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的传说 断桥的传说或故事(70字左右)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西湖断桥的传说:

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

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

西湖断桥的简介:

断桥的闻名还因了中国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明人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欣赏西湖雪景,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具有对联“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的评价。伫立雪霁西湖,举目四望,但见断桥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动人心魄。

扩展资料: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后一种说法似更为可取。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

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断桥



  吕洞宾卖汤团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嫩绿,桃花儿艳红艳红的,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一浮起,就拉开嗓门叫起来:“吃汤团罗,吃汤团罗!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了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开了。有的人说:“老头儿呀,你喊错啦!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钿调一调,才对头!”可吕洞宾听也不听,还是照样喊:“吃汤团罗,吃汤团罗!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都笑着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的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成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人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要吃,但大汤团卖光啦,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

  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到碗里。那人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着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滴溜溜”滚转起来。

  小伢儿一见真高兴,舀起汤团正想吃,那个汤团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啦。

  谁知道这小伢儿自从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都不要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个卖汤团的。

  吕洞宾听了那人如此这般一讲,哈哈一笑,说:“我的小汤团不是寻常之物,看来,你儿子是没福消受的!”说着就把小伢儿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大喝一声:“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只见那只小汤团儿落在断桥上,“咕碌碌”一直滚下西湖去了。

  这时候,有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断桥下修炼。小汤团从桥上落下来,白蛇头颈长,先接在嘴里,“咕嘟”吞过肚子里。乌龟没吃着汤团,就赖白蛇抢它的,跟白蛇吵架,吵着吵着,竟打起来啦。

  白蛇和乌龟一样修炼了五百年,半斤对八两,本领原是差不多的。但白蛇吞下这只小汤团后,乌龟就不能跟它比了。原来这只小汤团是颗仙丸,白蛇吞了它,就添了五百年功力。乌龟打不过白蛇,吃了败仗,一溜烟往西方逃去。

  蟠桃会
  一天大清早,断桥下的湖面上冒起一股袅袅白烟,湖底钻出一个穿着白闪闪轻纱衣衫的姑娘儿走上岸来。那姑娘真好看呀,就象一朵刚出水的白莲花!——原来白蛇有了千年修功能变化成人啦。她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做“白娘子”。

  这一天,天上王母娘娘过生日,众神仙都赶去赴蟠桃会。赴会的神仙真多呀,把那很大很大的一座凌霄宝殿坐得满满的。这天,白娘子也上天去祝寿。她是头一回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便自个儿悄悄地坐在最后边的一个位子上。

  过了一会儿,仙女们捧上许多许多红艳艳的蟠桃来,大家开始喝寿酒,吃寿桃,王母娘娘也出来招呼客人。她望望白娘子,左看右看不认识,就问老神仙南极仙翁:“老仙翁,那个漂亮的姑娘儿是谁呀?”

  南极仙翁捋捋白花花的胡须,笑呵呵地望着吕洞宾说道:“这事情还该你来讲讲啦!”

  吕洞宾弄得好糊涂,他想来想去,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南极仙翁见吕洞宾楞着呢,于是大笑一阵,便把他在西湖边卖汤团的经过一件一件都讲了出来,说得吕洞宾和众神仙都哈哈大笑了。

  南极仙翁这番话,倒勾起了白娘子多年来的心事。她想,我在湖底修炼了五百年,从来都是冷清清的!眼看着西湖上面这样美好的人间世界,真爱慕呵。却因自己是条蛇,没有法子和人们一道生活;如今我吞了仙丸,能变化成人啦,就该到人间去走一遭呀!她还想起了那个吐汤团的小伢儿,也想带便去见见他。

  等到蟠桃会散了,白娘子走到南天门,看见前面的南极仙翁,便追上去拉住他的大袖子问道:“老仙翁,老仙翁,告诉我,那个吐汤团的小伢儿哪儿?我想去见见他。”

  南极仙翁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十八年之后的清明节,你到西湖边去找,见到有一个最高又最矮的人,那就是他。”

  南极仙翁讲完话,就笑呵呵地踏着云朵走啦。

  最高又最矮的人
  白娘子离开南天门,降落到人间。她住在西湖里,天天扳起指头算日脚,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八年终于过去了。

  清明节那天,白娘子很早起来,梳个头,换身衣,顺着苏堤走去。走到映波桥边,看见有个老叫化子,手里拎着一条小青蛇。那小青蛇见了白娘子,摆头甩尾的,眼睛里还滚下泪珠来。白娘子觉得它怪可怜的,就问老叫化子:“老爷爷,老爷爷,你抓这蛇做啥用的呀?”

