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地方造反? 从宋朝开始为啥就再也没出现过权臣篡位?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题主指的是权臣篡位吧?不论明清,各地都是有反抗的,但是权臣篡位倒是没有了。

宋朝以前,确实经常出现权臣篡位的现象,比如汉末从三国、魏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朝,全部是由权臣篡位完成朝廷更替的。

但这些篡权的权臣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也就是他们都是掌握军权的同时,又逐渐控制了朝廷的财政、人事和行政权力,将内外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而且,即使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在权臣手中,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也并不是马上就篡位,还需要通过废立皇帝、清除异己等过程,才逐步完成篡位之前的准备。

在条件成熟以后,才会通过表面上的禅让完成朝代更替。汉末第一个有这个想法的是董卓,但是他没有完成。接下来是曹操,做好了准备,但没有走出最后一步,一直到曹丕才终于完成。司马氏也是经过三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挖曹魏的墙角,排挤和打压曹魏的支持者,最终才完成了魏晋禅代。

有了汉魏和魏晋这两次的榜样,后面有这个想法的人再干起来就容易多了。即便如此,桓温权倾内外,仍然受到门阀政治的制约,没有能完成这个过程。桓温的儿子桓玄自立为帝之后,很快也就失败了。而后来完成换代的人往往是像刘裕这种摘果子的人,也就是前面有人发动叛乱,他们以平叛勤王的名义出兵,通过平叛控制朝廷,之后再完成篡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隋朝。隋朝是一个例外,因为隋文帝篡位只是因为他在北周皇帝驾崩的时候受遗诏辅政,实际上变成摄政,最后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完成了篡位。

五代时期的篡位是另一种情况,都是强藩大镇直接取代中央权力。后梁朱温是劫持唐朝皇帝当傀儡,不久后就直接篡位。后梁被后唐消灭,成为后唐。后唐发生内乱,没多久就灭亡。后晋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攻进汴梁,建立后晋。后晋的皇帝被契丹抓走,刘知远又建立后汉。郭威以外藩强镇身份直接出兵,进攻汴梁,建立了后周。后周柴荣死去,弱子继位,赵匡胤在兵变中登上帝位,返回都城,建立宋朝。

实际上,五代就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所谓的五代都只是比较强的藩镇而已,并没有真正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完成大一统,就匆匆忙忙的当了皇帝,都无法持续。但从五代开始,各代都开始注意削弱藩镇的权力,减少藩镇对中央的威胁,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宋朝建立后,在晚唐和五代形成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格局,也就是将权力高度分散,军队由中央直接掌握,文武分途,文官官僚体系在朝廷的统一领导下掌握行政权力,而军队则由中央的枢密院负责领导,地方文官不能掌握军队,地方驻军将领无权干预行政和人事安排。

由此,逐步形成了文臣和武将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相互牵制,财政、人事、军队调动和行政权力分属不同体系,不同体系之间相互制约,但又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之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互相协同。

因此,在宋朝的格局下,如果要发动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必须由中央任命职级较高的文官担任统帅,负责统筹和协调各个部门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来指挥战争。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权力集中容易带来的权臣篡位和分裂割据的风险,但弊端也同样明显,这就是较大规模的政治、军事行动的效率比较低,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危机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无人负责的局面。

明朝初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之后,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基本上也延续了宋朝的这一趋势,文官和武将之间相互制约,重大军事行动基本上都必须由中央指定高级文官担任方面统帅,统一事权。先是设置负责协调指定区域内的政治、军事行动的总督,后来又改派级别更高的督师,其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已经出现的危机,统一事权,提高行政效率。

但因为长期的分权造成的惯性,这种机制上的调整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中央仍然保持着对外派督师的各种牵制和制约,即使以内阁大学士身份外出督师,也仍然必须依赖于朝廷在财政、人事上给予支持,才能有所作为。而当中央部门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乃至直接掣肘的时候,前线的督师和将领是无能为力的。

