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我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吗? 人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教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º,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º,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我这里还有课件,比较全面的,想要的话联系我。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 (a、b、c为
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把 (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 的形式>
②公式法 (注意在找abc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①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②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
③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④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⑤把方程转化成 的形式;
⑥两边开方求其根。
※根与系数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 。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作用: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2)不解方程,求二次方程的根x1、x2的对称式的值,特别注意以下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其他能用 或 表达的代数式。
(3)已知方程的两根x1、x2,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数x1、x2的和与积,求此两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
※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①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x;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②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
※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
第三章 证明(三)
※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三视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三视图之间要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一般地,俯视图要画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要画在正视图的右边。
主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正面视得的图象
俯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上面视得的图象
左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左面视得的图象
※视图中每一个闭合的线框都表示物体上一个表面(平面或曲面),而相连的两个闭合线框一定不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个外形线框内所包括的各个小线框,一定是平面体(或曲面体)上凸出或凹的各个小的平面体(或曲面体)。
※在画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部分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的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探照灯、手电筒、路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出发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区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①观察光源;②观察影子。
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就是常见的正投影,是当光线与投影垂直时的投影。
①点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仍是一个点;
②线段在一个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线段垂直于投影面时,投影为一点;
线段平行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等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线段倾斜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小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③平面图形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平行的情况下,其投影为实际形状;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垂直的情况下,其投影为一线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倾斜的情况下,其投影小于实际的形状。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 (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x的反比例函数。
(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其中x不能为零)
※反比例函数的等价形式:y是x的反比例函数 ←→ ←→ ←→ ←→ 变量y与x成反比例,比例系数为k.
※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有两种方法:①按照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②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即 >。(通常第二种方法更适用)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的注意事项: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直线,所“两点法”是不能画的;
②选取的点越多画的图越准确;
③画图注意其美观性(对称性、延伸特征)。
※反比例函数性质:
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x轴和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如图4所示)
点P(x,y)在双曲线上都有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即: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
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用列表的方法求出概率,但此方法不太适用较复杂情况。
※假设布袋内有m个黑球,通过多次试验,我们可以估计出布袋内随机摸出一球,它为白球的概率;
※要估算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们可先从池塘里捉上100条鱼做记号,再放回池塘,之后再从池塘中捉上200条鱼,如果其中有10条鱼是有标记的,再设池塘共有x条鱼,则可依照 估算出鱼的条数。(注意估算出来的数据不是确切的,所以应谓之“约是XX”)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事件,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它能准确地衡量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不表示一定会发生。

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复习提纲~

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在Rt△ABC中(1)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A= ∠A的对边斜边 ;(2)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A= ∠A的邻边斜边 ;(3)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A= ∠A的对边∠A的邻边 ;(4)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的余切,记作cota= ∠A的邻边∠A的对边 ;(5)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面宽度的比称为坡度i(或坡比),既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记做 ;(6)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注:sinA,cosA,tanA,cot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她的实质是一个比值其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 2.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1)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既sinA=cosB,或sinB=cosA;(2)一个锐角的余弦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既cosA=sinB,或cosB=sinA;(3)一个锐角的正切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既tanA=cotB,或tanB=cotB;(4)一个锐角的余切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既cotA=tanB,或cotB=tanA;3.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1)平方和关系: ;(2)倒数关系: ;(3)商的关系: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α sin cos tan cot 30° 45° 1 160° 解直角三角形1、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和思路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是用三条边的比来表述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因此,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本质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 如图1,在Rt△ABC中,∠C=90°,设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以下字母同),则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 (1)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cosB= , cosA=sinB= ,tanA=cotB= ,cotA=tanB=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 以上每个边角关系式都可看作方程,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地选择直角三角形中边角间的关系式,通过解一元方程来求解。2、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我们知道,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而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还有三条边及两个锐角共五个元素,那么什么样的直角三角形才可解呢?如果已知两个锐角能否解直角三角形呢? 事实上,解直角三角形跟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作图有着本质的联系,因为已知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可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也可以作出直角三角形,即此时直角三角形是确定的,所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是可解的。由于已知两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是不确定的,它们是无数多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因此求不出各边的长。所以,要解直角三角形,给出的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中,必须至少有一个是边。这样,解直角三角形就分为两大类,即已知一条边及一个锐角或已知两条边解直角三角形。四种基本类型和解法列表如下: 已知条件 解法 一边及一锐角 直角边a及锐角A B=90°-A,b=a•tanA,c= 斜边c及锐角A B=90°-A,a=c•sinA,b=c•cosA 两边 两条直角边a和b ,B=90°-A, 直角边a和斜边c sinA= ,B=90°-A,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 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 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 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 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http://wenku.baidu.com/view/759f9e44336c1eb91a375df7.html


#滕刻姬# 人教版九年级上的数学重点和公式 -
(17811762809): 九年级上的数学的重点,以及各单元的知识点、公式 你可以上网找

#滕刻姬#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数学所学知识点 -
(17811762809):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滕刻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有哪些知识点必考??? -
(17811762809): 第二十一章的二次根式会考,可能会在试卷中占12到16分选择题和填空题都会至少有一题,计算题也会有一题.第二十二章的一元二次方程占的分值较大,后面的大题很可能考这个知识点.旋转方面的会占几分.圆不用讲啦,重点中的重点.概率初步会出一题9分左右的,选择题也会出一题.

#滕刻姬# 人教版数学七至九年级重点和难点
(17811762809): 七年级:绝对值,数轴,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内的直线和角,内容较少 八年级:根式,分式,因式分解,四边形,勾股定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内容多,难度较大 九年级: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圆,内容不多,难度大

#滕刻姬#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归纳. -
(17811762809):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本次期末考试一共考查九上全书和九下一二章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证明(二)、证明(三)、一元二次方程,视图与投影,反比例函数,频数与频率,三角函数,二次函数. 我的复习计划大致分三轮: 第一轮...

#滕刻姬# 人教版初三数学公式 -
(17811762809): 展开全部1--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2πR*H)2--底面圆面积+侧面扇形面积(πR²+nπR²÷360)3--圆周率*直径(πd=2πR)4--扇形顶角度数除以360°*该半径圆的面积(nπR²÷360)

#滕刻姬# 求人教版初一数学的重点知识!! -
(17811762809): 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 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注:任何...

#滕刻姬#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急求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越全面越好
(17811762809): 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解题思路更为重要.概念其实没什么大用的.你自己可以去看看下面网站,有丰富的数学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和辅导.要么就是一些歌诀,可以给你一...

#滕刻姬#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
(17811762809): 初一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

#滕刻姬#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 -
(17811762809): 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