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课文《窃读记》讲了一件什么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窃读记》主要内容: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扩展资料: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  ,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参考资料:《窃读记》—百度百科  林海音—百度百科



《窃读记》:课文主要写了“我”匆匆赶到书店,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读书,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经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写。描写了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扩展资料

课文简说: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辩。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窃读记小学语文。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本文写了我两次窃读的经历。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钟爱之情以及想读书却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的痛苦和无奈。
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

《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
在学生时期,由于贫穷,作者买不起自己喜爱的书,只能偷偷到书店读书。一次,当她再次来到那家书店想继续读那本书,却遭到了书店老板的斥责。但她没有灰心,继续想尽办法去读那本书。最后在一位好心店员的帮助下,她读完了那本书,有了新的感悟。
《窃读记》由林海音著,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文见于台湾报刊。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详尽描述了两次放学后到书店“窃读”的过程,条理清晰。两次“窃读”过程的中间,插入了为何开始“窃读”、怎么“窃读”以及被赶出书店的屈辱感受等相关内容的叙述。精巧的布局谋篇,让故事充满了张力。
《窃读记》的题眼为“窃”,围绕“窃”,作者细腻生动的描绘了她读书时的情态。一个看似贬义的“窃”字,饱含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这种“窃读”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窃读”的滋味既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和谐交融的。
“窃读”的滋味是“快乐”与“惧怕”的交织。“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只读不买,但是这样窃读,终于被人发现并且受到羞辱。这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交织着回顾昨天读书而带来的不安,“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进入书店因人多而安心,交织着害怕书被卖光的担忧,“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无人注意而产生暗喜,交织着进入书店的小心,“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终于挤到书店里面的放松,交织着寻书不得的着急和找到书后的喜悦,“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伸手取书准备阅读的兴奋,交织着被老板发现后的羞惭、难堪、快乐与惧怕这一对矛盾体,就这么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又爱又怕。


#靳俭钱# 五年级《窃读记》梗概200字 -
(18369071389):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靳俭钱# 窃读记的主要内容 -
(18369071389): 是这个吗? 《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窃读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每天放学后急匆匆赶到书店偷偷读书的情景,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靳俭钱# 窃读记概括主要内容 - 作业帮
(18369071389):[答案]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

#靳俭钱# 五年级课文第一课《窃读记》主要内容是什么 -
(18369071389): 放学后,“我”奔向窃读的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有时候,以 雨天为借口,可以在书店里长时间的看书.走出书店的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是吃饭长 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靳俭钱# 小学五年级课文《窃读记》讲了一件什么事 -
(18369071389): 《窃读记》一切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描写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读书和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靳俭钱# 窃读记主要讲了什么 -
(18369071389): 《窃读记》:课文主要写了“我”匆匆赶到书店,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读书,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经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写.描写了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

#靳俭钱# 窃读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369071389): 主要讲了作者幼儿时放学匆匆的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的两个场景,描述了作者窃读时的独特感受,充分表达了她是一个极其热爱读书的人.

#靳俭钱# 《窃读记》课文写了什么?
(18369071389): 主要写了“我”匆匆赶到书店,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读书,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经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写.描写了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靳俭钱# 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
(18369071389): 主要讲了: 在学生时期,由于贫穷,作者买不起自己喜爱的书,只能偷偷到书店读书.一次,当她再次来到那家书店想继续读那本书,却遭到了书店老板的斥责.但她没有灰心,继续想尽办法去读那本书.最后在一位好心店员的帮助下,她读完了那本书,有了新的感悟. 望采纳

#靳俭钱# 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什么什么 -
(18369071389): 主要写了“我”匆匆赶到书店,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读书,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经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写.描写了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