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昭娣在楚剧表演方面有什么成就? 潘国梁在眉户戏表演方面有什么成就?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3

1950年9月,有演戏潜质的吴昭娣在父母亲的陪伴下考入中南戏曲学校,9岁的吴昭娣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机灵聪颖,一下便被校长梅兰芳和任教的高百岁相中,将其录取为京剧科学员。

吴昭娣走进戏校后如鱼得水,在金碧艳、茹富兰、王福山、刘玉琴等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功,认真学戏,在青衣、花旦、武旦等行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们称赞她“好学好练,好唱好演,进步快。”后来,吴昭娣又得到了高百岁、陈鹤峰、杨菊萍等名师的指点,使其技艺更有长进。

1951年国庆前夕,梅兰芳、程砚秋、言慧珠等艺术大师准备为庆祝新中国诞辰周年登台演出,他们均挑中了吴昭娣为其配戏。

吴昭娣有缘为梅兰芳配演了《洛神》剧中的“小花神”,为程砚秋配演了《锁麟囊》剧中的“宝儿”,为言慧珠配演了《太真外传》剧中的“小花仙”。吴昭娣的表演淳朴天真,受到艺术大师们的交口称赞。

1952年楚剧奠基人沈云陔一下便相中了以吴昭娣为首的数名学员,于是组建了楚剧演员训练班,在武汉市楚剧团内培训。从此吴昭娣在沈云陔、关啸彬、严南方、段殿坤、熊剑啸、杨少华、余少君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楚剧艺术的攀登。

吴昭娣跟沈云陔学演了《断桥》、《杀狗惊妻》、《绣鞋案》、《当铺认母》、《秦香莲》、《吕蒙正》、《陈三两》、《杜十娘》、《二度梅》、《李三娘》、《赵五娘》、《宝莲灯》、《白蛇传》等戏;并一直跟关啸彬配演《三滴血》、《粉妆楼》、《二度梅》、《白蛇传》、《李三娘》、《宝莲灯》、《秦香莲》等戏,使她的技艺日益精进。

1955年7月,14岁的吴昭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省楚剧团。自1955年至1961年年间,吴昭娣先后演唱了《拾玉镯》、《审诰命》、《九相公闹馆》、《讹舅子》、《借妻》、《拾玉镯》、《打孟良》等戏。

后来,吴昭娣经过30多年的精心锤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吴派”艺术。

吴昭娣的戏路宽,凡女行的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武旦的戏,都能胜任。她演彩旦,泼辣风趣;演花旦,缠绵悱恻;演老旦,深沉博厚;演青衣,大派刚健;演武旦,打斗利索。

吴昭娣在其几十年的楚剧生涯中,塑造了楚剧中一个又一个不同风格、各具性格的艺术形象。其中有花旦戏《百花赠剑》、《葛麻》、《打金枝》等;青衣戏《审诰命》、《庵堂认母》、《白扇记》等;老旦戏《打金枝》、《秦香莲》、《沙家浜》等;彩旦戏《贺端阳》、《诗学钱》、《江姐》等;武旦戏有《杨排风》、《大刀王怀女》、《樊梨花》等。

吴昭娣的嗓音继承沈云陔的唱法,融合李百川的唱法,借鉴关啸彬的吐字行腔,擅长用真假嗓,在唱情的基础上以唱“人”为基本出发点。

吴昭娣认为每个戏的主人公有不同的身世与命运,其思想灵魂与性格不可能是一致的,而每个戏所赋予主人公的必有一个戏剧危机,这个危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她每演一戏每演一人,都要琢磨“戏脉”所在,即琢磨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所在,然后再确定对这一人物如何唱如何演。

吴昭娣把握这一戏脉后,在唱腔上使用一般规律“唱曲字当先,字正腔始圆,腔必跟字走,字应在腔前”外,还为该剧设计了特殊的唱腔,使用了“字断音不断,音断情不断”的唱法。

吴昭娣在博采前辈技艺之长的同时,还善于发展和创新,用以表现、张扬吴派艺术的个性和特点。如《白扇记》黄氏的出场,过去大多采用“转幕出场”,即双手作怀抱月式,斜背对观众,向右走弧线行至九龙口亮相,然后抖袖起唱,以表现青衣端庄沉静的仪态,也照顾了观众欣赏演员的身段美。应该说这样的出场是历代艺人经过艺术实践,琢磨出的很有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吴昭娣所演的角色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她的彩旦戏。在所演的《王婆骂鸡》、《贺端阳》、《拾玉镯》、《九相公闹馆》、《讨学钱》和《江姐》一组彩旦戏中,她都风趣泼辣,把人物演到了极致,让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

吴昭娣在艺术上是认真的、进取的,她一步一步向艺术家行列迈进。而当人们称她的表演艺术为“吴派”艺术时,她自己却谦虚地说她是“无派”艺术。

其实,“无派”正道出了吴昭娣艺术的真谛,她博采各剧种之长,从师也不拘泥一人一宗,真正做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艺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真谛,才将“无派”化为了“吴派”。



