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仲淹的故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轶事典故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3.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 )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4.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6.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7.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8.性情中人

历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9.三光风范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

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仲淹



~


#璩的霞#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两则翻译 - 作业帮
(17152309865):[答案]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

#璩的霞# 范仲淹文字故事三百字? -
(17152309865):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

#璩的霞# 范仲淹负责任的故事 -
(17152309865):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

#璩的霞# 范仲淹的故事"划粥割齑" 中心思想 (注:写作文用) - 作业帮
(17152309865):[答案] 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

#璩的霞# 范仲俺小时候求学的故事 -
(17152309865): 家境贫寒的范仲淹刻苦求学,在艰苦的生活中并不灰心,反而自强不息,他因为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的日子,就把朋友送的美味佳肴放在一边,发霉了都没有吃一口,还有一次他本能看见皇上,但为了珍惜时间去学习,他就放弃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学习,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璩的霞# 16.范仲淹的故事 -
(17152309865): 指的是先生的高风亮节,就是赞颂范仲淹的高尚品德!此句的“风”是“气度情操”的意思

#璩的霞#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 -
(17152309865):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

#璩的霞# 范仲淹故事的文言文 -
(17152309865): ⑴孤 :幼年丧父 ⑵适 : 古时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离开,离去 ⑹饘粥:饘(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寝 : 睡觉 ⑼或 : 有时 ⑽怠 : 疲惫困倦 ⑾辄 : 就,于是 ⑿六经: 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⒀旨 : 要领

#璩的霞#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 -
(17152309865):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