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资料 短一点啊!! 关于桥的资料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8
中国古代的桥
——————————
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

关于浮桥的资料

浮桥古时称为舟桥,它用船舟代替桥墩,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中记叙了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有3000来年,比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波斯王大流士侵入希腊时,在博斯波鲁斯海峡所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年。据后人考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规矩也就废除了。
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应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造的浮桥难以统计。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的桥梁以前,总要先早浮桥,以便摸索并了借水情,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据粗略统计,仅在长江和黄河上就曾架设过近20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恐怕被景公杀害,在今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公元35年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取名江官浮桥,以断绝刘秀的水路交通,后被东汉水师利用风势烧毁。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架成的浮桥。
晋武帝泰始10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架设河阳浮桥。架桥前,一些官吏认为,过去的“圣贤”都没有作到过,是不会成功的,杜预用文王在渭水架浮桥为例,据理力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浮桥。北宋初年,太祖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到采石叽,宋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在采石叽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样,大军度过长江,一举拿下南京。元朝时,为征服西南,元军在四川的白马河,合江,培江,清江等激流上,架设过20余座浮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形成夹江为营的阵势,这样既可以切断清军上下游联系,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水陆互相支援,声势浩大,纵横自若。清军望而生畏,咸丰惊呼:”攻陷汉阳,占据江面,搭造浮桥,围扑省城,势甚猖獗。“当时以唐正才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10多年中架设过许多军用浮桥。据记载,在长江上他们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有进攻或防御的,还有为城乡贸易用的,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舰〔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做桥墩,上铺梁板做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跳板,栈桥等连接,一适应河水的涨落。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麻,竹,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以及两岸,或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随时可以调节,调节的方法,中小河流一般用跳板,大河用栈桥;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采用拆卸或增装船节。宋朝唐仲友在浙江临海修建浮桥时,临海距离东海很近,潮汐使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他在建桥前,先制成1:100的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建造。修建中采用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桥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其原理形式已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
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需要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北宋在采石叽架设长江浮桥以前,先由一个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石叽江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准确的测出江面宽度;太祖又命令预先造好黄黑龙船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亘运至石牌口试架浮桥。正由于筹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的架好一千多米长的平坦大桥。太平天国在1852年攻克汉阳后,为攻取武昌,当天晚上就在鹦鹉洲到白沙洲,南岸嘴到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3000米的浮桥,速度空前。方法是:先在汉阳江岸把两艘,三艘,或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徐行江中,组拼成桥。这样能使纵多的人员同时操作,大量作业在江岸进行。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后来因风大,加用重三,四十斤的铁锚固定在江中,而不用难以取得的巨型缆索,以加快速度。他们还在江中急流的地方用筏代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水压。筏用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四面用牛皮,木版构成围墙。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以供对外射击。筏上有“撩楼”,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供兵员住宿和储存粮草,武器,备有大浆数十把,以便在江中游动。这种筏被太平军称为“龟船”,用他来组成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年11月在广济田家镇的江面上,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扎营垒,同时横江架设浮桥一座。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桥两边用木版民船做桥脚,筏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七道蔑缆相连。筏和桥面上安炮,船上置枪,以阻截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桥面上铺了沙,船中储了水。这样山上,桥上互相掩护,使清军数日不能攻克。
古代浮桥多用木船组成,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抵御火攻的方法很多,如在桥面铺沙,舟中蓄水,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设置铁索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穿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西魏与东魏交战,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东魏用装有长锁链和钩钉的小船百艘阻截,将纵火船钉牢琐住拖向岸边,使浮桥安然无恙。唐朝史思明叛乱,李光弼与他战于河阳。史思明采用火攻来焚毁唐军战区中的浮桥,唐军事先用大木,长竿,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待史思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将纵火船统统叉住,使之不能前进,很快自焚,保卫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翟船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士,潜游到浮桥船底,将船翟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地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在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军事作用。如明洪武初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直是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座,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的浮桥,除雇工维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了几十名水手守护,属水师管辖。对黄河,长江上的浮桥,洲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徽宗曾下昭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要判刑2年,发配一千里,对浮桥不修理者要打一百扳子;他还在宣和三年对黄河上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做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员各打100大板。

