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 佛教问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人生八苦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生生死死,何时尽? 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
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长见识阿!
行行出状元!]

八苦真实无虚, 佛从来不说谎话. 可惜现在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所有的苦,人最终会死什么也带不走. 真是不值得啊. 特别是西方人发明电视汽车等盛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 也传染了中国人以致放弃了传统. 人们在以前没有电视时不是也活的很快乐马? 人活着就为了快乐和发现真理. 西方人硬要把心理物质化, 用什么数学物理硬套在心理上, 一点也行不通, 人们还以为它很了得而藐视孔子说等, 其实中国古人用一句话就包括了西方用几本书来讨论的内容.

关于佛教的问题~

怎么这样说呢?佛初为王子,见世间人有生老病死等诸苦,诸不忍诸不可得,遂弃家求诸善法以度脱众生,这是大慈悲心示现;佛是为了众生之苦而外出寻法的,所从放弃了自己的王子身份,而飘流在外;可见绝不是怕吃苦,而是为了众生甘愿自己行万里路!至于外岀寻诸法多年,依诸法修行多年却始终不得正觉,始知其皆是外道法,不足为用;后菩提树下顿悟,悟佛法其义而成道;这是佛求法,顿悟成道过程;佛没有直接否定诸外道法,当年参诸多外道法门并亲身实践;这是恭敬,不骄不躁,参诸法门,最终实践出真知,验其不足而得佛之正法,观佛成道经历:信愿行三字足矣;以凡夫之心谬论佛之所为谓坐井观天,差之千里也!

  只要你肯真心忏悔,你现在信佛吗?
  如果信的话,我推荐你一个,听到,见到,闻到,就能灭五逆重罪,八十劫中自识宿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八十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九十九千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伤。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中。七千劫具足智慧。九千劫中生处端正。具足善色如如来身。十五千劫不作女人。十六千劫身无病恼。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十九千劫不生龙中。六千劫中无嗔恚心。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无穷受如是乐。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十一千劫修行忍辱。临命终时识行将灭。不起倒想。不生嗔恚。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南方十二亿佛。面见西方二十五恒河沙诸佛如来。面见北方八十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上方九十亿恒河沙诸佛世尊。面见下方百亿恒河沙等诸佛世尊,的法门!
僧伽扎法门
僧伽吒经

僧伽扎经的功德
  我们谁都想获得长寿,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获得满八十劫的寿命。”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劫以何量?”佛言:“善男子,譬如大城,纵广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满胡麻,有长寿人过百岁已,取一而去;如是城中胡麻悉尽,劫犹不尽。一切勇,又如大山,纵广二十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长寿人过一百岁,以轻缯帛一往拂之;如是山尽,劫犹不尽。是名劫量。”

  我们谁都害怕堕三恶道,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生生之处,九十五阿僧祇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伤;十九千劫不生龙中;

  我们谁都害怕投胎转生于贫贱之家,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无穷,受如是乐;

  我们谁都害怕转生成为盲人、聋哑人,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

  我们谁都想成为最最尊贵的人,成为国王,总统!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佛经中将统治四洲的皇帝称之为转轮圣王,只要转轮圣王在人间出世,这个世上就没有一个人敢不听转轮王所说的话的)

  我们谁都想升到快乐的天堂里,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八十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

  我们谁都想获得端正庄严的好相貌,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九千劫中生处端正,如佛陀一般相好具足,众所喜见;

  我们谁都想获得大的智慧,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中;七千劫具足智慧;于八万劫常得闻持(闻持是指看书能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

  我们谁都想获得宿命通,投胎转世后还能记得前世的事,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八十劫中自识宿命;还能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

  在这个世上能出家成为僧人是最最尊贵无比的,而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二万五千劫常得出家,五万劫中作正法-王,六万五千劫修行念死。十一千劫修行忍辱。

  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六千劫中无嗔恚心;十万劫离于杀生,九万九千劫离于妄语,一万三千劫离于两舌。

  受持《僧伽吒经》的人临命终时,识行将灭,不起倒想,不生嗔恚,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南方十二亿佛,面见西方二十五恒河沙诸佛如来,面见北方八十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上方九十亿恒河沙诸佛世尊,面见下方百亿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善男子,彼诸世尊安慰其人:'善男子,汝莫恐怖!汝已听受《僧伽吒法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佛陀见这个人呢,就因为其生前做人时曾闻《僧伽吒法门》,是故诸佛故来见汝。’

  能听闻到《僧伽吒经》,而不诽谤,能抄写、读诵的人,都是往昔前世曾值遇过无量诸佛的人。佛经上讲:“  佛告一切勇:“乐小法者亦复如是,不能听受如是法门。一切勇,若不曾见十八亿恒河沙诸佛如来,不能书写如是法门。若不曾见九十亿恒河沙诸如来者,不能闻此法门。若人曾见百千亿如来者,闻此法门不生诽谤。一切勇,若有曾见百千亿恒河沙如来,闻此法门能生净信,起如实想,不生诽谤。一切勇听,若有书此法门一四句偈,彼过九十五亿千世界,如阿弥陀国,彼人佛土,亦复如是。一切勇,彼诸众生,寿命八万四千劫。一切勇,若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于此法门闻四句偈诸众生,设使造五逆罪,教人随喜;若能听受一四句偈,所有罪业能令除灭。”

