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景娴的历史记载 乌拉那拉皇后真实历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乌拉那拉·景娴是小说中虚构的名字,原型为乾隆继皇后乌喇那拉氏,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真名无可考,满洲镶黄旗人,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

皇后,乌喇纳喇氏,佐领那尔布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进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自是遂不复立皇后。子二,永_、永_。女一,殇。

四十三年,上东巡,有金从善者,上书,首及建储,次为立后。上因谕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

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下行在王大臣议从善罪,坐斩。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记载:

高宗十七子:孝贤纯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皇后乌喇纳喇氏生贝勒永_、永_,孝仪纯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庆僖亲王永_,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质庄亲王永_,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定安亲王永璜,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履端亲王永_、仪慎亲王永璇、第九子、成哲亲王永_,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荣纯亲王永琪,舒妃叶赫纳喇氏生第十子。

永〈革出〉为履懿亲王允_后,永_出为慎靖郡王允禧后。永_、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殇,无封。

《清高宗实录》

乾隆帝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

命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持节。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曰。朕惟教始宫闱。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资翊赞之功。锡以纶言。光兹懿典。尔庶妃辉发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

早着令仪。每恪恭而奉职勤修内则。恒谦顺以居心。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娴妃。尔其祗膺巽命。荷庆泽于方来。懋赞坤仪。衍鸿休于有永。钦哉。 

乾隆帝晋封娴妃辉发那拉氏为娴贵妃册文:

命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持节、册封娴妃那拉氏为贵妃。册文曰。朕惟化起璇闺。克佐肃_之范。劳襄椒掖。聿彰淑慎之声。爰考彝章。式颁纶_。咨尔娴妃那拉氏。性生婉顺。质赋柔嘉秉德罔愆。

协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_翟之光荣。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益懋温恭。尚祗承夫休命。弥怀谦抑。庶永集乎繁禧。钦哉。

乾隆十三年七月

谕、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

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钦此。

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思。久而弥笃。岁时令节。以及定省温_。朕虽率诸妃嫔、及诸孙、问安左右。而中宫虚位。必有顾之而怆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圣心。且嫔嫱内侍。

掖庭之奉职待理者甚众。不可散而无统。至王妃命妇等、皆有应行典礼。允旷不举。亦于礼制未协。册立既不忍举行。可姑从权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宁妃郭氏、相继摄六宫事。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

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于以整肃_仪。上奉圣母。襄助朕躬。端模范而迓休祥。顺成内治。有厚望焉。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具奏。寻议、恭查皇贵妃册封大典。王妃命妇行礼。已有成例。惟贵妃行礼之处。外廷无案可稽。但皇贵妃摄行六宫事。

二十七月后即正位中宫。既统理内政。体制自宜尊崇。贵妃亦应一体行礼。所有册封礼仪应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太庙。奉先殿告祭礼。上亲诣举行。届期设卤簿仪仗、中和韶乐。上御太和殿阅册宝。大学士等、捧节授持节使。持节使随册宝亭、至景运门授内监。皇贵妃具礼服恭迎。

宣受如仪。次日上率王以下文武官员、诣皇太后宫行礼。礼毕。皇贵妃率贵妃以下、公主、王妃、命妇、行礼。上御太和殿受贺。颁诏天下。嗣后遇三大节。及庆贺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员、进笺庆贺。及每岁行亲蚕礼。应照例举行。得旨、依议册封典礼。著于明年三月后举行。其亲蚕礼。俟正位中宫后。该部照例奏请。

乾隆十四年四月

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文曰。朕惟基化必资于内治。宫庭之模范当崇。从宜适协于成规。名位之优隆惟允。稽徽章而具在。重慈命之钦承。咨尔娴贵妃那拉氏、早毓名门。素娴内则。赐从潜邸。

久昭婉顺之仪。晋锡荣封。克佐肃雍之化。端庄表度。锵雅韵于珩璜。恪谨持躬。着芳规于翟舀。兹以坤宁之虚位。屡烦圣母之萦怀。选继体于后宫。时加注意。命嗣音于椒殿。每切谕言。朕曲体圣衷。追踪家法。虽母仪俪极。事有待于将来。而阃职总持。典宜隆于此日。恭奉皇太后慈命。

