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公何母的简要资料 何公何母是谁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何公何母是古代历史的一个典故。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2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修好以后何公被当地官员陷害致死。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扩展资料: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何公何母



何公何母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

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修建了一座索桥。这座索桥就是何公何母桥。

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

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何公何母桥又叫安澜桥,是都江堰那里的一座桥。

扩展资料: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何公何母桥”等,明代末被毁,清嘉庆九年 (1804),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参考链接:安澜桥—百度百科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 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

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扩展资料:

相关信息: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2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何夫人在刺绣,看见了那块布,它架在 框子的上面,而不会掉下来,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说干就干。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们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的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地死了,她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技的,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给桥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将称这座桥为“何公何母”桥。行人免去了渡河之危,可安步狂澜,于是改名“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留传至今。

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仿佛河神一样。据说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们夫妇在河中安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在,天地共存!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何公何母-百度百科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2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何夫人在刺绣,看见了那块布,它架在 框子的上面,而不会掉下来,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们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的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地死了,她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技的,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给桥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将称这座桥为“何公何母”桥。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们夫妇在河中安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在,天地共存!

何公何母简介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高,要是人往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索桥并没有桥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它们。架子比栏杆高,还有一个顶盖,在竖立架子的地方,桥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来,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个顶盖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地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像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得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了一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闪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金多用手建造了这个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两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埤。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好的东西。

何公何母的故事缩写100字左右~

清嘉庆八年, 安澜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拓展资料: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何炅和他老婆


#施齐伦# 学了课文索桥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收获? -
(13635628240): 索桥的故事讲了3个故事 (1) 李冰父子的故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

#施齐伦# 在索桥的故事中“我好想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作业帮
(13635628240):[答案] 索桥的故事 索桥的故事 作者:巴金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碑.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

#施齐伦# 这桥叫“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缩句) -
(13635628240): 桥是一个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

#施齐伦# 请利用课外资源查找都江堰与李冰父子、何公何母及勇士丹柯的故事.并选择一个故事按要求写下来 -
(13635628240): 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

#施齐伦# 谁有关 索桥的故事 的资料 -
(13635628240): 右边不就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73812.html?si=1 这个呢 http://www.lbx777.com/yw012/b_sqdgs/sqdgs.htm

#施齐伦# '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这句话怎么理解 -
(13635628240): 虽然冬天很寒冷,但是何公何母为人着想的心给予人们温暖

#施齐伦# 位于四川灌县王二庙山脚的索桥叫什么? -
(13635628240):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

#施齐伦# 在《索桥的故事》里的“什么是最美、最好的”答案是 -
(13635628240): 原文回答: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

#施齐伦# 索桥的背后故事(传说) -
(13635628240): 羌族关于索桥的传说 甘肃最早的索桥是由羌民建造的. 相传羌族的祖先最先来到陇南时,看到江水滔滔,两岸陡峭,与外界交通十分困难,一筹莫展.这时从森林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指导他们建造了索桥.从此,他们就利用当地丰富...

#施齐伦# 请利用课外资源查找都江堰与李冰父子、何公何母及勇士丹柯的故事.并选择一个故事按要求写下来 -
(13635628240): 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洛水(今石亭江),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当地的居民都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