各种桥的资料,短一点的(100字)。急急急!!~

  浮桥古时称为舟桥,它用船舟代替桥墩,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中记叙了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有3000来年,比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波斯王大流士侵入希腊时,在博斯波鲁斯海峡所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年。据后人考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规矩也就废除了。
  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应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造的浮桥难以统计。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的桥梁以前,总要先早浮桥,以便摸索并了借水情,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据粗略统计,仅在长江和黄河上就曾架设过近20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恐怕被景公杀害,在今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公元35年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取名江官浮桥,以断绝刘秀的水路交通,后被东汉水师利用风势烧毁。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架成的浮桥。
  晋武帝泰始10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架设河阳浮桥。架桥前,一些官吏认为,过去的“圣贤”都没有作到过,是不会成功的,杜预用文王在渭水架浮桥为例,据理力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浮桥。北宋初年,太祖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到采石叽,宋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在采石叽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样,大军度过长江,一举拿下南京。元朝时,为征服西南,元军在四川的白马河,合江,培江,清江等激流上,架设过20余座浮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形成夹江为营的阵势,这样既可以切断清军上下游联系,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水陆互相支援,声势浩大,纵横自若。清军望而生畏,咸丰惊呼:”攻陷汉阳,占据江面,搭造浮桥,围扑省城,势甚猖獗。“当时以唐正才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10多年中架设过许多军用浮桥。据记载,在长江上他们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有进攻或防御的,还有为城乡贸易用的,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舰〔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做桥墩,上铺梁板做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跳板,栈桥等连接,一适应河水的涨落。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麻,竹,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以及两岸,或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随时可以调节,调节的方法,中小河流一般用跳板,大河用栈桥;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采用拆卸或增装船节。宋朝唐仲友在浙江临海修建浮桥时,临海距离东海很近,潮汐使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他在建桥前,先制成1:100的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建造。修建中采用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桥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其原理形式已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
  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需要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北宋在采石叽架设长江浮桥以前,先由一个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石叽江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准确的测出江面宽度;太祖又命令预先造好黄黑龙船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亘运至石牌口试架浮桥。正由于筹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的架好一千多米长的平坦大桥。太平天国在1852年攻克汉阳后,为攻取武昌,当天晚上就在鹦鹉洲到白沙洲,南岸嘴到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3000米的浮桥,速度空前。方法是:先在汉阳江岸把两艘,三艘,或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徐行江中,组拼成桥。这样能使纵多的人员同时操作,大量作业在江岸进行。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后来因风大,加用重三,四十斤的铁锚固定在江中,而不用难以取得的巨型缆索,以加快速度。他们还在江中急流的地方用筏代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水压。筏用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四面用牛皮,木版构成围墙。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以供对外射击。筏上有“撩楼”,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供兵员住宿和储存粮草,武器,备有大浆数十把,以便在江中游动。这种筏被太平军称为“龟船”,用他来组成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年11月在广济田家镇的江面上,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扎营垒,同时横江架设浮桥一座。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桥两边用木版民船做桥脚,筏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七道蔑缆相连。筏和桥面上安炮,船上置枪,以阻截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桥面上铺了沙,船中储了水。这样山上,桥上互相掩护,使清军数日不能攻克。
  古代浮桥多用木船组成,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抵御火攻的方法很多,如在桥面铺沙,舟中蓄水,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设置铁索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穿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西魏与东魏交战,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东魏用装有长锁链和钩钉的小船百艘阻截,将纵火船钉牢琐住拖向岸边,使浮桥安然无恙。唐朝史思明叛乱,李光弼与他战于河阳。史思明采用火攻来焚毁唐军战区中的浮桥,唐军事先用大木,长竿,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待史思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将纵火船统统叉住,使之不能前进,很快自焚,保卫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翟船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士,潜游到浮桥船底,将船翟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地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在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军事作用。如明洪武初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直是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座,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的浮桥,除雇工维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了几十名水手守护,属水师管辖。对黄河,长江上的浮桥,洲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徽宗曾下昭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要判刑2年,发配一千里,对浮桥不修理者要打一百扳子;他还在宣和三年对黄河上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做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员各打100大板。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芮砖蓓# 大家帮个忙,帮我搜集下桥的资料 -
(18890441936): 朋友:你要的资料太多也太庞大了.这里只能择要回答了.名词解释 △qiáo(桥) ①qiáo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索~;天~;黄河大~;长江大~;立体交叉~. ②姓.桥梁qiáoliáng: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②比喻能起联系作用使彼此相通:友谊桥梁.例句:书信是我俩联系的桥梁. 桥牌qiáopái:体育活动项目,是扑克牌游戏的一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名>形声.从木,乔声.本义:桥梁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说文》 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史记

#芮砖蓓# 关于桥的故事(短一点) -
(18890441936): 二千多年前,在江苏沭阳的霸王桥下,漂着一只轻灵小巧的淌淌船,船头微翘,似欲飞去,兰桨未动,船先行.船中有一位采菱姑娘举起衣袖,挽起裤腿,白皙的小腿映在水水艳红的菱角里,浑圆柔软的手臂在斜阳晚霞下如玛瑙般透明水亮,...

#芮砖蓓# 求关于桥的资料!
(18890441936): 有关桥的诗词: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故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周邦彦《满庭芳》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

#芮砖蓓# 搜集与桥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要求简短) -
(18890441936): 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我很喜欢晏小山的一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芮砖蓓# 关于桥的历史或传说(要3个,尽量短些) -
(18890441936): 鹊桥相会,成语,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比喻情人或夫妻久别之后的团聚.鹊桥: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的桥.唐·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耕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芮砖蓓# 我国古代的桥梁的资料 -
(18890441936): 中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

#芮砖蓓# 搜集与桥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要求简短)
(18890441936): 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 我很喜欢晏小山的一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芮砖蓓# 有关“桥”的资料???
(18890441936): 桥的成语过河拆桥 解释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桥抽板 解释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桥归桥,路归路 解释 比喻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