个平声“吹”字.(另一种解释:一、不等入声字,在诗词里有“入声代平”的现象.“不”字若平,则此句未拗)

#聂适纪# 如何分析一首诗的平仄和拗救 简单一点说 还有以下练习 分析平仄和拗救 -
(13121466588): 所谓平仄,是指汉字读音的音调,简而言之就是古代汉字有四音为平(阴平和阳平)上(shǎng)去入……现在入的读音多在地方方言里分布,普通话已经没有入的读音,所以现在一二三四声分别对应阴平阳平上去……拗救,就是出现不符正格规定的句子或字词时需要在后边补救,称拗救,也就是比方本来按正格该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前边写成了“平仄仄平”那后边就要想办法补救,“仄仄平”,格律诗是技术活,有时候不完全按格律也有经典

#聂适纪# 有没有关于诗词格律技巧方面的书,专门讲拗救之类技巧的书 -
(13121466588): 王力 《诗词格律》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