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有什么历史意义? 泸定桥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1. 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它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事件简介

    飞夺泸定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3. 泸定桥简介

    公元1705年,康熙皇为了国家统一之大业,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此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您好,我是知道id晋中Wjl

历史意义
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或者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再次体现了我英雄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把两个总结在一块亦可以
希望可以帮到你
祝您在百度知道平台畅游愉快
百度知道的 专业团队为您解答

飞夺泸定桥有什么历史意义啊?O(∩_∩)O~

您好,我是知道id晋中Wjl

历史意义
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或者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再次体现了我英雄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把两个总结在一块亦可以
希望可以帮到你
祝您在百度知道平台畅游愉快
百度知道的 专业团队为您解答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它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开国上将杨成武晚年回忆说,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还是飞夺泸定桥。
当时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涂上了机油,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2名红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飞夺泸定桥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扩展资料:
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下畲村杨成武将军故居,珍藏着一份由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合签署下达给红4团团长王开湘(又名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作战命令。
这份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作战命令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明确了作战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刚性要求,并作了战斗动员。命令简洁明了、朴实易懂,堪称作战文书之典范。
据统计,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各种文电、讲话平均每天有1篇以上。在硝烟中作文、马背上发电、担架上开会,决定了这些文电、讲稿必须简短、实在、管用。有相当一部分文稿还出自中央或红军领导人之手。
如湘江战役的危急关头,林、聂给中革军委拍发电报:“军委须将湘江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天继续抗敌。”下级对上级使用“须”之口吻,提“星夜兼程过河”之要求,形势之危急跃然纸上。
周恩来随后起草的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的战斗命令,直言“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语气之沉重、措辞之严厉,凛然眼前。抢渡金沙江前夕,刘伯承找到6条船,他发给朱德的电报包括标点符号仅27字:“皎平渡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
此外,毛泽东亲自起草的黎平会议决定不到700字。遵义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起草的发言稿、决议,也都是精品力作,文风堪称楷模。
在这些命令、决定、讲话中,形势分析不是抽象概念,行动部署绝不冗长模糊,字字如金、句句实在、篇篇有个性。
这些经过战火淬炼的文字,为我们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做到“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力戒空话、套话”“少讲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树立了标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军飞渡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