以册宝封尔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尔其只承懿训。益懋_仪。奉长乐之春晖。勖夏_冬温之节。统掖庭之内政。赞宵衣旰食之勤。端令范以率先。顺成是望。迓鸿庥而受祉。福履方绥。敬绍前徽。用光显命。钦哉。

乾隆十五年七月

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乾隆十三年。值孝贤皇后大事。内治需贤。即谕皇帝、宜敬循祖制。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皇帝秉礼准情。不忍遽行册立。粤从权制。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事六宫。阅今三载。嫔嫱效职。_政茂_。

兹逢皇帝四十大庆。所当举行册立皇后典礼。以惬予怀。以符成命。钦此。朕惟宫庭为基化之原。人伦攸始。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

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大学士公傅恒等奏、册立典礼。择于八月初二日举行。臣等酌拟于本日恭上皇太后奏书。初三日恭上加上皇太后徽号册宝。其中典礼繁重。应否统于初四日合颁恩诏。得旨、依议。恩诏著合为一道颁发

乙卯。中元节。上诣。安佑宫行礼。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

乾隆十五年。庚午。八月。辛未朔。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申。以加上皇太后徽号。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册文曰。朕惟乾始必赖乎坤成健顺之功以备。外治恒资于内职。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阃之久虚。宜鸿仪之肇举。爰稽茂典用协彝章咨尔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

祥钟世德。早从潜邸。含章而懋着芳型。晋锡荣封。受祉而克娴内则。噙躬淑慎洵堪继美于兰帏。秉德温恭。信可嗣音于椒殿往者统六宫而摄职。从宜一准前规。今兹阅三载而届期。成礼式遵慈谕。恭奉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只承懿训。表正掖庭。

虔修温_之仪。洽观心于长乐。勉效苹蘩之职。端礼法于深宫。逮螽斯_木之仁恩。永绥后福。覃茧馆鞠衣之德教。敬绍前徽。显命有光。鸿庥滋至钦哉。

恭上皇太后奏书。上礼服。于中和殿恭阅奏书后。出。升舆。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大学士捧奏书。由中路前行。至慈宁门下。上由东阶升。至门下东旁立。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太学士捧奏书。在左旁跪进。上受奏书。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读官捧起。跪宣奏书讫。上九拜礼成。

癸酉。以册立皇后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俱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午时。恭上皇太后徽号册宝。上礼服。于太和殿恭阅册宝。奉安彩亭上。前行。上升舆随后。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行。至慈宁门外。东旁立。册宝设正中黄案上。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左旁大学士捧册宝。依次跪进。上受。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册官、宣宝官、跪宣册宝讫。上九拜。礼成。

甲戌。以加上徽号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以册立皇后、加上皇太后徽号礼成。颁诏天下。

丙戌。吏部议奏、太仆寺卿熊学鹏、查马规避。应照例革职。该员曾有革职留任处分。应革任。少卿卫廷璞、随同陈奏。应降四级调用。从之。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丁亥。上奉皇太后谒陵。巡幸嵩洛。车驾发京师。

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是日、驻跸烟郊行宫。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

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谕曰、御史李玉鸣奏、内务府办理皇后丧仪。其上坟满月。各衙门应有照例齐集之处。今并未闻有传知是否遗漏等语。实属丧心病狂。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已属朕格外优恩。前降谕旨甚明。李玉鸣非不深知。

乃巧为援引会典。谓内务府办理未周。其意不过以仿照皇贵妃之例。犹以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为隐跃其辞。妄行渎扰。其居心诈悖。实不可问。李玉鸣着革职锁_。发往伊犁。并将此晓谕中外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乙未。谕本日有锦县生员金从善、于御道旁。进递呈词。条陈四事。狂诞悖逆。为从来所未有。观其首以建储为请。盖妄思彼言一出。便可为他日邀功之具而敢于蔑视王章。情实可恶。即以此事而论。康熙年间。未尝不立皇太子。乃因情性乖张。群小复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

幸而皇祖洞烛其情。再立再废。国家得以_安。使理密亲王、及弘_父子。相继嗣位。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至所云立太子。可杜分门别户之嫌。尤为大谬。不知有太子然后有门户。盖众人见神器有属。其庸碌者。必豫为献媚逢迎。桀黠者。且隐图设机构陷。往牒昭然可鉴。若不立储。

则同系皇子。并无分别。即有_邪之辈。又孰从而依附觊觎乎。我皇祖有鉴于前事。自理密亲王既废。不复建储。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祖龙驭上宾。皇考绍膺大宝。内上帖然。我皇考效法前徽。亦不立储位。唯于雍正元年。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内。并不明降谕旨。

