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出自...? "佛说,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人有八苦出自佛教语录《大藏法数》卷四十六。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

‘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扩展资料:

指无色界的八苦

出自《大藏法数》卷四十六。即无色界的四苦加无常、苦、空、无我,其中四苦指空处苦如疮、识处苦如痈、无所有处苦如病、非非想处苦如箭射入体。《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云(大正46·673a)∶‘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

指非想天的八苦

出自《法华文句》卷六(上)。主要就‘非想非非想处’说明上述生、老、病、死等八苦。《法华文句》云(大正 34·77a)∶‘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是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扩展资料

八苦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其他四个年纪较小的国王,则常习邪行。普安王怜愍四小王,想要度他们。

一天,普安王请四小王上殿,共相娱乐,连续七日七夜。七日后,四小王一起对大王说:“我们还有很多国事要处理,请允许我们先告辞了。”大王就派人备好车马,和群臣大众一起给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为了度四小王,说:“请各自说一下你们人生的愿望和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一王说:“我希望能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在田野上游玩娱乐。”

另一王说:“我希望能够常作国王,好鞍宝马服饰端严,楼阁殿堂明亮辉煌,臣民围绕左右,钟鼓齐鸣,出入之时路人都倾心瞻仰。”

另一王说:“我的愿望不一样。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都端正无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第四小王说:“我的愿望也不一样。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儿女,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

四小王说完各自的愿望后,都询问大王:“您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再说我自己的吧。你们一个人说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游戏原野;可是秋天来了树木鲜花都会凋零落败,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常作国王很威风。”

“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很神气很快乐,但是当福德耗尽的时候,国家之间互相征战讨伐,瞬间国破人亡,所以这个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妻子儿子生了病就难免忧愁万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可是哪天出了事,被关进牢狱,无人救护就悲惨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四小王于是问道:“那么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大王答道:“我的愿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四小王问:“这样的快乐在哪里?您应该是有明师指点吧!”

大王回答:“我老师的尊号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园精舍。”

四小国王听了很欢喜,一起随着普安王来到佛陀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旁。听世尊为宣说苦的真谛。

佛陀就给他们详细解说,人生在世要经历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八苦。

五位国王,聆听佛陀慈悲宣说人生八苦的真谛,心开意解,即证得初果须陀洹,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四小王随即弃舍王位,将国政托付给弟弟,都出家学佛修行,每日精进不已。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扩展资料

八苦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其他四个年纪较小的国王,则常习邪行。普安王怜愍四小王,想要度他们。

一天,普安王请四小王上殿,共相娱乐,连续七日七夜。七日后,四小王一起对大王说:“我们还有很多国事要处理,请允许我们先告辞了。”大王就派人备好车马,和群臣大众一起给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为了度四小王,说:“请各自说一下你们人生的愿望和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一王说:“我希望能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在田野上游玩娱乐。”

另一王说:“我希望能够常作国王,好鞍宝马服饰端严,楼阁殿堂明亮辉煌,臣民围绕左右,钟鼓齐鸣,出入之时路人都倾心瞻仰。”

另一王说:“我的愿望不一样。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都端正无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第四小王说:“我的愿望也不一样。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儿女,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

四小王说完各自的愿望后,都询问大王:“您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再说我自己的吧。你们一个人说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游戏原野;可是秋天来了树木鲜花都会凋零落败,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常作国王很威风。”

“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很神气很快乐,但是当福德耗尽的时候,国家之间互相征战讨伐,瞬间国破人亡,所以这个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妻子儿子生了病就难免忧愁万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可是哪天出了事,被关进牢狱,无人救护就悲惨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四小王于是问道:“那么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大王答道:“我的愿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四小王问:“这样的快乐在哪里?您应该是有明师指点吧!”

大王回答:“我老师的尊号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园精舍。”

四小国王听了很欢喜,一起随着普安王来到佛陀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旁。听世尊为宣说苦的真谛。

佛陀就给他们详细解说,人生在世要经历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八苦。

五位国王,聆听佛陀慈悲宣说人生八苦的真谛,心开意解,即证得初果须陀洹,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四小王随即弃舍王位,将国政托付给弟弟,都出家学佛修行,每日精进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苦



出自《法华文句》卷六(上)。主要就‘非想非非想处’说明上述生、老、病、死等八苦。《法华文句》云(大正 34·77a)∶‘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是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

1、生苦

印度语:(ja^ti-duh!kham%)

意义: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简介: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2、老苦

印度语:(jara^-d.)

