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发现思考收获感悟 读二十四节气有感800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发现思考收获感悟如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过了小寒,就开始进入三九天了,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所以,称为“小寒”。

俗话说的“冷在三九”,也多在小寒节气内,说的“数九寒天”,也多指的小寒,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时节比“小寒”时节冷,因而有种说法叫:“小寒胜大寒。”

大寒,是冬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都指的这个时期。

其实,民间都习惯把大寒、小寒连在一起说,因为都是寒冷差不多的节气。譬如:“小寒、大寒,冷作一团。”“三九、四九,冻破碓臼。”都是说的大、小寒时期的寒冷程度。

冬天的节气“冬雪雪冬小大寒”,似乎都与寒冷有关,又各有冷的特点。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熟唱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节气歌,再慢慢品砸着度过冬天的每个节气,感受着不同的滋味,就能在寒冷的冬天里过得有滋有味。

生活在农历“二十四节气”里,感受着气象的变化,物象的不同,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享用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引发的对人生思考~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
  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
  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
  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
  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
  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说到"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
  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

晚上,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放在枕头旁边,钻进了被窝。

不一会儿,我感觉身体变轻了、变小了,风一吹,我飘到半空中,风一停,我掉进了泥土里。泥土像棉被一样轻轻地盖住我,这时又涌来一股甜甜的泉水,我赶紧“咕嘟”了一大口……

原来,我变成了一颗小种子!

立春了,我浑身痒痒,忍不住想伸伸懒腰;惊蛰那天,雷电惊醒了小蚯蚓,它们为我松松土,我睡得更舒服了;谷雨时,布谷鸟一声声地呼唤,催我起床,我探出了头。呀,外面的世界真热闹,小蜜蜂、小蚂蚁、小瓢虫有秩序地忙忙碌碌,还有很多很多绿色的邻居,它们在温暖的阳光里跳着舞……于是我抽出了长长的藤,又长出了花苞……

我还要不停地长大、长大……走过春雨惊春清谷天,走过夏满芒夏暑相连,走过秋处露秋寒霜降,走过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每长大一点,我身边的那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本就自动地翻开一页,提醒着我每个节气的变化。

“叮叮叮……”这时,起床的闹钟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从床上爬起来,枕边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并没有翻开啊,我有点迷糊啦,之前的情景到底是美梦,还是真实呢?

今年立春,妈妈给我买了这套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我太喜欢啦,赶紧翻了一遍,嘿,多新鲜啊,除了观察天气能知季节,原来观看日影和北斗星也能了解节气的变化,我们的老祖先多么的聪明,总结出很多农耕经验,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庆贺仪式、有不一样的民俗传统、还可以吃到当季的新鲜食物……我非常羡慕书里的牙牙,她和大自然多么亲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但是我在地图上查到,牙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我却生活在湖南,属于是华中地区,那么她观测到的二十四节气,会和我观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根据书里的描述,我决定我也要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我也要写一部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于是,整个春天我都在陆续地记录着。

立春, 2—10度,多云,东风解冻,我观察到去年枯萎的爬山虎正冒出红棕色的小芽。过了几天,举国上下庆祝春节,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文化气息的新年。

雨水,7—14度,多云,草木萌动,花儿开始绽放,那天我认识了不少花花草草,过了几天,小雨淅淅沥沥起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呀!

惊蛰,17—24度,阵雨,桃红李白油菜黄,小鸟开始鸣叫起来。那天我无比期待能听到今年的第一声雷鸣,但是我失望了,几天后风云突变,天降瑞雪,我堆了今年第一个雪人,体会到了春天气温的反复无常。

春分,13—21度,雷雨,我为这个节气画了一幅字体设计图,把我观察到的大树、桃花、海棠花、竹笋、瓢虫、毛毛虫、蜗牛、蝴蝶……全都画了进去。万物争先恐后地萌芽、开花,我忙着记录,都记不过来啦,于是我写了一首小诗《春天很忙》。春分真是最美的时节!

清明,10—20度,阵雨,我和爸爸妈妈冒雨去拜祭外公,映山红开了、油桐花落在山坡上,田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美丽的乡间小路香醉了我的身体和我的心。

谷雨,10—20度,雷阵雨,种瓜点豆,这几天,我种下了红薯、土豆、芸豆、花生、葱……我还养起了蚕宝宝,我好奇地把它们的生长情况画了下来。

拥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套书,我不光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也收获了观察自然的快乐,现在,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以及我自己写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察笔记》一起捧在手里,感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页越变越厚、内容越来越丰富啦,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慢慢地去了解自然的语言、去体会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的智慧。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要读一年的书,关于二十四节气,我相信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希望每位小朋友都可以拥有一部专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红齿珍#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这么准 -
(13534237436): 这得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说起.屮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 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开始观测天气和气候,最早采用土圭观测 四季日影天短,创立了年月日时计时系统,...

#红齿珍# 《华夏探源》读后感(二十四节气和农历或叫夏历的关系 -
(13534237436):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

#红齿珍# 你知道24节气的意义吗 -
(13534237436): 意义在方便百姓,撑握种地时机

#红齿珍# 清明节感悟作文 -
(13534237436): 在 二十四节气 中,清明是我最喜欢的.光“清明”这个名字就让人喜欢.你看又“清”又“明”的,清亮纯净,说出来,听上去,就有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的感觉.是啊,在这样的日子里,放眼望去,翠绿似海,繁花如潮,到处是莺...

#红齿珍# 谁给我写一下二十四节气,它们的意义?写具体
(13534237436):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24个节气,24节气对于农民来说意义极大,它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

#红齿珍# 二十四节气的来由 -
(13534237436):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

#红齿珍# 从申遗成功谈二十四节气作文400字 -
(13534237436): 二十四节气流金溢彩,你秀美骨骼,玲珑衣衫.——题记 立春,软衬三春草,柔铺一缕香. 不是因为太寂寞才想起你,而是因为想起你,才感到寂寞.我在茫茫书海中追寻你的清香味道,纵使万般艰难,也要找到你,易安.书真的很奇妙,我...

#红齿珍# 节粮,节点,节水主题班会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
(13534237436):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节约为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近日,安海镇第三幼儿园对全园师幼进行...

#红齿珍# 立春和春分的区别是什么 -
(13534237436): 立春是春季里面的第一一个节气 ,预示着春季的开始;而春分是春季里的第四个节气,预示着春季E经过半. 具体区别如下: 1、具体含义不同: “立”是开始的意思,因此立春指的是是天文春季的开始;“分“代表分开,表示春季和夏季分...

#红齿珍# 二十四节气是与公历接轨的,那古人如何知道节气的日期 -
(13534237436): 24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期活动规律,和阴历无关,是古人观察太阳一年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物候、农业等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古人也不傻,他们也看到了太阳的年周期所导致的物候反映.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