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发展历程 物理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重要时期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五代至北宋是鼓舞期,当时帝王大力崇佛,世俗则道德败坏,思想混乱,乱世之际的文人则希望恢复儒家思想,故有文以载道,文起八代之衰之说。主要的代表者是周敦颐,提出儒家思想以道德为核心。虽排斥佛道的行为,但也吸取佛家道家思想(本体论,天道观),吸收道的宇宙生成模式,以儒家为骨干,采用佛道。用易传(哲学思想丰富,分十部份,是为十翼)作为思想的转变,也用子思传下来的中庸,渗杂佛道,创造新潮流。
北宋熙宁前后,宋国衰弱,有识之士,纷纷出来改革、献策略,其中主要的思想家有二程、张载、王安石、二苏(轼、洵),以二程、张载为代表的主要是讲求天人合一、理气相应、心理合一,发扬仁爱之说。
南宋时期为理学集大成阶段,更多正统派集合北宋理学,特别是:朱熹集中二程子之大成,力主性即理;陆九渊则力排程伊川之说,主张心即理。他们都注重对自现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伦理道德,作为核心。取孟子之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修心养性的修养工夫。结合自然、社会、人生(人性),整合为一思想架构。
到了明清,理学瓦解便分化,王阳明谓心即理,人人学为圣,但后人未必知;受佛教影响,以明心见性代替修己治人的方法。到清,社会正陷于天崩地解之时,明朝汉人不欲满清人统治,农民起义大兴风波,有志之士陷于此境,只能沉思反省,黄宗义,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起而总结明清之际的学者多认为理学不够实学,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排斥理气之说。而后清以文字狱等形式拑制思想,推崇八股。

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背景:
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南北朝时期佛教徒提出佛为正,儒道为邪教,三教归佛,又称“三教合一,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以道为主的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当时佛教已经大致完成融合儒道的进程)。
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扩展资料:
理学在宋朝的发展,到元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官方思想领域上的统治地位,被官方所大力的弘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
被包括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大批的汉族色目地主纠集的“义兵”兴起,也成为镇压红巾军的主力。
不过元朝消耗汉族世侯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也使这个群体很大程度游离于元朝中央政权之外,使元朝的统治根基脆弱,最后崩溃。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
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
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
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综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
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或知识论,都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
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对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学



#人科史# 宋程朱理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
(17629422612): 理气 天人合一

#人科史# 理学在宋代兴起的原因. -
(17629422612): (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於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於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

#人科史# 历史上的理学怎么样 -
(17629422612): 理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朱熹(1130~1200)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后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至清代6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人科史#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评价?简短的, - 作业帮
(17629422612):[答案] 宋明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

#人科史# 理学和儒学的关系及理学的名言! -
(17629422612): 是发展. 宋朝的理学以二程为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理学变得更加哲辩,完善.详细的看高中课本.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活到老,学到老 ·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 朋友,以义合者.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礼即理也. · 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人科史# 《宋明理学史》主要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7629422612): 新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宋明理学发展史的专著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4月出版.全书分 上、下卷.上卷始于北宋,迄于元代.下卷包括明代至清初.每编开头有一概说,综述这一时期 理学发展的概况和特点;该书把人物与学派相结合,说明其思想观点,评价其得与失.卷末附有 理学家生卒年表.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阐明理学的产生和演变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 的地位,是一部与思想史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专门著作.

#人科史# 生物多样性与特有物种栖息地的全球性典型代表的是我国的哪里?200
(17629422612):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 探讨理学文化与儒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和发展历程以及朱熹理学的现实影响. 武夷山与...

#人科史# 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过程 - 作业帮
(17629422612):[答案]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

#人科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课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有何发展 -
(17629422612):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