张一平在楚剧上有什么成就?~

现代楚剧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张一平,他是楚剧一代宗师沈云陔先生的传承人。她以表演见长,人物刻画深沉细腻、含蓄凝练,感情色彩强烈。她出演的剧目《养命的儿子》、《穆桂英休夫》曹禺戏剧奖。
1959年初,武汉市戏曲学校楚剧科招生,年仅11岁的张一平报了名,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楚剧的大门。
当时,楚剧大师沈云陔是武汉市戏校的校长,张一平师从的是沈云陔的大弟子罗玉华老师,学刀马旦。在艺校的5年学习中,张一平如饥似渴地学着传统楚剧的一招一式,同时,广泛地学习其他戏曲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楚剧表演。
在16岁那年,张一平以毕业剧目《江姐》剧中的江姐,受到众多楚剧界人士的好评,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更有不少戏迷喊她小江姐,追着索要剧照和曲谱。
1964年,张一平分配到武汉市楚剧团工作,进团的第一天,她就得知,楚剧大师沈云陔也调到楚剧团任团长,更让她欣喜的是。1965年,楚剧团排演《海英》,她在剧中主演女主角海英,在中南地区现代戏汇演中受到好评如潮。
张一平在排演《海英》一剧时,深切地感受到楚剧大师沈云陔对她生活上的关心和艺术上的指导与培养。
楚剧沈派艺术的特点是用戏曲程式刻画人物见长。张一平出演的《海英》大获成功,特别是她用滑步、爬坡、推闸等一系列技艺塑造现代人物,获得了媒体的普遍赞誉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接着,张一平又在沈云陔的教诲下,学演了一大批楚剧沈派剧目,这包括《白蛇传》、《九件衣》、《巧断绣鞋案》、《马前泼水》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让步入中年的张一平焕发了艺术的青春,从1981年起,她先后在《李慧娘》《王昭君》等新编历史剧中担任主角,被观众和戏剧界专家评价为:“演出清新、脱俗,赋有独创性”。

潘国梁出生于一个农村家里。在那时,听眉户戏、唱眉户戏、演眉户戏,是这里老百姓茶余饭后、农闲休息之时的一大乐事、快事。
潘国梁曾经打趣说,在他们那个地方,攥一把泥土,都流淌着眉户戏的浓汁。因此,生长在这方水土之中的潘国梁,从小就和眉户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很小的时候,潘国梁就已表现出过人的演戏天赋。在学校里演样板戏不过瘾,回到家里还常常沉浸在戏中。
他常常偷穿家里的雨衣,戴上爷爷的花镜,拿玉米缨子当胡子,把好好的草帽剪破了当道具,就这样全副武装地为左邻右舍演唱眉户戏,成为当年村子里颇为有名的明星式人物。
潘国梁13岁那年进入专业剧团。15岁时,他考进临汾市艺术学校,专修戏剧表演,主要学习小生表演。
4年后,他以门门功课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眉户剧团工作,在真正的舞台上,开始追随他心中的戏剧梦想。
从20岁至45岁,潘国梁成为眉户剧团小生行当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当时,在眉户戏迷中,他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每到一处,老百姓总是抢着点他的戏。他是团里最让人放心的演员,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做到了不闹情绪,不撂挑子,不误场子。
他视演戏为生命,痴迷到近乎犯傻的程度。为此,他曾经说:“我爱戏曲,戏曲是我的全部生活,为了演戏,让我付出什么都行,包括生命。”
有一次,潘国梁练功时摔伤了膝盖,缝了7针,不满一周,他就出现在演出现场。在舞台上,每一个动作他都认真去做,力求完美,缝好的伤口又裂开了,鲜血直流,他吃了几片镇痛药,强忍着剧痛坚持演完。全台演员看在眼里,无不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潘国梁在其2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先后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40多个时代层次不同、性格情态各异、独具神韵、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他主演了5部戏曲电视剧,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故事片,获取大奖无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唱腔雄浑、圆润、内功旺盛,他的扮相朴实、厚道、定力十足,整体表演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成熟老练,已呈厚积薄发、炉火纯青之势。


#太定柿# 从人物造型的色彩设计来说,能够看出各自不同的和身份 - 上学吧普法...
(13890306470): 胡云花和胡金花是一对姐妹,而且是双胞胎姐妹,也就是经常说的“一对龙凤胎”.胡云花和胡金花的出生在1960年代初,是在我国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金灶口镇的一个农村里.在当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实施,所以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出生,是让人们倍感惊奇的.胡云花和胡金花都是非常有名的明星,两人形象清纯可人,还有着非常好的唱歌和表演才华,一度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歌唱界的双子星.

#太定柿# 京剧是不是出自楚剧和越剧或豫剧 -
(13890306470):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