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级阅读答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1. 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分级强化训练七年级父亲的秘密答案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父亲的秘密》阅读理解与答案 ⑴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⑵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⑶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⑷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

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⑸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

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

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⑹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

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⑺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

是父亲的布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

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⑻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

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⑼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

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⑽父亲笑笑,没说话。

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⑾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

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⑿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 。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 );(2)( )。 答案: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1)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2)寻找蘑菇充饥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

答案: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 ),更是为了( )。

答案: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点评。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选( )句点评: 答案:【参考示例Al】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A2】“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B1】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

【B2】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B3】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

2. 狐假虎威文言文阅读标准答案

狐假虎威

文言文(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想要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地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地的命令。你以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没有!”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

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3.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把握文言句式.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



~


#禹颜瑗# 文言文阅读答案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等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1、D 2、①欧阳修在四岁时成为孤儿. ②唯有读书是正事. 3、刻苦学习,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致力读书,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4、太夫人的早期教育

#禹颜瑗# 《子罕辞玉》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阅读《子罕辞玉》,回答4~6 题.(10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诸: 故: ...

#禹颜瑗# 急求 《 文言文阅读初阶 》 答案!
(19263984353): 《 文言文阅读初阶 》 答案9+9=1812+12=24

#禹颜瑗# 文言文《执竿入城》阅读题答案⒈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字.⑴遂依而截之(带点的字事之):____.⑵亦不可入(带点的字是亦):____.⒉“何不以锯中截...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1)指杆 (2)进去 2 为什么不把杆从中间截开带进去. 3,先杆子碰到城墙进不去,后试了几次,最后听别人的话把竿子截成两半才进了城门 4,可以横着拿进去.

#禹颜瑗# 文言文阅读解答 -
(19263984353): 王国维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这两句写初春景色不直写春意,也不罗列春景,仅从“红杏枝头”取意,确实是“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它妙就妙在运用了“通感”.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而李渔因为对宋祁的艺术匠心缺少内在的审美心理的感应,体会不到外在的感觉器官能够互通信息,所以不懂得“闹”字的妙用.

#禹颜瑗# 《王戎识李》文言文阅读答案,(1) 解释加点的意思.诸小儿竞走取之 .的“走”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走:跑 的意思

#禹颜瑗# 叔敖埋蛇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
(19263984353):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

#禹颜瑗# 花木兰文言文阅读答案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木兰,是古时候民间的一位女子).少习骑(年少时学习骑术),长而益精(随着年龄的增长,骑术越来越精湛了),值点兵(适逢下令征兵),其父名在军书(征兵状中就有木兰的父亲的名字),与同里青少年皆次当行...

#禹颜瑗#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9263984353):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禹颜瑗#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5篇答案,第一篇是杨亿巧对 - 作业帮
(19263984353):[答案] 详见P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