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孩子数学有障碍不开窍怎么办~

很多妈妈都在说孩子数学有障碍不开窍怎么办呢?下面举个实例来看人家家长怎么建议的!我的孩子快6岁半了,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但是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不行,别的都还好,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特别难,算10以内的加法还要用手指一个个的数"。

给这位妈妈一些建议。成人看似很简单的计算对于幼儿来说,赶开始还是很难的。这个时候的幼儿还是以感性的具体思维为主,他的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算10以内的加法还要用手指一个个的数,这个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就是要借助外界的具体个数的来数数。即使是上了一年级,他们刚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也是建立在幼儿园大班学的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及10以内的简单口算。

如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这些都是要靠教师示范摆出具体的物体,然后让幼儿自己在摆,自己去感受。最后老师总结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10以内的组合也是同样,1和7,2和5,3和4,4和3,7和1,5和2。左边摆出相应的物体个数,右边也摆出相应的物体个数。(物体选择是幼儿熟悉的物品,新奇的物品往往会转移他的注意力;大小要合适排列也要整齐,便于幼儿数数)让幼儿数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数完后,把相应的数字对应写下来。

问幼儿,两边的物品合起来有多少呀,这是的幼儿不会马上说出数字,会从做数到右,把所有的都数好了,就得到了得数。

不用直接给他们说加,减的概念。把加理解为合在一起,放在一起。减理解成拿走,用去,飞走等等。或则用韦恩图的形式。在图上画一些动物或是花朵其他的物品,用线来圈,表示加或是减。幼儿就会用数来解答。不要说是大班,就是一年级小学生在学简单的加减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做的。当他们做多了这些口算,转化成一种记忆的同时,他的抽象思维在慢慢发展。从口算到笔算。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幼小衔接这一块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数学这块。幼儿园的数学只是幼儿数学启蒙阶段,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系统的数学做准备。但是幼儿园往往是有的没有为幼儿进入小学的数学打基础,就是过多,早的在替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上数学课。

幼儿的数学启蒙阶段也不单单涉及到数数和计算。还涉及到其他的数学技能,那些的培养往往是思维的锻炼。

一、几招让孩子快速开窍

  (1)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让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孩子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引导孩子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4)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7)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8)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9) 引导孩子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0) 引导孩子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1) 引导孩子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2) 引导孩子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引导孩子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让孩子开窍的方法

  首先,您要知道为什么不开窍?然后才能谈怎样让他(她)开窍。

  学好数学(不仅是数学),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必备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一谈兴趣。

  如果成绩差(绝对差——考分较低,相对差——名次在后),这孩子对数学的自信心在哪里?加上,枯燥的学习过程,压抑或是对教者的反感,试想:孩子对数学还有多少兴趣?

  二谈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而诸能力又是学习和学好数学的主观基础。能具备这些能力,孩子还不开窍吗?

  三谈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在观察和注意的基础上得到数学的概念,并发现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此便不记而记地记忆住所学的概念,从而去探求、去思考、去理顺概念间的关系,得到相应的法则、性质、定理、推论和结论。据此,对这些数学知识给以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达,并想象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结论。于是探讨、验证、分析、创造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之。这样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锻炼思维的过程,是发展智力的过程,是积累智慧的过程,是指导行为的过程,是创造成果的过程。学习方法失当,实难开窍!

  四谈习惯。

  学习的习惯、思维的习惯、生活的习惯、行为的习惯都无不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给学好不断地补充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