意义:指衰变时的苦痛。

简介: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3、病苦

印度语:(vya^dhi-d.)

意义: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

简介: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4、死苦

印度语:(maran!a-d.)

意义: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简介: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5、爱别离苦

印度语:(priyaviprayoge-d.)

意义:指与自己所亲爱者别离的痛苦。

简介: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6、怨憎会苦

印度语:(apriyasam!prayoge-d.)’

意义: 指与怨憎者相遇的苦痛。

简介: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7、求不得苦

印度语:(yad api^cchaya^ paryes!ama^n!o na labhatetad api duh!kham%)。

全名为‘虽复希求而不得之苦’

意义: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

简介: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8、五盛阴苦

印度语:(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

意义:经作五阴盛苦,新译作略说五取蕴苦。

简介: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五盛阴’与‘五取蕴’只是译语的差异,upa^da^na有盛、取、受等义,故旧译作五受阴,略称五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取、盛、蕴等都是烦恼的异名。盖五蕴生自烦恼,也常生烦恼,故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

《四谛经》即用此略名。《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七则称作‘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并谓前七苦皆是有漏身所摄,故名。然古师以此‘五盛阴苦’具五阴炽盛之义,将‘盛’看作形容词,或解作‘贮蓄、容受’之义,与新译家之说不同。

即《大乘义章》卷二所云(大正44·512c)∶‘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

扩展资料

原文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简介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

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一共有三种说法:

(一)指四谛中苦谛八种苦果

(二)指无色界的八苦

(三)指非想天的八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有八苦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此处应为八苦: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扩展资料:

八苦原文: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简介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

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一共有三种说法:

(一)指四谛中苦谛八种苦果

(二)指无色界的八苦

(三)指非想天的八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有八苦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其最早出处是在哪里?可有真实的文献记载?~

  出自《大涅盘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1,出自《大涅盘经-第十二》。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2,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扩展资料
佛陀为什么要讲无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质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过于的想要,得到,执着不放。而是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创造,奉献自己的价值,造福社会,互助互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宇宙法则,也是因果关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足够勤奋的付出,我们会有种豆得瓜的意外奖励。相反,只为投机、坐享其成,也会得到种豆得瓜的惩罚和不劳而获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时候,人生荒废,机会难求。能够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弃不是同一个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们不要去执着、贪恋。那些都是虚幻变化的。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快乐地创造,帮助自己开悟,也帮助别人开悟,最终就能解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苦


#阎儿管# 因爱而生忧 因爱而生怖 出自什么典故 -
(19319951853): “因爱而生忧 因爱而生怖”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意思是:因为有爱所以有了忧愁,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恐惧.若是放下...

#阎儿管# 求佛经名句!!注意一定要有解释!!最好时关于爱情的哦 -
(19319951853):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 看看金庸大...

#阎儿管# 佛曰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
(19319951853): 八苦名曰: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憎恨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其余小苦无量,难可具说;知苦当离苦

#阎儿管# 禅学经典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 -
(19319951853): 生老病死,相爱却分离了,怨恨长久积压在心里,追求却得不到,放弃又不舍得.这是人生的八种苦.佛祖说,你的命运是由你自己造成的,外相由你的心生出.就是说人喜欢自寻苦恼.佛家是唯心论,里面有好有坏,不要太痴迷.

#阎儿管# 仓央嘉措的诗(名) -
(19319951853):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

#阎儿管# 印度佛教中的“六苦”指的是?
(19319951853): 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

#阎儿管# “怨别离,狠相聚”这句话是出自哪里的? -
(19319951853): 怨别离,离愁何处诉 恨相聚,聚散总相依 离别总期盼相聚,可相聚又预示着离别. 如果不能长久的相聚,那倒不如永远的分离!

#阎儿管# 佛经中有哪些经典语录 -
(19319951853): 笑看红尘,看破的是红尘,看不破的亦是红尘

#阎儿管# 人间七苦是哪七个? -
(19319951853): 佛祖说:人生有七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第一苦: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第二苦: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

#阎儿管# 八大苦,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是什么意思 -
(19319951853):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苦,是为佛教看人生有这些难以磨灭的八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