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皇权政治和古代中国文官政治进一步发展和趋向于成熟的结果,但同时也就造成了官僚体系常见的毛病比较集中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宋明都面临这种问题,明末表现得尤其明显。

文臣督师,统筹指挥战争,因为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往往容易出错,又会习惯性的争功诿过。而在朝廷上,对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常见的局部性失败往往会群起而攻之,造成前线统帅和将领在临机处置的时候顾虑较多,不敢担当责任。

尤其是在中央政府完全由文官官僚体系掌控权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党争,而军事行动也往往会成为党争的一部分。无论是北宋王安石时期拓边河湟,还是明末阉党与东林之间的斗争对辽东战局,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当然有。明朝就有西南土司造反,但是后来很快就被镇压了。宋之后我国皇权进一步强化,造反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已。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空前集中,二层就想造反也没有足够的实力。

宋朝以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皇帝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地方其实没有足够的兵力造反,何况经济也不足够支持造反。

宋朝以后,仍有地方造反。一开始是蒙古的成吉思汗,后来汉人不服元人的残酷统治,农名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明朝时期算是比较稳定,历经了几百年,由于万历懒于朝政,导致满人有机可乘。

古代经常发生造反,为什么宋朝以后很少了?~

宋朝重文轻武,这种局面不利于民间武装势力的发展。
宋朝经济发达,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好,没有促成起义造反的物质因素。
宋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权利集中到皇帝手里,造反缺乏兵力财力。

其实在宋之前,权臣篡位的也就王莽,曹丕,刘裕,朱温这少数几个。
很多如董卓,桓温,诸葛恪,王敦这些人想上位者最终都不能如愿,因为当时儒家知识分子为这些所谓“得天命者”设定了一套繁琐复杂的上位流程,先得封公,加九锡,封王,然后群臣要多次上书请命,民间要上万民书,权臣还要多次推让。这样下来没个三五年是完不成这项宏伟大业的,而且这样一来就给了对权臣不满的忠义大臣以充裕的岁月去除奸。
而且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眼中,和平演变得来的天下属于“篡位”,只有流血厮杀得来的天下才是“得国最正”,很多爱惜名誉的权臣为了不在史书留骂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原因,但比毕竟还是有的,不能说是绝迹了。
为什么到了宋朝之后,这种情况几乎是完全绝迹,再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够“篡位”呢?
第一、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
我们都知道,其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属于“篡位”建立大宋的,虽然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事情的真相早就无人知晓了,是他自己预谋已久还是真的不知情,被动“篡位”的谁也说不准了,我们也不去追究了,回归正题。

为了防止日后也有有效仿自己来建国,宋太祖赵匡胤和当时的宰相赵普充分研究了,如何充分的削减地方的权力,来保障中央的权力威,例如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
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覆灭,就是因为藩镇割据,但经过宋太祖赵匡胤这么一搞,你地方就再也不能学习唐末时期的藩镇了。
到了元明清这三朝,中央集权制度也成为主流,地方上不断扩充更多行政机构,让机构之间相互重叠,借以制衡。
宋朝之后,只要国家保持平稳,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一方诸侯,更没有什么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这种称谓也成为了历史。
第二、皇权在不断加重
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最终裁决人,之前在汉朝,将军及丞相权力足够大,就有开府治事的权力,而且当时的相权,在某一领域是可以对皇权进行压制,从而为篡位提供了可能性,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得到丞相的位置,之后曹魏的江山也发迹于这个丞相。