  老叫化子说:“挖蛇胆卖钱哩!”

  白娘子听了,又看看小青蛇,心里很难过,就说:“老爷爷,我给你点银子,把它卖给我吧!”

  老叫化子点头答应了。

  白娘子买下了青蛇,把它捧到湖边,放进水里。忽然湖上冒起一阵青烟,从青烟里走出一个青衣青裙的小姑娘。白娘子见着高兴得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小青,小青,你给我做个伴吧。”于是小青认了白娘子做姐姐,跟她一块儿走。

  走呀,走呀,两个人从里西湖走到外西湖,又从外西湖绕到里西湖。白娘子走几步,停一停,东张张,西望望。小青不知道她为啥,就问:“姐姐,姐姐,你东张西望寻些什么呀?”

  白娘子笑笑,把南极仙翁说的谜语讲给小青听,要小青也帮她猜猜。

  这天是个大晴天。上山祭坟的,到湖边踏青的,东一群,西一群,到处都是人。靠近断桥这带地方,游人比别处更多。

  白娘子和小青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寻找那最高又最矮的人。但是,高个儿的都不矮,矮个儿的又都不高。咳,这个人真难找哩!

  响午,白娘子和小青又寻到断桥边来。

  这辰光,断桥边的大柳树底下,有个马戏班正在做把戏,一大群人围着看。

  小青这边张张,那边望望,猛地叫起来:“姐姐,姐姐,我寻着那个最高又最矮的人啦!”

  白娘子听了心中一喜,忙问道:“在哪儿呀?在哪儿呀?”

  “喏,你看!”小青朝那大柳树上一指,原来树桠枝上坐着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后生。

  白娘子朝那小后生看看,说道:“他个儿不高呀!”

  小青说道:“他高高地蹲在树上,人家来来往往都从他胯下走过,这不是最高的人吗?”

  白娘子说:“他个儿不矮呀!”

  小青笑道:“他人影落在地下,人家来来往往都从他的头顶上踏过去,这不是最矮的人吗?哈,准是他!”

  “对呀,对呀,一定是他!”白娘子心里十分高兴:“老仙翁呀老仙翁,你出的谜真不好猜!最高又最矮的人,却原来是个不高不矮的小后生啊!”

  白娘子仔细看看那个小后生,生得眉清目秀,相貌厚道,不觉又惊又喜。只是小后生蹲在大柳树上,不知名,不知姓,怎样叫他下来呢?小青想个巧法子,叫白娘子暗地作起法来。没一会儿,天布乌云,雷声隆隆,落大雨啦!

  马戏班收了场,围着看把戏的人也散。小后生从大柳树上爬下来,跑到西湖边,喊了一只小船,叫船老大划到清波门去。

  小船刚刚荡开,船老大还没架上桨呢,白娘子便在岸上喊起来:“划船的公公呀,给我们搭个便船吧!”

  小后生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望望,见两个姑娘儿站在岸边,被雨淋得象汤鸡似的,也忙着叫船老大快把船儿靠岸,让她们上船。

  她俩一落船,就向小后生道谢。小青问小后生叫什么名字。小后生说:“我姓许,因为小时候在断桥边旁边遇见过神仙,所以阿爸就给我取个名字叫许仙。”

  白娘子和小青对看一眼,两人点点头笑了。白娘子又问许仙住在哪里。许仙说:“自从阿爸亡故之后,我单身一人,寄住在清波门姐姐家里。”

  小青听了,拍着巴掌笑道:“这可巧了!我姐姐和你一样,也是个无依无靠,到处飘零的人哩!这样说来,你们两人倒是天生的一对啊!”

