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详细讲解下律诗绝句中的平仄。 绝句和律诗的平仄和要求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平仄交替,粘对循环 (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
  (1) ---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 --1 1- (4)1 1 --1 1-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
  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 ——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
  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 --1 1 - 及 1 1 1 --
  1 1 1 -- --1 1 -

  七言: 1 1 --1 1 - 及 1 1 --1 1 -
  --1 1 1 --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 1 1--1 1- 最好不作改动,改为 1 1 + -1 1-则除押韵字外,
  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1 1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1 --1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 --1 1 -

  五言绝句及平仄

  一般所称绝句,即律体绝句。它与律诗为唐代建立的新体诗,有严密的格律,时人称今体诗,后人称近体诗。律体绝句与古绝相对,简称近绝、律绝。

  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

  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拂:入声字

  C.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卢纶 塞下曲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石:入声字

  又如,西鄙人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入声字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涯 闺人赠远(其一)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 。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五言绝句常例是仄起,首句不入韵。

  近体诗押韵要严格依照韵部,不出韵。

  写作五言绝句,既要合乎平仄与用韵的规定,还要讲求诗意,如同古绝,语言贵平易自然,辞简意味长。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元素。学诗者应仔细揣摩,切实掌握。

  对于阅读或采用古韵的诗词,要注意平声的古入声字。如:“直、织、石、伏、独、叠、节、郭、峡、达、笛、夕……”。

  还要注意一些读音特殊的字:

  1、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俱”、“纫”,古平声今去声;“拥”,古上声今阴平等。

  2、古平仄两读的字。有两种情况:(1)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如“看、望、听、忘、醒、漫、患、叹、莹……”。(2)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这类字很多。其中有容易分辨的,如“长、调、中、重、间、难、强、冠、荷、和、缝……”;有的已难以分辨,一般只知读仄声,而不知其在某种意义时应读平声,如“论、教、要、令、翰、浪、燕、便、扁、那、治、不胜、禁、任……”,或只知读平声,而不知在某种意义时该读仄声,如“思、闻、行、从、吹、骑、分、间、华、兴、乘、王、衣、疏、殷……”。

  *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

  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

  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

  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

  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

  七言绝句的平仄

  序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近体诗的一种。七言句式可看作是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与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既成七言律句(就是七言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五言,所以就不介绍五言绝句的写作章法了)下面介绍一下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李白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曾几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绝句1、2、4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 。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发展到中唐后期也出现了句间对仗:例如杜甫的“七绝”窗前诸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的仄仄脚可以变格,请看五言绝句有关内容

  有人说:这么多说道岂不束缚手脚?其实不然,我们看大多句子1、3字可不拘的,所以他还是比较灵活的。初学者可先随意写(免得影响思路),然后再套入格律修改(当然修改后意境大为逊色,就多此一举了,还不如索性作一首较好“古绝”)。例如写一首“七绝”--梦诗时,其底稿为:

  底稿“梦诗”:锁定萦怀催构思,唐诗宋词令人痴。梦中得韵进仙境,俗人妄出李杜诗。该诗意境还可以,完全符合“古绝”的章法,但距离“律绝”显然不附其章法,但按前面介绍的过的4种格式对照,该诗稍加修改就符合第2种要求的格律。所以改为:

  七绝“梦诗”:偶遇激情欲赋诗,古人格律让人痴。梦中得韵临仙境,惊动先朝李杜知。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格律诗句子的平仄类型及变化规律,可用五句话来表述
(1)四种类型:甲乙丙丁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2)讲究粘对: 对,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粘,下一联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3)避免犯孤平:乙种句五律第一字序是平声
(4) 避免三平调:丁种句五律第三子须是仄声
(5)讲究拗救
a甲种句五律第三字拗 对三救
b或第四字拗,对三救。
c乙种句五律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d丙种句五律第四字拗,第三字救
就是这样了

绝句与律诗有什么不同?~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平仄交替,粘对循环 (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
(1) ---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 --1 1- (4)1 1 --1 1-
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
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拂:入声字

C.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卢纶 塞下曲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石:入声字

又如,西鄙人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入声字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涯 闺人赠远(其一)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近体诗的一种。七言句式可看作是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与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既成七言律句(就是七言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五言,所以就不介绍五言绝句的写作章法了)下面介绍一下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李白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曾几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辰肾# 古诗中绝句和律诗中每个句子的平仄是怎么设定的?还有古代的词,有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只是限定字数的吗,还有那些规定的?请大侠们讲给我这个菜鸟... - 作业帮
(18929374979):[答案] 1.据说平仄使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但是我又知道,有很多诗,像古体诗,都不管平仄的,然而其中有很多是很好的啊,为什么一定要严格的平仄格式呢? 这就象足球一样,手是不能碰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2.再说词和曲.他们也是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平...

#高辰肾# 绝句怎么写?对平仄上有什么要求? - 作业帮
(18929374979):[答案]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

#高辰肾# 律诗中的平仄要求是指哪两句? -
(18929374979): 律诗的每一首都有限定八句,有五律、七律之分.四句的称绝句,超过八句的称长律.律诗要求压平声韵.每一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律诗都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指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粘是指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句第二字相一致.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并不全面,容易引人误解,这里就不说了.

#高辰肾# 在诗歌中,何为“平”,何为“仄”?在诗歌绝句、律诗中有哪些平仄要求?我不知道怎么区分,是平声还是仄声,更不知道有哪些平仄要求. - 作业帮
(18929374979):[答案] 平仄 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高辰肾# 如何解释古诗里的平和仄 -
(18929374979): 汉语发音有声调,如普通话有四声.古代人读音也有四声,与普通话不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将不同的声调组合成句子,读起来像音乐似的,抑扬顿挫非常好听,于是就规定诗词的句子要按正确的声调组合来写,...

#高辰肾# 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是什么? -
(18929374979):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

#高辰肾# 如何掌握古诗词写作的平仄问题? -
(18929374979): 律诗的平仄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

#高辰肾# 绝句的平仄如何使用 -
(18929374979):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高辰肾# 明月诗社 - - 律诗平仄格式的记忆方法介绍东方棋韵 - 或许不少联
(18929374979): 顶东方大师帖 东方大师(还有时差兄、逍遥兄、随风兄等)长期无私地为联坛做公益... 具体的诗句有时在第一、第三字位置的平仄会与标准句式的平仄不同,因为允许有“...

#高辰肾# 请问写诗高手们,谁能给我一份完整的(七)绝和律诗平仄规律表,急需,谢谢. -
(18929374979): [一]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二]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