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词鉴赏,3000字左右即可。 求一篇诗词鉴赏 作品和作者3000字左右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中有则小故事,说的就是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思念夫君,于是便在重阳节写下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叹赏之余,却也起了逞才争胜之意,一心想要写出首好词来胜过这首。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的专心作词。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一共写了五十首词。他把这些词和李清照所写的夹杂在一起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玩味再三,说:“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于是就追问是哪三句,陆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所作。   
这故事虽然有意思,却不见得是真的。《琅嬛记》中的记载以夸张不实之事居多,也记录了不少文人佚事。书中煞有介事的说这则轶闻引自另一本名为《外传》的书,但这本看上去颇为吸引人的《外传》却从不见其他的书有转载。而如果赵明诚三天能写五十首,必定也是能词之人,然而却没有半首流传于世,这显然不太合情理。另外,陆德夫这个名字,在赵明诚的交游中更是从未闻见。由此亦可见其谬。   
但或许,也正是词中那清新婉丽的句子太过动人,才让人们如此喜爱,甚至不惜为之编造出一个故事来衬托它的美好吧。   
薄雾浓云愁永昼。   
从清晨到傍晚,只有薄雾与浓云与人为伴。而这尽日不散的阴霾,好似早已笼在人的心中,从未散去。从前那许多的回忆,交织成网,让人几乎无法逃开。或者,相思只是一盏如豆的灯,弥久不灭,它给人希冀,却也让人泛起迷思。白日如此漫长,只是这思念的影子或许比时光更长吧。   
瑞脑销金兽。炉中的熏香终于消尽,只有淡淡的余韵,如一缕不知名的哀愁,绕在指尖与心头。   
重阳从来就是个装满了思念的日子。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有时候只是少了一个人,或许即便是最熟悉的所在,也变成异乡了吧。   
那些花下的影子,仿佛还残留着昨日的窃窃低语。玉枕纱厨,却如何能抵挡这晚来的秋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个夜晚,或许有无数万家灯火的温暖,然而对她来说,却并不是个团聚与欢笑的时刻。那沁透了泪水的孤枕,却只是黯淡了她原本盈如秋水的眼神。   
夜色只是清凉如水。月光盈动,却把那脉脉的相思与哀愁洒了满地。   
有相聚,就有离别。爱情中总有伤感与落寞,那是你不信的劫。从前,她凝望他的片刻,如同就是永远;那触手可及的距离,仿佛就是整个世界。而现在,却只留下一个孤单而清秀的背影,忧伤无语。   
既是无眠,又何不取酒一醉?今天本就是饮菊酒、佩茱萸,相携而登高的日子。采菊东篱下,那黄昏时分的暗香宛在。“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那远方的人,此刻是否也在一同怀念呢?   
谁道相思不销魂。风起处,那帘后的身影,难道不比初开的雏菊更加惹人疼惜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刻,人淡如菊。那花的气质,早已将她晕染,化作那默然伫立在西风之中的绝美身姿。   
有首舒婷的小诗,名字就是《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也许本来就是如这般难以说清楚。它难以诠释,却又如此熟悉。就像最喜欢的那首钢琴曲,我并不知道名字,但只要听到,总能认得出来。又或者,一如街那边的你,我看到,却永远也无法知晓你的名字。彼时,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人生并不能保证你会遇见你想要遇见的人。但是当爱情来临,每个人的心中却都不免悸动,如同露珠滴落在花蕾之上时的微微颤抖。有一份守望,即使有点些微的苦,却也胜过那永远无望的等候。虽然爱与哀愁,有时总是相伴而来。但是,在这样的秋日,在这个暗香盈袖的时节,我们还是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时光的手总在人们的心弦上弹出或欢快或悲伤的曲调。而如果没有离别的苦涩,相聚便也不会如此甜蜜。所以,那些烦恼只是一个生命旅程中的小小变奏曲。当你疑惑与不安的时候,你要知道,只要那其中的旋律还在彼此的心里,思念也就是幸福的。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句子,数千年里,也就只一个李清照写得出来而已。   
那个清秀婉柔的身影在花雨中慢慢隐去,只有一缕心香,将温婉的爱情遗留在了这个溢满菊香的秋天。