赵匡胤用了更聪明的一种办法,既然宰相必须要有相对的权力,那我就搞一群宰相,让你们互相伤害,比如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三司使
,这些职位都能行使宰相职能,你人那么多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自然有制衡,互相攻击还想威胁皇帝的位子,不可能。
明朝则更为夸张,朱元璋精力旺盛,非常勤奋,干脆废除宰相的位置,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世皇帝没有老朱的精力,就设计了大秘书班子机构——内阁。
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之外更是在宫里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只是“跪受笔录”的办事人员,明清两代的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皇权如此至高无上,而臣下的权利则是相互之间互相制衡,层层叠叠,如何再有大权集于一身的现象存在?
第三、外戚与皇室宗亲被压制
我们都知道,宋朝第二代君主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是以弟弟的身份成为接班人的,所以,在赵光义之后,皇帝就刻意提防和出台各种规定,来限制藩王以及外戚。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篡位夺权后,各地藩王的职能只能变成一个个皇庄的大庄园主,吃喝玩乐可以,想造反?也不看看自己手下才有多少人。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前期的亲王和贝勒位高权重,是因为开国时期手里有枪杆子腰杆硬,等到国家承平日久,各个亲王被圈养得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即使到了晚清恭亲王一度位高权重,但是慈禧太后想废掉六王爷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六王爷不管是见到同治、光绪哪一位皇帝也得自称奴才。
其实可以看出,自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篡位之后,赵匡胤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对历史的深刻了解,为了避免“篡位”者再次出现 ,加强了集权的同时设置了许多层叠的机构部门,防止大臣手中权力过大,而赵匡胤之后的赵光义又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对藩王又进行了收权行动。
整体来讲,就是宋朝开始之后的朝代,因为都会总结前朝的得失,所以制度在不断完善,“篡位”的一些必要条件都消失了,所以也就无法“篡位”了。


#臧苏欧# 为什么中国自宋以后历代王朝都未能再收复越南 -
(18766062162): 关键是没有收回来的动力.收回来了穷山恶水的没法有效统治,一时半会消化不了.等到中央的能力下降一点,马上又要造反,造反又要花大钱去平.所以历史上各个王朝对这种地方无非也就是羁縻.让他自己管,只要面上臣服,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臧苏欧# 宋王朝从哪个皇帝在位起军事力完全不堪一击 -
(18766062162): 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经济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远远超越了汉唐,明清二代也仅仅重复这宋朝的状况而没有超越.一、杯洒释兵权.节度使强权导致唐代灭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都封为节度使,但太祖的...

#臧苏欧#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为什么王小波李顺方腊还要造反?
(18766062162): 公元993年初,王小波在四川永康军青城县发动起义.起义的地方,大体位于在今天四川省都江堰市南部.永康军,是北宋州一级的行政建制.军,主要设置在边远地区,...

#臧苏欧# 宋代更戍为何兵动将不动 -
(18766062162): 因为历史问题,宋之前的五代拥兵造反什么的太普遍了,而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宋代更戍就是从制度上解决高级将领拥兵自重的问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相对安全一点.但代价是边戍战斗力的减弱.所以宋朝国防疲软,但是政治稳定.

#臧苏欧# 为什么宋朝之后无中国 -
(18766062162): 中国古代的王朝一直用禅代关系作为自己王朝合法性的依据,不是和今天一样,为了证明自己合法而去诋毁前朝,恰恰相反,他们要说前朝合法,自己的禅代才合法,所以陈寿作为西晋人要把曹魏作为正统,在国号上也沿用前朝的封号,比如秦国是周的封号,汉中王是项羽给他的封号,魏王是汉献帝封的号,晋王是曹魏封的号,宋王是晋朝封的号,随国公是北周封的号,唐国公是隋朝封的号,梁王是唐朝封的号,

#臧苏欧# 为什么宋朝打不过辽和金? -
(18766062162): 宋朝皇帝最怕的是武官造反.有“三百个文官贪污不如一个武官造反的危害大”的说法.所以宋朝最忌恨武官做大.一个武官一旦有一点成绩就会有两个结果:1、回家养老,哪怕你只有20岁.2、不愿回家养老的就被以各种名目的罪名除掉.岳飞不懂得世道,让他回家养老他不干,还想要统领宋朝的所有军队.要是让他这么做,皇帝不是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所以岳飞的下场只能怪他自己不知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