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修好后,乾隆为何将孝贤皇后与两个皇贵妃同时下葬? 乾隆墓里的乾隆和他的皇后妃子是同时葬进去的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作者:金满楼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在众太监、杂役与旗兵的护送下,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棺椁随孝贤皇后梓宫自静安庄起驾,前往已经完工的东陵胜水峪地宫安放。

望着这三位昔日旧侣的灵驾依次而去,送驾的乾隆不免有些感伤,其不禁赋诗一首,以志其哀。诗云:

“凤翼龙辐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白日,蕞涂举目惨寒冬。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

时光如水,时光如云,时光如驹过隙,难以挽回。

这一年,距孝贤皇后去世已经四年,距慧贤皇贵妃高氏去世已七年。

至于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那就更早了。其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时即已去世,连夫君登上帝位都未及看到。

按礼制,皇陵的安葬顺序须严格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

换言之,要想跟皇帝合葬,不管是皇后还是皇贵妃,都得死在皇帝前头才行。

其去世后,棺椁放进地宫,但地宫的石门并不放下,要等到皇帝驾崩葬入地宫时,这道沉重的石门才会永久关闭。

之后,即便是皇太后(即原皇后)也只能单独建陵安葬,而不可能重新打开皇帝地宫,再行葬入。

一句话,只有后妃等待皇帝,而不可能皇帝等待后妃。

在明朝和清初,能与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

乾隆将早年去世的皇贵妃也葬于自己的地宫,这并非他首创而是其父雍正为皇祖康熙开创了先例。

原来,雍正即位后,为笼络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而将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康熙奉安时,又将之重新葬入康熙地宫。

雍正驾崩后,其地宫中除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外,尚有年羹尧之妹、敦肃皇贵妃年氏,这是在雍正生前即做出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贵妃袱葬于皇帝地宫始于雍正朝,只是首例为怡亲王允祥之母敏妃袱葬康熙地宫,但这主要出于雍正的政治考虑而未必是康熙的心愿。