我现在能憋出300字都不错了

诗词鉴赏方面的书~

《白雨斋词话》(我大爱的书,不过貌似书店都买不到,网购试试)
《唐宋词鉴赏辞典》(这本很全,讲的不错)
如果你喜欢苏轼,那么林语堂有本《苏东坡集》还不错
其他的如果你看得了的话,个人觉得《人间词话》很赞


PS个人也不太喜欢安意如那种讲法

赏析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提起宋词,不得不谈到北宋前期文人词。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北宋作为词的第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和作品,使词从“伶工之词”、“小道”变为“士大夫之词”、“文人词”,这一时期北宋已不再忙于战事,文治颇有成就,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繁荣,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晏殊就是这一时期不可不提的一位词人。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即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诗、文、词兼擅,尤擅小令,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晏殊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和所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由于一生显贵,晏殊的词作主要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晏殊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王国维曾有治学三境界之语,其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就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之句。这是晏殊一首以摹拟女性声口来写伤离怀人的情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古代诗词中,男性作家常代女性立言,摹拟女性的心理和语气来写离情、闺怨、爱情等。揣摩、代言,自魏晋以来沿习已久,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习惯。在宋代,由于词的题材的缘故,这种文学习惯更为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此词先写思妇眼中的景物,视线由外至内。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门槛外的庭院中,秋菊在清晓时蒙罩着一圈圈淡淡的烟霭,仿佛含愁低垂;兰叶上沾着一粒粒晶莹透亮的露珠,起来好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是品格的幽洁象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秋天清晨,室内悬挂的罗幕也无法抵御这秋凉寒意,连寄宿在屋檐下的燕子也双双飞将而去,将主人孤零零地撇在屋内。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词人眼中,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达意非常委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偏有那残月不懂离人之苦,从夜到晓将斜光投射到屋内来,害得主人公彻夜难眠。明点“离恨”,情感也从委婉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无识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很自然,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词的下片继写思妇的行为与愿望,视线由近及远。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承接上片“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离恨”,反照“双飞”,思妇独上高楼怀远,只见昨晚西风骤起,一夜之间将楼前的碧树吹得凋零残败,思妇的怀人之心也随着远行道路延伸至天之尽头。“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将抽象的思念化为远行的道路、行人的脚步、天涯的云彩,绵绵千里,漫至天涯,揭示出词人对远人的深意笃情。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深沉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晏殊此词虽以女性声口抒怀,但无意之中却表现出士大夫的忧生叹世的苍凉感,词人写金菊的愁容、幽兰的泪珠、月光的孤独和西风的凌厉及其所带来的惆怅,虽都含有孤苦凄美的意义,但在词的结尾却因有登高望远的雄视而化解掉了。“凋碧树”和“望尽天涯路”体现出一种骨力和阔大的气象,“山长水阔知何处”还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气象,将怀人的愿望托付于远方和未来,展现出一种寥廓苍茫的高远词意和雄阔的气魄。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余叶叔# 在线急求古诗词鉴赏一篇!急急急!!!!! -
(18338499983):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我特欣赏宋祁的这首玉楼春.初春时光,乍暖还寒,杨柳岸,雾霭淡淡,凉意嗖嗖....

#余叶叔# 求一篇现代诗歌鉴赏范文 -
(18338499983): 你好,以下是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的鉴赏.《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

#余叶叔# 速求古诗鉴赏一篇!!!
(18338499983): 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余叶叔# 求唐代诗人的诗词鉴赏 -
(1833849998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

#余叶叔# 求一篇诗词鉴赏,包括文章大意,语言特色,修辞,还有经典段落赏析 -
(18338499983):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余叶叔# 古典诗词鉴赏 -
(18338499983): 李贺《将进酒》鉴赏 琉璃钟,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情...

#余叶叔# 求一篇古诗赏析征文! -
(18338499983):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 危楼: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恐:恐怕.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

#余叶叔# 求一篇诗词的鉴赏(唐宋的) -
(18338499983):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此首调名与词题合,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上片写凭栏远望,见秋已深而...

#余叶叔# 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
(18338499983): 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

#余叶叔# 求几首诗词鉴赏 -
(18338499983):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全靠积累,没什么特别的. 2、诗歌内容 ,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