及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升遐。遵向谕敬启御函。朕即缵承洪绪。彼时人情亦甚辑宁。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朕登极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出。人亦贵重端良。曾书其名。立为皇太子。亦藏于正大光明扁内。未几薨逝。因追谥为端慧皇太子。

其旨亦即彻去。不复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复逾年悼殇。若以次序论。则当及于皇长子。既弗克永年。而以才质论。则当及于皇五子。亦旋因病逝。设如古制之继建元良。则朕在位而国储四殒。尚复成何事体乎。然此等大事。朕未尝不计及也。曾于乾隆三十八年冬。密书封识。

并以此意、谕知军机大臣。但遵皇考旧例。不明示以所定何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伺。此正朕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然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即令诸皇子在坛侍仪观礼。朕曾以所定皇子之名。默祷上帝。以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估。俾得有成。

苦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此朕告天之语。岂能饰词以欺人乎。是朕虽未明诏立储。实与立储无异。但不欲似前代之务虚名而滋流弊耳。而该逆犯乃以为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此何言乎。尤为大逆不道。我朝得天下之正。

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而该逆犯竟敢目为不正。其心显然存内外之见。肆其狂吠。非惟诋斥朕躬。并且干犯列祖。该逆犯身列青衿。自其高曾以来。皆本朝臣仆。食毛践土。百有余年。况其父曾为知县。乃敢悖逆若此。虽夷其三族。亦岂足蔽辜乎。朕每论自昔为建储之请者。大率自为身谋。

即年已老耄。亦为其子孙计。明执古礼、以博正人之名。隐挟私见、以图一已之利。若而人者。实无足取。即今时诸臣中。亦未必无存此见者。但如逆犯所云以不正之运自待。明肆诋毁。则实称罕见之鬼蜮耳。总之建储与封建井田相似。封建井田。不可行于后世。建储亦何独不然。

至所称、立后一事。更属妄延。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

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该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诏。朕有何罪而当下诏自责乎。逆犯又请复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况现在妃嫔中。既无克当斯位之人。若别为选立。则在朝满洲大臣。及蒙古扎萨克诸王公。皆朕儿孙辈行。其女更属卑幼。岂可与朕相匹而膺尊号乎。此更可笑。不足论矣。

至所称、讷谏一节。朕自临御以来。凡臣工条奏。果有益于国计民生者。无不即为采纳。或下部议行。从无拒谏之事。若各省水旱偏灾。皆朕于督抚等奏报晴雨摺。或咨之奉差入觐之人。稍遇雨_失调。无不先事邮询。严饬封疆大臣。实力妥办。多方赈恤。并未有臣下陈奏。朕转拒而不听者。

即或内外大臣。如有不公不法之事。原许诸臣劾奏。朕察核果实。无难立治所劾大臣之罪。又何尝有如明季言官。弹劾大臣。因而得祸者乎。若胜国宦官宫妾。窃揽大权。擅作威福者。今日实无其事。科道更何从白简从事。亦何待朕之拒绝乎。又所请施德一事。朕践阼至今四十三年。

曾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漕粮一次。而灾赈之需。动辄数百万。且如今年豫省水灾。截漕三十万。发帑百余万。此尤近事之可徵者。即以奉天一省而论。今岁既当轮免之年。复以巡幸盛京。特蠲明年正赋。恩德之及民。不为不厚。而该逆犯何尚敢于妄逞横议耶。此等逆犯。

实属罪大恶极。昔曾静尚属远居湖南。不料陪都根本重地。俗朴风淳。乃有如此悖逆之徒。实为意想所无。着行在大学士九卿、会同严审定拟具奏。

扩展资料

突然失宠

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

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就没有再露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后来才知道,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南巡结束,回到京师不久。

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那拉皇后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常在才有两名宫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那拉氏默默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同时传旨,命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的制度举行,当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拉那拉景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乌拉那拉·景娴的历史记载~