由此,慧贤皇贵妃、哲悯两皇贵妃随孝贤皇后袱葬于乾隆地宫乃援例而行,并不违制。

(节选自金满楼:《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乾隆:只与孝贤皇后富察氏是合葬,其余人只是如奉生存的从葬
中国历代后宫的丧葬待遇各有不同。在清朝,顺治“眷之特厚”的董鄂妃,是历史上第一位生前身份为嫔妃而葬帝陵的。清史稿谓:“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
其后,雍正将康熙的敏妃追封为皇贵妃,葬于康熙帝景陵,开创了嫔妃从葬帝陵的先例,其后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氏、令懿皇贵妃魏氏皆援例以皇贵妃身份葬帝陵。
宠冠后宫的孝献皇后董鄂氏的确是史书明载的合葬,而康熙、雍正、乾隆的皇贵妃们可以说是合葬吗?细看史料,是不能的。
先来看看官方史书清史稿、清会典对于以上诸位的描述:
《清史稿》
敦肃皇贵妃,年氏,巡抚遐龄女。……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初,从葬泰陵。
《钦定大清会典例则》
(乾隆)二年奉世宗宪皇帝梓宫安葬于易州永宁山㤗陵宝城地宫孝敬宪皇后同日合葬敦肃皇贵妃从葬
《乾隆御制诗》
十月二十七日永安孝贤皇后于万年吉地宫,以慧贤、哲悯二皇贵妃附
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教养者今并附地宫。
令懿皇贵妃为子皇帝生母,从前殡入地宫即令近祔孝贤皇后之侧,今伊子绍登大宝晋册为孝仪皇后,正春秋母以子贵之义也
《昌瑞山万年统志》
是日并移慧贤皇贵妃金棺、哲悯皇贵妃金棺祔葬
《皇朝通典》
乾隆二年三月奉移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泰陵十年正月慧贤皇贵妃薨是日谕皇贵妃高氏著晋封慧贤皇贵妃礼部遵旨议准照册谥敦肃皇贵妃之例行册谥礼一应丧仪皆与敦肃皇贵妃同是月哲悯皇贵妃薨谕皇长子生母哲妃富察氏著追封皇贵妃又谕皇贵妃富察氏著追封哲悯皇贵妃一应典礼与慧贤皇贵妃同十七年十月奉移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金棺从葬孝贤皇后陵寝
可见提到皇贵妃,从未有合葬字眼,而是“从葬”“附葬”“祔葬”,只有皇后属于合葬,皇贵妃属于帝后陵的附属物。乾隆自己的御制诗里使用最多的“附葬”,很明显是附属品的意思。即使是祔葬,在清朝官方也不属于墓主,也不是高级的丧葬形式,譬如康熙的早夭庶子全部祔葬在顺治与董鄂妃的爱子荣亲王园寝:
康熙年间定凡皇子初殇皆备小式朱棺袝葬于荣亲王园寝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钦定大清会典例则》)。
乾隆的裕陵在乾隆未葬入之前,称为孝贤皇后陵,定义的墓主显然只有孝贤皇后,并非称孝贤皇后陵、哲妃陵、慧贤嘉妃陵,主奴之分很是明确。而康熙的景陵,在康熙葬入之前叫仁孝皇后陵、孝昭皇后陵、孝懿皇后陵,这三个女人并没有明显的附属与主奴关系。
那么乾隆的皇贵妃从葬帝陵的原因和意义又是什么。这在嘉妃、令妃奉安地宫祭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淑嘉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惟孝贤皇后温恭天授,仁厚性成……妃素娴礼教,久荷音徽,昔年分兰馆之勤,曾资襄赞,此日共云车并之驾,如侍生存……
《令懿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祭文中只字未提乾隆与她们的夫妾关系、帝妃情深以及对于她们生育子嗣的肯定,只是提及了她们生前死后的对于皇后的侍奉义务,“如奉生存”,像生前那样,继续服侍皇后。
慧贤、哲妃与皇后同日葬,所以也不存在告祭皇后。侍奉义务仍旧很明显。
所以,以清朝官方和上层的记录和定义来看,乾隆的几位皇贵妃不能属于合葬,只是从葬,且葬入的含义是继续侍奉皇后,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宠爱。历数清朝官书野史,均未有史书记载她们得宠,也是情理之中。
除了侍奉皇后以外,清朝官方没有任何其他解释。而历史上万历也曾经想让自己的皇贵妃陪葬帝陵,所给出的理由是:“皇贵妃李氏伺候敬谨,诞生皇子,准葬于寿宫右穴”,也就是万历满意李氏的侍奉并且念她的生育之功,让她陪葬在定陵,并不是为了让她去侍奉自己的皇后。
并且像乾隆这样的实权皇帝,赏赐自己的宠臣一份好的待遇,也毫不掩饰是因为自己的宠爱,比如
《护理福建巡抚印务伊辙布奏报雨水收成分数诗以志慰》李侍尧历任总督,素称能事。上年因剿捕台湾逆匪,调任闽浙,驻札厦门办理军储,一切俱能迅速周妥;随即加恩赏还伯爵,以示宠眷。
而乾隆既未提及皇贵妃对于自己对她们的宠爱,也没有承认侍奉的满意、也未提及她们的生育之功,只留下了一句皇后多了几位“如奉生存”的人。作为一个实权皇帝,即使不提对她们的宠爱,提一句满意她们的侍奉又有何不可呢。
除了如奉生存的义务之外,皇贵妃即使从葬帝陵,从梓宫、移棺、祭祀方方面面都与帝后有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帝后的神主可以祔太庙享受祭祀,而皇贵妃则无此待遇。而帝陵的神牌,帝后的在中暖阁,皇贵妃的只能在西暖阁。顺治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按理来讲被封为皇后,会把神位放在太庙享受祭祀,可是她的牌位却被放进了皇贵妃专属的西暖阁。
皇后之棺称梓宫,以枏木为之漆49次,而皇贵妃的则称金棺以枏木为之漆35次,根据徐广源的微博,令妃即使是追封皇后,金棺也未进行刷漆,仍旧是35次。皇后梓宫饰以金寳牀以杉木为之髤,以黄黄糚龙叚套,而皇贵妃金棺髤以黄绘金云龙文大牀髤,以黄黄云叚。这只是皇后梓宫与皇贵妃金棺差距的冰山一角而已。
清朝皇后享有被皇帝亲自送葬的待遇,比如康熙帝曾亲送三位皇后的梓宫至景陵、乾隆也说自己效仿爷爷亲自为皇后送葬、并目视奉安地宫的过程,而皇贵妃们只是在金棺送走前,皇帝临送一下而已,奉安礼仪则派皇子或者大臣主持,比如令妃的金棺,只是是由皇子送到孝贤皇后陵寝。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无论是在京大臣还是各省高官,都要上奏折表示想亲自参加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皇贵妃则不用臣下如此上奏折。
清朝除帝后陵、端慧太子园寝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其祭祀也不会出现在官方实录记载中。
即使是祭祀,帝后和皇贵妃也不能在一个案上。 高宗纯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105件,各共重一千四百七十两九钱;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外镀金银有盖耳碗一件,重二十两系皇帝位前用。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二十四件,各共重三百六十两;各银器共六十五件,各共重七百六十七两四钱九分;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