  说得许仙红了脸,白娘子低下头,没多久,大家就熟悉啦。几个人谈谈笑笑,热乎起来,正谈在兴头上,忽然听到船老大唱起山歌来: “月老祠堂在眼前, 千里姻缘一线牵, 风雨湖上同舟渡, 天涯寻来共枕眠!”

  过端午
  白娘子和许仙在西湖小船上认识以后,你喜欢我,我喜欢你,过不几天,两个人便央人作媒,结了亲。

  许仙讨了老婆,就不便再在姐姐家里耽搁,该自己立个门户过日脚了。小夫妻商量商量,带着小青搬到镇江,开了一家“保和堂”药店。

  药店开起来,白娘子处方,许仙撮药,他们配了许多丸、散、膏、丹,店门口挂起牌子:“贫病施药,不取分文”。消息你传我传,“保和堂”很快就出了名。每天重病来求诊的,小病来讨药的,病好来道谢的,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差点儿把门槛踏平啦。

  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插起菖蒲艾叶,地上都洒了雄黄药酒;金山下边的长江上,还要赛龙船哩,一时间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清早,白娘子就把小青叫到面前,对她说:“小青,小青,今朝是五月端午呀,你记得吗?”

  小青说:“姐姐,我记得。”

  白娘子叹道:“这午时三刻最难挨,你快到山上去避避吧!”

  小青问道:“你呢?”

  白娘子说:“我有千年修炼功夫,不比你!”

  小青想想,摇摇头,说道:“我看还是一道去稳当些。”

  白娘子愣一下,说道:“我们两个都走了,官人要着急的呀!”

  小青想想也对,说了声:“姐姐小心在意。”就往窗外一跳,化阵青烟遁到深山中去啦。

  小青刚刚走,许仙就上了楼。他一面走,一面叫道:“小青呀,快收拾收拾,我们都到江边看赛龙船去!”

  白娘子听到许仙唤小青,转过脸向楼梯头说道:“我叫小青买花线去了!你自己去看吧,不要忘记带几只粽子当点心。”

  许仙上了楼,挨近白娘子说:“我们搬到镇江来,今天是头一回看赛龙船,你就和我一道去吧!”

  白娘子说:“我身上勿适意,还是你自己去吧,看过了早点回来!”

  许仙听白娘子说身上勿适意,连忙端来一只小方枕,搁在桌上,挪过白娘子的手来搭脉。搭了右手,又搭了左手,许仙叫起来:“没有病,没有病!你哄我。”

  白娘子笑了笑,说道:“我也没说生病呀,我是怀了身孕呢!”

  许仙一听到自己快要做阿爸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赛龙船也不想去看了,在家里陪白娘子过端午节。

  吃午饭时候,许仙叫叫小青还没有回来,就自己到厨房去,热了一纠粽子,烫了一壶老酒,酒里和了些雄黄,端到楼上来。他筛下两盏雄黄洒,递一盏给白娘子。白娘子接过洒盏,闻着雄黄气味,直冲脑门,感到有说不出的难受,便说:“我不喝酒,吃两只粽子陪陪你好啦。”

  许仙缠着说:“今天是端午节呀,不论会喝不会喝,都应该喝上一口。”

  白娘子说:“酒里有雄黄,我怀着身孕怕吃不得呢!”

  许仙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祖宗三代都是做药店倌的,你当我外行了!这雄黄能驱恶避邪,定胎安神,你还该多吃两盏才合适哩!”

  白娘子怕许仙起疑心,又仗着自己有千年修炼功夫,就大着胆子,硬着头皮,喝了一口雄黄酒。哪晓得酒刚落肚,便马上发作起来,只觉头疼脑胀,浑身瘫软,坐也坐不牢了。

  白娘子爬到床上。许仙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便赶到床前,撩起帐子一看,呀!白娘子已经无影无踪,只见床上盘着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吓得他“啊呀!”大叫一声,向后一仰,一下跌倒在地上。

  盗仙草
  小青躲在深山里,心里总是惦念着白娘子。看看日头偏过中央,午时三刻过去了,就借阵青烟回了家。她走上楼一看,啊呀!许仙死在床前,白娘子还在床上困着没醒哩!小青急忙推醒白娘子:“姐姐,姐姐,快起来看看呀,这是怎么搞的啦?”