乌拉那拉·景娴是小说中虚构的名字,原型为乾隆继皇后乌喇那拉氏,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真名无可考,满洲镶黄旗人,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
皇后,乌喇纳喇氏,佐领那尔布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进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自是遂不复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殇。
四十三年,上东巡,有金从善者,上书,首及建储,次为立后。上因谕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
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下行在王大臣议从善罪,坐斩。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记载:
高宗十七子:孝贤纯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皇后乌喇纳喇氏生贝勒永璂、永璟,孝仪纯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庆僖亲王永璘,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质庄亲王永瑢,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定安亲王永璜,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履端亲王永珹、仪慎亲王永璇、第九子、成哲亲王永瑆,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荣纯亲王永琪,舒妃叶赫纳喇氏生第十子。
永〈革出〉为履懿亲王允祹后,永瑢出为慎靖郡王允禧后。永璟、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殇,无封。
《清高宗实录》
乾隆帝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
命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持节。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曰。朕惟教始宫闱。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资翊赞之功。锡以纶言。光兹懿典。尔庶妃辉发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
早着令仪。每恪恭而奉职勤修内则。恒谦顺以居心。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娴妃。尔其祗膺巽命。荷庆泽于方来。懋赞坤仪。衍鸿休于有永。钦哉。
乾隆帝晋封娴妃辉发那拉氏为娴贵妃册文:
命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持节、册封娴妃那拉氏为贵妃。册文曰。朕惟化起璇闺。克佐肃雝之范。劳襄椒掖。聿彰淑慎之声。爰考彝章。式颁纶綍。咨尔娴妃那拉氏。性生婉顺。质赋柔嘉秉德罔愆。
协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褕翟之光荣。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益懋温恭。尚祗承夫休命。弥怀谦抑。庶永集乎繁禧。钦哉。
乾隆十三年七月
谕、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
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钦此。
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思。久而弥笃。岁时令节。以及定省温凊。朕虽率诸妃嫔、及诸孙、问安左右。而中宫虚位。必有顾之而怆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圣心。且嫔嫱内侍。
掖庭之奉职待理者甚众。不可散而无统。至王妃命妇等、皆有应行典礼。允旷不举。亦于礼制未协。册立既不忍举行。可姑从权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宁妃郭氏、相继摄六宫事。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
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于以整肃壸仪。上奉圣母。襄助朕躬。端模范而迓休祥。顺成内治。有厚望焉。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具奏。寻议、恭查皇贵妃册封大典。王妃命妇行礼。已有成例。惟贵妃行礼之处。外廷无案可稽。但皇贵妃摄行六宫事。
二十七月后即正位中宫。既统理内政。体制自宜尊崇。贵妃亦应一体行礼。所有册封礼仪应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太庙。奉先殿告祭礼。上亲诣举行。届期设卤簿仪仗、中和韶乐。上御太和殿阅册宝。大学士等、捧节授持节使。持节使随册宝亭、至景运门授内监。皇贵妃具礼服恭迎。
宣受如仪。次日上率王以下文武官员、诣皇太后宫行礼。礼毕。皇贵妃率贵妃以下、公主、王妃、命妇、行礼。上御太和殿受贺。颁诏天下。嗣后遇三大节。及庆贺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员、进笺庆贺。及每岁行亲蚕礼。应照例举行。得旨、依议册封典礼。著于明年三月后举行。其亲蚕礼。俟正位中宫后。该部照例奏请。