  受持《僧伽吒经》的人,能灭除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条,只要犯了五逆罪,死后肯定堕落无间地狱的)《僧伽吒经》上讲:“佛告一切勇:“善男子,若人造作五逆之罪,若教人作,若随喜作,于此法门闻四句偈,合掌净信,能灭五逆。何况有人,于此法门具足书写、读诵、供养,如此功德,多彼无量!一切勇,若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于此法门闻四句偈诸众生,设使造五逆罪,教人随喜;若能听受一四句偈,所有罪业能令除灭。”

  《僧伽吒经》里讲:“一切勇菩萨问佛何时应当知足,佛陀回答道:功德如佛的时候应当知足,又问何人功德与如来等?”佛陀回答道:善男子,法师善根,与如来等。”又问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法师。佛陀回答道:流通此僧伽吒法门者,名为法师。”由此可知,你能助印、流通《僧伽吒经》,能够让一个不知道僧伽吒经的人,使其听闻到《僧伽吒经》,那你的功德就是和如来相等的呀!

  世间之父母, 菩提心第一,
  说此法门者, 第一善知识。
  听此法门者, 必作无上尊,
  具世尊十号, 寂灭心相应。”

  可以这么讲,凡是知道佛教里有一部《僧伽吒经》的人,必定能够成佛。所以我劝大家都能来抄写读诵《僧伽吒经》呀,能够大力的弘扬僧伽吒经呀!

  只要真心忏悔,再加上天天念僧伽吒经,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灭罪,不会堕入无间地狱的!
  希望能帮助你,阿弥陀佛!


#段股米# 请教一个佛教问题 -
(18919896007): 那这个问题是现在许多人都在辩论的一个问题.先要搞明白什么是“业力”.可以说“业力”就是“念力”,可以说“业”是行为,而“业力”是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的运动,所导致的种种后果.题外话:有种说法是众生的“第八识-阿赖...

#段股米# 关于佛教的一个问题 -
(18919896007): 朋友你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是要辩证的看待.众生平等是大彻大悟的佛从自性本性中流露出来的.佛教是教导众生向善,获得人生价值.食宿一来身体健康,二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第三可以不与众生结怨造业.当然有很多人还是会照常吃肉...

#段股米# 佛学的问题 -
(18919896007): 这谈“空”说“无”,玩的是嘴上功夫,在佛教禅宗,有一个暗夜追杀的故事.1 当初佛教禅宗,有一件木棉袈裟,作为历代传法之凭证.各代徒弟,谁把谈“空”说“无”发挥到最极致、最透底,就可成为合法继承人,获得木棉袈裟.禅宗第...

#段股米# 关于佛学的问题,请告诉解答
(18919896007): 这句似乎不是佛说的,倒象是模仿《道德经》的口吻所写.简单解释下:用物的名强加于物,则被定名的,都可称为物;用物的名加之于非物,则非物虽被冠以物名,实际上并不是物.譬如我们认定人就叫“人”,认定以后,再去称呼狗为“人”,那么虽然叫人的名字,而并不是人.在认识论领域,以物的概念(名)去认识物,物并没有和名相符合的实,以物去求名,名也没有代表物的功用.“名”与“实”不相当,“实”与“名”也不相当.名实既互不相当,哪里还有真实的万物存在呢? 森罗万象,千差万别,宇宙现象虽有差异,但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由于事物本身都是无自性的,性空的,因此事物本身并无彼此之别.这样也就可知事物并不是真象,是虽象非象,也即幻象.

#段股米# 关于佛教的问题
(18919896007): 佛教只有一个.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包括泰国、日本等等,都是一个佛教.只是分大小乘,和不同的修行方式方法.本师都是释迦摩尼佛.

#段股米# 请教关于佛教的两个问题 -
(18919896007): 好的,我来说下自己看法.大象不走小径,大格局者不拘小节.正如你所说,佛陀不会与人就小问题上争理.但佛陀也不会忽视事物细节,听任错误发展.佛陀不会隐瞒什么,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不会说法自相矛盾.有些佛法让后人觉...

#段股米# 问一个关于佛教的问题? -
(18919896007): 三藏:经,律,论 【十二部经】 (术语)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Su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只夜Geya,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

#段股米# 佛教常见问题 -
(18919896007): 当然可以的,佛法皆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密宗、净土宗是后世弟子根据佛陀讲述的不同的法具体衍生出主修的方法.都是佛法没有不能修持的,但是作为密法是应该有传承的,传承是指从佛陀到现在一代代从来没有断绝过的清净法脉,从佛陀一直传到现在,如此才是准确的.

#段股米# 问一个佛教问题. -
(18919896007): 这个说法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一般来讲,在修多罗当中提到“不取于相,不取随好”等同于这里所说的不忆不分别的意思. 契经当中提到,圣弟子守护诸根,防诸烦恼侵入,不取于相,不取随好.意思是说,一个佛教徒,应该守护住他的根门,...

#段股米# 问个关于佛教的问题
(18919896007): 最佳答案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