  白娘子下床见许仙死了,就大哭起来,说道:“都怪我不小心现了原形,把官人吓死啦!”

  小青见了也搓手叹气,说道:“姐姐,你不要只管哭嘛,快想个法子救活他呀!”

  白娘子摸摸许仙心口,还有一丝儿热气,想了想说道:“凡间的药草是救不活他的了,你守护一下,我到昆仑山盗仙草去!”

  说着,白娘子双脚一跺,便驾起一朵白云,飘出窗户,向昆仑山飞去了。

  飞呀,飞呀,只一刻工夫,就飞到昆仑山顶上。昆仑山是座仙山,满山都是仙树仙花。山顶上,有几棵紫郁郁的小草,就是能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白娘子弯下腰,悄悄地采了一株仙草衔在嘴里,正想驾起白云飞走,忽听空中“咯溜溜!”一声叫,那只看守灵芝仙草的白鹤从天边飞了下来。它见白盗了仙草,哪里肯饶放过,便展开大翅膀,伸出长喙,朝白娘子扑过来。好险哪,就在白鹤的长喙刚要啄到白娘子的时候,忽然从后面伸来一根弯头拐杖,把白鹤的长颈钩住啦。白娘子转过身来一看,见眼前站着一个胡须白花花的老人,原来是南极仙翁。她就哭着向南极仙翁央求道:“老仙翁,老仙翁,给我一株灵芝仙草,救救我的官人吧!”

  南极仙翁放开白鹤,捋捋白花花的胡须,点点头答应了。

  白娘子谢过南极仙翁,衔着灵芝仙草,急忙驾起白云,飞回家来。她把灵芝仙草熬成药汁,灌进许仙嘴里。过了一会儿,许仙就活转来啦。

  许仙朝白娘子看看又看看,看看又看看,心里好害怕,一转身跑下楼去,躲进账房间里,再也不出来了。

  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三日三夜,许仙不敢踏上楼梯一步。到第三天夜里,白娘子和小青到账房间里来,问他:“官人呀,你为啥三天三夜不到楼上来呀?”

  许仙不知应该怎样回答才好,就躲躲闪闪地支吾着说:“店里生意好,我算账忙不过来嘛。”

  小青禁不住笑起来道:“相公,你算啥帐?你倒看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许仙看看自己手里,原来一时心慌,拿错了一本老皇历呢!他见赖也赖不过去啦,只好讲出了真情。白娘子听了,皱皱眉头,对许仙说:“我是好好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蛇呢?必定是你眼花看错啦。”

  小青也忙着插嘴道:“相公没有看错,我了看见的呢。那天,我买了花线回来,听见相公在喊叫,等我奔上楼去,看见相公已经昏倒在地上了。我也见着一条白闪闪的东西,又象是蛇,又象是龙,从床上飞起来,飞出窗外就不见啦。”

  白娘子听着笑道:“哦,原来是这样的呀!恐怕苍龙现形了。这正好应着我家生意兴旺,添子加孙。可惜我那辰光困熟了,要不然,一定要点上香烛拜拜它哩!”

  许仙听她们讲得认真,仔细想想也不错,满心疑团也一下子就化掉了。

  水漫金山
  那年在西湖里被白蛇打败的那只乌龟,一逃逃到西天,躲在如来佛莲座底下听经。乌龟听了好几年经,也学到一些本领。但它贼心不改,乘如来佛讲经歇下来的瞌睡的时候,便偷了三样宝贝——金钵、袈裟和青龙禅杖,跑到凡间来了。

  乌龟在地面上翻个斤斗,变成一个又黑又粗的莽和尚,他想想自已法术强,本领大,就起名叫法海。

  法海和尚把偷来的三样宝贝带在身边,袈裟披在身上,金钵托在手中,青龙禅杖横在肩头,到处云游。一天,他来到了镇江金山寺,看看长江上波澜壮阔,金、焦两山气势雄伟,真是一片好山水呵!便在寺里住下来,暗地里使妖法,害死当家老尚,自己做起方丈来了。