乾隆十四年四月
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文曰。朕惟基化必资于内治。宫庭之模范当崇。从宜适协于成规。名位之优隆惟允。稽徽章而具在。重慈命之钦承。咨尔娴贵妃那拉氏、早毓名门。素娴内则。赐从潜邸。
久昭婉顺之仪。晋锡荣封。克佐肃雍之化。端庄表度。锵雅韵于珩璜。恪谨持躬。着芳规于翟舀。兹以坤宁之虚位。屡烦圣母之萦怀。选继体于后宫。时加注意。命嗣音于椒殿。每切谕言。朕曲体圣衷。追踪家法。虽母仪俪极。事有待于将来。而阃职总持。典宜隆于此日。恭奉皇太后慈命。
以册宝封尔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尔其只承懿训。益懋壸仪。奉长乐之春晖。勖夏凊冬温之节。统掖庭之内政。赞宵衣旰食之勤。端令范以率先。顺成是望。迓鸿庥而受祉。福履方绥。敬绍前徽。用光显命。钦哉。
乾隆十五年七月
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乾隆十三年。值孝贤皇后大事。内治需贤。即谕皇帝、宜敬循祖制。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皇帝秉礼准情。不忍遽行册立。粤从权制。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事六宫。阅今三载。嫔嫱效职。壸政茂脩。
兹逢皇帝四十大庆。所当举行册立皇后典礼。以惬予怀。以符成命。钦此。朕惟宫庭为基化之原。人伦攸始。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
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大学士公傅恒等奏、册立典礼。择于八月初二日举行。臣等酌拟于本日恭上皇太后奏书。初三日恭上加上皇太后徽号册宝。其中典礼繁重。应否统于初四日合颁恩诏。得旨、依议。恩诏著合为一道颁发
乙卯。中元节。上诣。安佑宫行礼。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
乾隆十五年。庚午。八月。辛未朔。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申。以加上皇太后徽号。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册文曰。朕惟乾始必赖乎坤成健顺之功以备。外治恒资于内职。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阃之久虚。宜鸿仪之肇举。爰稽茂典用协彝章咨尔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
祥钟世德。早从潜邸。含章而懋着芳型。晋锡荣封。受祉而克娴内则。噙躬淑慎洵堪继美于兰帏。秉德温恭。信可嗣音于椒殿往者统六宫而摄职。从宜一准前规。今兹阅三载而届期。成礼式遵慈谕。恭奉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只承懿训。表正掖庭。
虔修温凊之仪。洽观心于长乐。勉效苹蘩之职。端礼法于深宫。逮螽斯樛木之仁恩。永绥后福。覃茧馆鞠衣之德教。敬绍前徽。显命有光。鸿庥滋至钦哉。
恭上皇太后奏书。上礼服。于中和殿恭阅奏书后。出。升舆。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大学士捧奏书。由中路前行。至慈宁门下。上由东阶升。至门下东旁立。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太学士捧奏书。在左旁跪进。上受奏书。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读官捧起。跪宣奏书讫。上九拜礼成。
癸酉。以册立皇后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俱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午时。恭上皇太后徽号册宝。上礼服。于太和殿恭阅册宝。奉安彩亭上。前行。上升舆随后。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行。至慈宁门外。东旁立。册宝设正中黄案上。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左旁大学士捧册宝。依次跪进。上受。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册官、宣宝官、跪宣册宝讫。上九拜。礼成。
甲戌。以加上徽号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以册立皇后、加上皇太后徽号礼成。颁诏天下。
丙戌。吏部议奏、太仆寺卿熊学鹏、查马规避。应照例革职。该员曾有革职留任处分。应革任。少卿卫廷璞、随同陈奏。应降四级调用。从之。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丁亥。上奉皇太后谒陵。巡幸嵩洛。车驾发京师。
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是日、驻跸烟郊行宫。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
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谕曰、御史李玉鸣奏、内务府办理皇后丧仪。其上坟满月。各衙门应有照例齐集之处。今并未闻有传知是否遗漏等语。实属丧心病狂。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已属朕格外优恩。前降谕旨甚明。李玉鸣非不深知。