乾隆陵墓修好后 皇后与两皇贵妃为何同时下葬?~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在众太监、杂役与旗兵的护送下,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棺椁随孝贤皇后梓宫自静安庄起驾,前往已经完工的东陵胜水峪地宫安放。望着这三位昔日旧侣的灵驾依次而去,送驾的乾隆不免有些感伤,其不禁赋诗一首,以志其哀。诗云:“凤翼龙辐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缝会有逢。
网络配图
芦殿惊心陈白日,蕞涂举目惨寒冬。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时光如水,时光如云,时光如驹过隙,难以挽回。这一年,距孝贤皇后去世已经四年,距慧贤皇贵妃高氏去世已七年。至于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那就更早了。其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时即已去世,连夫君登上帝位都未及看到。


按礼制,皇陵的安葬顺序须严格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换言之,要想跟皇帝合葬,不管是皇后还是皇贵妃,都得死在皇帝前头才行。其去世后,棺椁放进地宫,但地宫的石门并不放下,要等到皇帝驾崩葬入地宫时,这道沉重的石门才会永久关闭。之后,即便是皇太后(即原皇后)也只能单独建陵安葬,而不可能重新打开皇帝地宫,再行葬入。
一句话,只有后妃等待皇帝,而不可能皇帝等待后妃。在明朝和清初,能与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
乾隆将早年去世的皇贵妃也葬于自己的地宫,这并非他首创而是其父雍正为皇祖康熙开创了先例。原来,雍正即位后,为笼络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而将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康熙奉安时,又将之重新葬入康熙地宫。
雍正驾崩后,其地宫中除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外,尚有年羹尧之妹、敦肃皇贵妃年氏,这是在雍正生前即做出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皇贵妃袱葬于皇帝地宫始于雍正朝,只是首例为怡亲王允祥之母敏妃袱葬康熙地宫,但这主要出于雍正的政治考虑而未必是康熙的心愿。由此,慧贤皇贵妃、哲悯两皇贵妃随孝贤皇后袱葬于乾隆地宫乃援例而行,并不违制。

不是,是按死亡顺序下葬的。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历2月7日),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庙号高宗。 九月,葬乾隆帝于裕陵。
1752年12月2日,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仪嫔、秀贵人、张常在入葬。
1757年11月2日,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日,揆常在、怡嫔入葬。
1762年5月12日,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纯惠皇贵妃、恂嫔入葬。
1765年3月12日,乾隆三十年闺二月初二日,忻贵妃、福贵人入葬。
1766年10月31日,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后辉发那拉氏、瑞贵人入葬。
1775年12月18日,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豫妃入葬。
1775年12月21日,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庆恭皇贵妃入葬。
1777年10月20日,乾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舒妃入葬。
1777年10月28日,乾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慎贵人入葬。
1778年10月28日,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九日,平常在、金贵人入葬。
1784年11月7日,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新贵人、宁常在、武贵人、诚嫔入葬。
1788年10月23日,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容妃入葬。
1789年1月23日,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八日,陆贵人、顺贵人入葬。
1793年11月23日,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愉贵妃入葬。
1799年10月9日,嘉庆四年九月十一日,循贵妃入葬。
1801年3月26日,嘉庆六年二月十三日,颖贵妃入葬。
1802年1月1日,嘉庆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芳妃入葬。
1807年4月26日,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三日,惇妃、婉贵妃、恭嫔入葬。
1809年4月22日,嘉庆十四年三月十八日,鄂贵人、寿贵人入葬。
1823年6月5日,道光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晋妃入葬。