  法海和尚嫌金山寺香火不旺盛,便施展妖术,在镇江城里散布瘟疫,想叫人家到寺里来烧香许愿。但“保和堂”施的“辟瘟丹”“驱疫散”很灵验,瘟疫传不开来。法海和尚知道了气得要命,就扮作化缘的头陀,胸前挂个大木鱼,走三步,敲一敲,走三步,敲一敲,一摇一摆地寻到保和堂药店来。

  法海和尚走到保和堂药店前,朝里面张张,见有夫妻两个正忙着配方撮药,先是一肚子气。到邻近一打听,知道“保和堂”的灵药都是白娘子开的方。他再仔细看看那穿着白闪闪轻纱衣衫的媳妇,啊呀!正是早年在西湖里打败它的白蛇哩!法海和尚狠狠地咬咬牙,一声不响地坐在保和堂药店门口等着。等呀,等呀,从早半天一直等到黄昏,保和堂药店要打烊了。他见白娘子已上楼去,就敲起木鱼,大模大样地走进店里来,朝许仙合起手掌,说道:“施主,你店里的生意好兴隆,给我化上缘吧。”

  许仙问他化的什么缘。法海说:“七月十五金山寺要做盂兰盆会,请你结个善缘,到时候来烧炷香,求菩萨保佑你多福多寿,四季平安。”

  许仙听他讲得好,就给他一串铜钱,在化缘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法海和尚走出门口,又回头关照道:“到了七月十五,施主一定要来呵!”

  日子过得好快,七月十五转眼就到了。这一天,许仙起个早,换了一身干净衣裳,对白娘子说:“娘子呀,今朝金山寺做盂兰盆会,我们一同去烧炷香好吗?”

  白娘子回答道:“我怀着身孕,爬不上山,你自己去吧。烧完香早点回来。”

  许仙独个儿来到金山寺,他刚刚跨进山门,就被法海和尚一把拉到禅房里。法海和尚对许仙说:“施主呀,你来得正好,今天我从实告诉你,你的女人是个妖精哩!”

  许仙一听生了气,说道:“我娘子是个好端端的人,怎么会是妖精!你不要乱说。”

  法海和尚笑笑说:“这也难怪施主,你的心窍都已被妖精迷住啦。只有老僧看得出她是个白蛇变化的!”

  这一说,许仙倒记起端午节那天的事来了,不觉心里一楞。法海和尚见他在一旁发楞,就说:“你不要回家去了,拜我做师父吧,有我的佛法保护,就不怕好害你啦!”

  许仙想:娘子对我的情义比海还深,即使她是白蛇,当不会害我的;如今还有了身孕,我怎能丢下她出家做和尚呢!这样一想,他无论如何也肯出家。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

  白娘子在家里等着许仙,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一天,两天,三天,一直等到第四天,她焦急起来,再也耐不住了,便和小青划只小舢板,到金山寺去寻找。

  小舢板停在金山下,白娘子和小青爬上金山,在寺门口碰到一个小和尚,白娘子问:“小师父呀,你知道有上叫许仙的在寺里吗?”

  小和尚想了想,说道:“有,有这个人。因为他的老婆是个妖精,我师父劝他出家做和尚,他不肯,现在把他关了起来。”

  小青一听冒起火来,指着小和尚的鼻子大骂道:“我们就是来找许仙的,你叫那老贼秃出来跟我们讲话!”

  小和尚一想,呀,妖精来啦,吓得连滚带爬地奔进寺进去,把法海和尚叫了出来。法海和尚见了白娘子,就“嘿嘿”一阵冷笑,说道:“大胆蛇妖,你竟敢入世迷人,破我法术!如今许仙已拜我为师父了。要知道‘苦海无海,回头是岸’。老僧慈悲为本,放你一条生路,乘早回去再修炼修炼,好成正果。如若再不回头,那就休怪老僧无情了!”