乃巧为援引会典。谓内务府办理未周。其意不过以仿照皇贵妃之例。犹以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为隐跃其辞。妄行渎扰。其居心诈悖。实不可问。李玉鸣着革职锁拏。发往伊犁。并将此晓谕中外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乙未。谕本日有锦县生员金从善、于御道旁。进递呈词。条陈四事。狂诞悖逆。为从来所未有。观其首以建储为请。盖妄思彼言一出。便可为他日邀功之具而敢于蔑视王章。情实可恶。即以此事而论。康熙年间。未尝不立皇太子。乃因情性乖张。群小复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
幸而皇祖洞烛其情。再立再废。国家得以乂安。使理密亲王、及弘晳父子。相继嗣位。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至所云立太子。可杜分门别户之嫌。尤为大谬。不知有太子然后有门户。盖众人见神器有属。其庸碌者。必豫为献媚逢迎。桀黠者。且隐图设机构陷。往牒昭然可鉴。若不立储。
则同系皇子。并无分别。即有憸邪之辈。又孰从而依附觊觎乎。我皇祖有鉴于前事。自理密亲王既废。不复建储。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祖龙驭上宾。皇考绍膺大宝。内上帖然。我皇考效法前徽。亦不立储位。唯于雍正元年。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内。并不明降谕旨。
及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升遐。遵向谕敬启御函。朕即缵承洪绪。彼时人情亦甚辑宁。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朕登极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出。人亦贵重端良。曾书其名。立为皇太子。亦藏于正大光明扁内。未几薨逝。因追谥为端慧皇太子。
其旨亦即彻去。不复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复逾年悼殇。若以次序论。则当及于皇长子。既弗克永年。而以才质论。则当及于皇五子。亦旋因病逝。设如古制之继建元良。则朕在位而国储四殒。尚复成何事体乎。然此等大事。朕未尝不计及也。曾于乾隆三十八年冬。密书封识。
并以此意、谕知军机大臣。但遵皇考旧例。不明示以所定何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伺。此正朕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然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即令诸皇子在坛侍仪观礼。朕曾以所定皇子之名。默祷上帝。以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估。俾得有成。
苦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此朕告天之语。岂能饰词以欺人乎。是朕虽未明诏立储。实与立储无异。但不欲似前代之务虚名而滋流弊耳。而该逆犯乃以为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此何言乎。尤为大逆不道。我朝得天下之正。
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而该逆犯竟敢目为不正。其心显然存内外之见。肆其狂吠。非惟诋斥朕躬。并且干犯列祖。该逆犯身列青衿。自其高曾以来。皆本朝臣仆。食毛践土。百有余年。况其父曾为知县。乃敢悖逆若此。虽夷其三族。亦岂足蔽辜乎。朕每论自昔为建储之请者。大率自为身谋。
即年已老耄。亦为其子孙计。明执古礼、以博正人之名。隐挟私见、以图一已之利。若而人者。实无足取。即今时诸臣中。亦未必无存此见者。但如逆犯所云以不正之运自待。明肆诋毁。则实称罕见之鬼蜮耳。总之建储与封建井田相似。封建井田。不可行于后世。建储亦何独不然。
至所称、立后一事。更属妄延。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
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该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诏。朕有何罪而当下诏自责乎。逆犯又请复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况现在妃嫔中。既无克当斯位之人。若别为选立。则在朝满洲大臣。及蒙古扎萨克诸王公。皆朕儿孙辈行。其女更属卑幼。岂可与朕相匹而膺尊号乎。此更可笑。不足论矣。
至所称、讷谏一节。朕自临御以来。凡臣工条奏。果有益于国计民生者。无不即为采纳。或下部议行。从无拒谏之事。若各省水旱偏灾。皆朕于督抚等奏报晴雨摺。或咨之奉差入觐之人。稍遇雨旸失调。无不先事邮询。严饬封疆大臣。实力妥办。多方赈恤。并未有臣下陈奏。朕转拒而不听者。
即或内外大臣。如有不公不法之事。原许诸臣劾奏。朕察核果实。无难立治所劾大臣之罪。又何尝有如明季言官。弹劾大臣。因而得祸者乎。若胜国宦官宫妾。窃揽大权。擅作威福者。今日实无其事。科道更何从白简从事。亦何待朕之拒绝乎。又所请施德一事。朕践阼至今四十三年。
曾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漕粮一次。而灾赈之需。动辄数百万。且如今年豫省水灾。截漕三十万。发帑百余万。此尤近事之可徵者。即以奉天一省而论。今岁既当轮免之年。复以巡幸盛京。特蠲明年正赋。恩德之及民。不为不厚。而该逆犯何尚敢于妄逞横议耶。此等逆犯。
实属罪大恶极。昔曾静尚属远居湖南。不料陪都根本重地。俗朴风淳。乃有如此悖逆之徒。实为意想所无。着行在大学士九卿、会同严审定拟具奏。