扩展资料:
清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两位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园寝初称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
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动用白银134004.303两。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五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辉发那拉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香妃)等。

裕陵妃园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园寝室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有清一代鼎盛时期的特色。
1928,孙殿英指使手下盗掘慈禧定东陵及乾隆裕陵,尸骨不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裕陵妃园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柴志庞# 乾隆到底为什么这么狠心对乌拉那拉氏? -
(19816947460): 乾隆与皇后乌拉那拉是的关系都不好.顺便说一句,很多人搞不清清朝贵族的姓氏会错误的认为慈禧太后也是乌拉那拉家族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但这样的话根本没有人相信,皇太后是乌拉那拉氏的靠山,乌拉那拉氏怎么可能不孝.根据野史的...

#柴志庞# 清代帝陵、后陵、妃园寝在建筑上的区别? -
(19816947460): 有清一代共修建12座帝陵、7座后陵、8座妃园寝,分别由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三部分陵区组成. 1、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辽宁省.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盖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

#柴志庞# 康熙陵墓内为什么安葬了四十八个后妃 -
(19816947460): 根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殡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一同奉安.《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孝诚仁皇后合葬,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从葬. 《皇朝文献通考》同时记载了康熙去世之时礼部的议报:礼部议: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孝诚仁皇后神位居左、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敬敏皇贵妃神位居右一间,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礼,恭请帝后神位南向,敬敏皇贵妃神位东向,祭献行礼均与孝陵礼同.

#柴志庞# 乾隆最初真的想让永琪当皇上吗?后来是十二阿哥永基当的么 -
(19816947460): - 乾隆最初真的想让永琪当皇上吗?是.在乾隆孝贤皇后生的儿子端慧皇太子永琏死后,乾隆就寄希望于永琪;据史书所载,永琪从小“国语骑射娴习,为纯皇帝所钟爱,欲立储位”.永琪长到25岁时就被封为荣亲王,是乾隆第一次为皇子在世...

#柴志庞# 清朝和皇帝和葬人是谁
(19816947460): 如果皇后在皇上之前死,或者和皇帝死的时间差不多,就和皇帝合葬,如果在皇帝死后很久才死,就单立陵墓,比如孝庄,还有乾隆他妈(崇庆皇太后). 也可以是爱妃,比如怡亲王胤祥之母,死时只是个妃子,但因为胤祥和雍正关系太好了,就破例合葬,并追封敬敏皇贵妃.真正是皇帝本人下令和妃子合葬的是雍正的年贵妃(年羹尧他妹),皇帝太喜欢她了,又是死在了皇帝之前,所以就合葬了. 而一般的妃子是单有妃园寝的,皇后如果在皇帝死后很久才死,由下一任皇帝询问本人是否合葬,若不,则单建一座皇后陵.

#柴志庞# 乾隆皇帝的继皇后真的像还珠格格里面那样坏吗?? -
(19816947460): 她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乾隆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为人谦和,人人喜欢,长得非常美丽,和乾隆伉俪情深.可惜不长寿,在乾隆十三年死了.乾隆伤心得不得了,作了很多的诗来悼念她.在他的内心,没有人再能继任“皇后”的位子....

#柴志庞# 乾隆地宫发生了什么 -
(19816947460):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

#柴志庞# 被灭国的皇帝墓怎样
(19816947460): 不怎么样如果是那种灭国以后被杀掉的皇帝的话估计墓都没有即使有估计也不怎么样如果是那种灭国后还活的好好的有爵位的皇帝估计墓还不错

#柴志庞# 乾隆的两个皇后是怎么死的 -
(19816947460): 孝贤皇后富察氏(1712——1748),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综观李荣保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农历,下同),雍正五年七月赐婚成为宝亲王嫡福晋,时年十六岁(虚岁,下同).雍正六年十月生皇长女,八年生皇二子永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