  白娘子仔细望望法海和尚,就认出他是乌龟精,先按住心头之火,好声好气地央告道:“你做你的和尚,我开我的药店,井水不犯河水,又何苦硬要和我做对头呢!古话说得好,‘冤仇宜解不宜结’,你就放我官人回家吧!”

  法海和尚哪里听得进去,举起手里的青龙禅杖,朝白娘子兜头就敲。白娘子只得迎上去挡架,小青也来助战。法海青龙禅杖敲下来份量真象泰山压顶一般,白娘子有孕在身,如何挡得住?渐渐支持不住,只好败下阵来。

  她们退到金山下,跳上小舢板,白娘子从头上拔下一股金钗,迎风一晃,变成一面小令旗,旗上乡着水纹波浪。小青接过令旗,举上头顶顺摇三摇。

  一霎时,滔天大水滚滚而来,虾兵蟹将成群结队,一齐向金山涌去。

  大水漫到金山寺门前,法海和尚着了慌,连忙脱下身上袈裟,往寺门外一遮,忽地一道金光闪过,袈裟变成一堵长堤,把滔天大水挡在外边。

  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你波浪多大,总是漫不过去。白娘子看看胜不了法海和尚,只得叫小青收了兵。她们回到西湖去修炼,等待机会报仇。

  金凤冠
  许仙被关在金山寺里,死活也不肯剃头发做和尚。关了半月,终于找着个机会,逃了出来。

  许仙回到保和堂,看看白娘子和小青都不在了,人去楼空,真叫他伤心!又怕法海和尚再来寻他生事,不敢再住在镇江,只得收拾一点东西,关了店门,仍旧回到杭州来。

  许仙一直走到西湖断桥边,看看那株大柳树,依然是青枝绿叶,长得很茂盛;想想自己和白娘子一对恩爱夫妻,活活被法海和尚拆散,心里越想越疼,不觉泪珠扑簌簌地滚下来,顿着脚叫喊道:“娘子呀娘子,你到哪里去了呀!你到哪里去了呀!”

  这时,白娘子和小青正在西湖底下练功夫,隐隐约约听到湖上有人叫喊,这声音很熟悉,侧耳一听,原来是许仙。她俩大喜,马上从湖底下钻上来,捞片树叶,吹口气,变成一只小船,于是打起双桨,慢慢划着,来寻许仙。

  许仙抬头一看,船上正坐着白娘子和小青,还疑心自己眼睛花了呢!再仔细看看,可不正是!慌忙大声喊道:“娘子靠船,娘子靠船,许仙在此!”

  小青轻轻靠了船,扶白娘子登上岸,夫妻俩又在断桥相会了。两人谈谈别后情形,真是又难过又高兴,说着说着,不禁都流下泪来。小青在一旁见了说道:“大家碰也碰到了,哭什么呢!还是找个落脚的地方吧!”

  于是,三人坐上小船,划到清波门上岸,仍旧寄住在许仙姐姐家里。

  日子过得快,转眼过了新年,元宵节下,白娘子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许仙乐得整天合不拢嘴巴,见人老是笑。

  伢儿满月的那一天,许仙家里做“汤饼会”,办“满月酒”,许仙姐姐和小青忙里忙外张罗。白娘子清早起身,在内房梳妆打扮,许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妻子,见她红娇娇的脸,乌光光的头,比以前更好看了。他看着看着,忽然想起:今天娘子要抱伢儿出去跟长辈亲友们见面,讨个彩头,可惜她头上戴的首饰都丢了……正想着,忽然听得大门外弄堂里有个货郎在叫喊:“卖金凤冠罗,卖金凤冠罗!”

  许仙一听是卖金凤冠的,便三脚两步奔了出去,找到货郎。拿过来一看,哦!这顶珠宝串成的金凤冠,金光闪亮的,美丽极啦!许仙越看越中意,便把它买下来,拿进房里,对白娘子说:“娘子,我给你买来一顶金凤冠,你戴上去试试,看看合适不合适?”