扩展资料
突然失宠
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
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就没有再露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后来才知道,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南巡结束,回到京师不久。
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那拉皇后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常在才有两名宫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那拉氏默默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同时传旨,命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的制度举行,当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拉那拉景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乌拉那拉不是三阿哥胤祉的福晋,而是四阿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侧福晋。
雍正在位时,把她赐给弘历当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封她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皇后富察氏死后,中宫之位悬缺。
当时弘历三十八岁,正值中年,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相当关心,见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劝皇上立娴贵妃为皇后。
乾隆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娴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即代替皇后掌管六宫大小事务),暂代行皇后职务,等到孝贤皇后的丧期过后,于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将其册立为新皇后。

扩展资料

乌拉那拉突然失宠:
乾隆三十年正月,乌拉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乌拉那拉皇后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
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就没有再露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后来才知道,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灵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拉那拉·景娴


#娄矩和# 谁知道甄嬛传里甄嬛在历史中有木有对应的真实存在的嫔妃? -
(18224049907): 没有. 《甄嬛传》是一本架空小说,它的历史背景不是清朝.但是投资方要把它拍成电视,广电总ju不允许架空朝代出现,于是投资方对小说进行改编,就将背景设定为清朝. 其实电视甄嬛传就是一部连野史都不算的电视剧. 所以,历史中没有对应真实存在的嫔妃. 清朝雍正帝是有一位妃子叫熹妃,但是绝对没有电视里说的那些事情(这年头编剧总爱拿熹妃出来编故事),小说里也没有.小说里的男一和男二,一个叫玄凌,一个叫玄清.没有叫爱新觉罗.胤禛的.

#娄矩和# 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是什么? -
(18224049907): 乌拉那拉如懿是小说/电视剧《如懿传》里的女主角,历史原型为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二位妻子纯帝继皇后辉发那拉氏. 那么辉发那拉氏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呢? 据史册记载,辉发那拉氏娴妃,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便被选为秀女...

#娄矩和# 雍正帝的第一位皇后是谁?
(18224049907):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是步军统领费扬古的女儿.她是雍正帝的第一位皇后, 育有一子,名弘晖,可惜8岁夭折. 在雍正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娶了乌拉那拉...

#娄矩和# 雍正的皇后是谁 -
(18224049907): 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

#娄矩和# 如懿是谁?
(18224049907): 《如懿传》女主角,乌拉那拉·如懿.历史原型为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二位妻子纯帝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如懿出身大族,少时骄傲任性,家道中落后日渐沉稳.入宫屡受磋磨...

#娄矩和# 如懿传结局皇上和如懿反目真相 历史上如懿是怎么死的
(18224049907): 乾隆三十年,乌拉那拉·如懿皇后在陪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至杭州时,愤然断发,触怒龙颜,被秘密送回京城并收回了手中的四份册宝,留下了一个千古疑团.第二年,她默默离开人世,终年49岁.她死后,乾隆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依皇贵妃仪,入裕陵妃园寝,无享祭.史料中对乌拉那拉氏断发的缘由讳莫如深,这更加激发流潋紫对如懿生平的探索.

#娄矩和# 乌拉那拉青樱角色经历有哪些
(18224049907): 乌拉那拉青樱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角色之一,由张妍饰演.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的表侄女,弘历侧福晋.1、刁蛮任性,心高气傲,姿色中下.皇后为保住乌拉那拉...

#娄矩和# 湖南卫视自制的还珠格格是谁主演的啊?都是新人吗?
(18224049907): 角色 演员乾隆(爱新觉罗·弘历) 邱心志(中国台湾)夏紫薇 海陆小燕子 李晟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琪) 张航睿福尔康 李佳航金锁 孙耀琦皇后(乌拉那拉·景娴) 邓萃雯(中国香港)容嬷嬷 方青卓令妃(魏佳氏) 刘晓晔太后(钮钴禄氏) ...

#娄矩和# 新《还珠格格》的主演分别是由谁扮演滴?
(18224049907):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 邱心志(中国台湾)夏紫薇 海陆小燕子 李晟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琪) 张睿(原名张航睿)福尔康 李佳航晴儿 赵丽颖皇后(乌拉那拉·景娴) 邓萃雯(中国香港)容嬷嬷 方青卓令妃(魏佳氏) 刘晓晔太后(钮钴禄氏) 刘雪华(中国香港)愉妃 庄庆宁金锁 孙耀琦箫剑 、方之航 高梓淇柳青 王今铎柳红 周放福尔泰 路宏班杰明 潘杰明(美国)香妃(含香) 麦地那·买买提蒙丹 张丹峰塞娅 柴碧云欣荣 阚清子

#娄矩和# 如懿传17位嫔妃介绍 -
(18224049907): 如懿传17位嫔妃分别是:孝贤纯皇后、娴妃如懿、高贵妃高晞月、纯贵妃苏绿筠、嘉贵妃金玉妍、愉贵妃珂里叶特海兰、乾隆的嫡福晋富察琅嬅、侧福晋高氏、意欢、婉嫔陈婉茵、颖妃巴林湄若、恪嫔拜尔果斯氏、慎嫔武氏、贵人厄音珠、恭靖仪贵人黄琦莹、玫嫔白蕊姬、容妃寒香见以及恪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