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 王安石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陈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王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黄巢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哪些?~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
托物言志的古诗
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
托物言志的古诗
《秋夜望单飞雁》庚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用...
四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古诗
【作者】:杜甫 【年代】:唐五代【主题类别】:托物言志【题材】:五言古诗【韵类】:aoㄠ熬 岱宗夫...
四首借物育人,托物言志的古诗 急需!!!!
【作者】:杜甫 【年代】:唐五代【主题类别】:托物言志【题材】:五言古诗【韵类】:aoㄠ熬 岱宗夫...
默写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
【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含有托物言志的古诗
就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古诗及文言文
《秋夜望单飞雁》庚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春雪未销。


#何季勤# 写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13047095508):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 王安石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陈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王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黄巢

#何季勤# 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
(13047095508): 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1、小孤山;宋代: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2、群鹤咏;南北朝:萧道成;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3、咏燕/归燕诗;唐代:张九龄;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何季勤# 写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13047095508): 石灰吟 早梅 望梅花

#何季勤# 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句 -
(13047095508): 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古诗整理如下: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何季勤# 借物言志诗有哪些 -
(13047095508): 咏 寒 松 [南朝]范 云 修条① 拂 层 汉②,密 叶 障 天 浔③. 凌 风 知 劲 节④,负 雪 见 真 心. [注释] ①修条:修长的枝条. ②层汉:云层. ③天浔:天边. ④劲节:竹木生出枝杈的地方,在这里比喻坚贞的节操. [大意] 修长的松枝轻轻地擦着...

#何季勤# 有哪几首托物言志诗 -
(13047095508):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何季勤# 关于托物言志的诗 -
(13047095508):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虞世南《咏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李商隐《咏蝉》 ...

#何季勤# 托物言志诗有哪些 -
(13047095508): 托物言志诗---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郑燮(清)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石灰吟*于谦(明) 千 锤 万 击 出 深 山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粉 身 碎 骨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何季勤# 借物言志诗有哪些 -
(13047095508): 咏 寒 松 [南朝]范 云 修条① 拂 层 汉②,密 叶 障 天 浔③. 凌 风 知 劲 节④,负 雪 见 真 心. [注释] ①修条:修长的枝条. ②层汉:云层. ③天浔:天边. ④劲节:竹木生出枝杈的地方,在这里比喻坚贞的节操. [大意] 修长的松枝轻轻地...

#何季勤# 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有那些? -
(13047095508):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