  白娘子看看那金光闪闪的金凤冠,心里也很喜欢,就让许仙把它戴到头上。不料这金凤冠一戴到头上,就紧紧箍住啦,再也脱不下来。它越箍越紧,越箍越紧……白娘子这时只觉得头重脑疼,眼前金星乱冒,支撑不住,便一头倒在地上昏晕过去了。

  这场飞来大祸,把许仙惊呆了。他急得双脚乱跳,慌忙奔出门去,要找货郎算账。奔到门口,一看,货郎不在了,只见法海和尚着青龙禅杖,挡在门外。原来那个卖金凤冠的货郎就是法海和尚变化的。自从许仙逃出了金山寺,法海和尚便世界地寻找他,今天来到杭州,打听到许仙正给他儿子做“汤饼会”,办“满月酒”,就用金钵变顶金凤冠,自己变化成为货郎,走上门来叫卖。

  法海和尚见许仙气急败坏地奔出来,面色都变青了,料想已经入了圈套,就冲着他“嘿嘿”一阵冷笑,说道:“施主,好言相劝你不听,今天我上门来收妖来了!”

  说着,法海和尚便大踏步闯进房里,许仙要拦也拦不住。法海和尚朝白娘子头上吹口气,金凤冠就变成金钵。金钵射出万道金光,把白娘子团团罩住。小青扑去要跟法海和尚拼命,只听白娘子在金光里喊她:“小青快走,小青快走,你练好功夫,日后再来替我报仇吧!”

  小青自量也斗不过法海和尚,就化一阵青烟从窗口遁走了。许仙死死抓住法海和尚不放,只听白娘子在金光里面喊他:“官人珍重,官人珍重!你要好好抚养孩子呀!”

  许仙是个凡夫俗子,他更奈何法海和尚不得,只好从床上抱起伢儿,让白娘子再看上一眼。

  白娘子泪痕满面,她的身体在金光下面已渐渐缩小,渐渐缩小……最后,变成一条白蛇,被法海收进金钵里去了。

  法海和尚收了白蛇,在南屏山净慈寺前的雷峰顶上造了一座雷峰塔,把金钵砌进去,镇住白蛇,自己便在净慈寺里住下来看守着。

  雷锋塔倒
  再说那小青在深山里练功夫,也不知练了多少年,看看自己的本事练得差不多了,就赶回杭州来,寻法海和尚报仇。

  这时候,法海和尚还在看守着雷峰塔哩。小青寻到净慈寺,就跟他在南屏山下大战起来。他们打了三天三夜,还分不出谁赢谁输。干戈声震得山摇地动,一直飘到西天,钻进如来佛的耳朵里。如来佛的瞌睡被吵醒了,睁开眼来看看,发觉自己的三样宝贝被偷了去,心里很气愤,就踏着莲花,驾起祥云去寻找。

  如来佛飞到杭州上空,见法海和尚和小青正打得热闹哩。法海和尚刚刚避过小青的青锋宝剑,用青龙禅杖向她头上砸去,如来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招,那青龙禅杖就脱开法海和尚的手,向天上飞去啦。法海和尚丢了青龙禅杖,心里慌乱,急忙脱下身上的袈裟,想把小青裹住;哪知袈裟一脱下来,也“呼”地一阵风飞上天去。这时,又听“轰隆隆”一声巨响,雷峰塔倒坍了,砌在塔里的金钵也飞上了天。

  白娘子从塔里面跳出来,就和小青一道围打法海和尚。法海和尚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全靠如来佛的三件宝贝,如今宝贝都叫如来佛收回去了,哪里还打得过白娘子和小青呢!他看苗头勿对,就化一阵黑烟,逃上天空,哀求如来佛救命。如来佛也恨他心术太坏,飞起一脚,踢得他连连打几个斤斗,从空中翻落来,“扑通”一声跌进西湖里去了。

  白娘子见法海和尚掉进西湖里,便从头上拔下一股金钗,迎风一晃,变成一面小小的令旗,小青接过令旗,举上头顶倒摇三摇,西湖里的水便一下干了。湖底朝了天,法海和尚东躲西藏,找不着一个稳当的地方。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进去。

  法海和尚被关在螃蟹肚子里,从此再也出不来啦。——原先,螃蟹是直着走路的,自从肚子里钻进那横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只好横着爬行了。直到今天,人们吃螃蟹的时候,只要揭开背壳,还能在里面找到这个躲着的秃头和尚哩!

是关于西湖断桥的故事吧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当杭州下雪时,桥的一半被雪覆盖,看上去象断了一般,因此叫“断桥”,有名断桥残雪。
断桥的名字最早取于唐代,宋代称宝祜桥,元代又叫段家知,以前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还有,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所以“堤断桥不断”。 且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网络歌手Vae(许嵩)唱过的《断桥残雪》中的断桥残雪描述的就是西湖的断桥上雪景。

希望能帮助到你!

西湖断桥
断桥的典故

1.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飘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对我有帮助
2. 断桥上还流传着许仙和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 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最著名的桥。
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
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2.

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上遇到了,谈恋爱的人必去,也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桥!

西湖断桥的传说是什么?~

民间故事

很早以前,从孤山到西湖白沙堤有一座小木桥,这座小木桥是孤山到西湖白沙堤的必经之路。小木桥风吹日晒,桥板经常烂断,行走非常不便。
桥边的茅舍里住着段姓夫妻,男人在湖里捕鱼,女人在门口摆酒摊卖酒。但由于因酒味不佳,生意很是冷清。
一天傍晚,酒摊关门之际,来了一位白发老人,老人衣衫褴褛,说是从远方到来,身无分文,想要留宿—夜。
段家夫妻见他年老可怜,便留他住下,并烧了一条鲤鱼,打了一碗酒招待老人。老人连饮三大碗,便躺倒在床上入了睡。
第二天清晨,老人为了感谢段家夫妻的招待,赠与了他们三颗红色的酒药帮助他们酿造出好酒,随后便离去了。
段家夫妻将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了颜色猩红的酒,口感甜醇无比,香气袭人。后来,段家猩红酒名声远扬,顾客盈门。段家夫妻也拆了茅舍,盖了酒楼。他们积攒了一笔钱,准备答谢老人。
三年后的冬天,老人来到了段家酒楼,夫妻俩喜出望外,想要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时,段家夫妻送给老人三百两银子,老人推辞了,让他们把钱用早要紧的地方上,便走上向小木桥。
老人刚跨上小木桥,便跌进了湖里。夫妻俩急忙跑去相救,却见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飘然而去。
段家夫妻这才知道,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夫妻俩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扩展资料:
与断桥有关的诗:
1、题杭州孤山寺
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释义:楼台高耸在陡峭的小山上,一条小径通到湖心中央。不下雨山色也经常湿润,没有云水面也是一片暗蓝。断桥上的苔藓斑驳成文,幽静的院落里积满了落花。还在回想着西窗望月时的情景,玉皇山北的林中又传来了悠扬的钟声。
2、《断桥残雪》
宋·王洧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栏干。
释义:从亭子远远望去,山上的树木有一半是绿的,跨过水面上的桥,水显得异常寒冷。走在刚刚发芽的栈道上,吓得鹤赶紧从栏杆上飞走。


#戴莺珍# 过于西湖断桥的故事 -
(17545409246): 是关于西湖断桥的故事吧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

#戴莺珍# 杭州西湖的断桥是怎么来的? -
(17545409246):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

#戴莺珍# 西湖断桥的由来(一定要简单明了) -
(17545409246):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

#戴莺珍# 有关西湖断桥的资料与传说 -
(17545409246):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

#戴莺珍# 西湖断桥的来历 -
(17545409246):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

#戴莺珍# 西湖的断桥来历
(17545409246): 您好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

#戴莺珍# 西湖断桥的由来 -
(17545409246): 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戴莺珍# 西湖断桥名字的由来? -
(17545409246): 断桥的典故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

#戴莺珍# 研究性学习:关于桥的名称,由来,故事和传说 -
(17545409246): 【断桥】 断桥[1],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

#戴莺珍# 杭州西湖的断桥是怎么来的? -
(17545409246):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