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文言文我不知道叫什么,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史。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史记庄子传翻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原文 及注释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
①藏室:国家的藏书室。即图书馆。
孔子适周①,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

老子
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③,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④。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⑤,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⑥,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⑦,游者可以为纶⑧,飞者可以为矰⑨。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①适:往,到……去。②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③时:机会,时运。驾:坐车,引申为外出去做官。④蓬累而行:像飞蓬飘转流徙而行,转停皆不由已。蓬,一种根叶俱细的小草,风吹根断,随风飘转。累,转行的样子。⑤贾:商人,古代指坐商。深藏若虚:隐藏其货,不让别人知道,好像空虚无物地样子。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⑥态色:情态神色。淫志:过大志向。淫,过分。⑦罔:捕具。同“网”。⑧纶:钓鱼的丝线。⑨矰: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①,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③。”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④。
①道德:此指道家学派的术语。道,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德,宇宙万物所含有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②自隐:隐匿声迹,不显露。无名:不求闻达。务:宗旨。③强:勉力。④莫:没有人。
或曰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②,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③。
①或曰:有的人说。②有:又。③养寿:修养身心以求长寿。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

老子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①。”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②。老子,隐君子也。
①“始秦与周合”三句:《索引》按周秦二本纪并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又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然与此传离合正反,寻其意义,亦并不相违。②然:是,是这样。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①,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②。
①玄孙:曾孙的儿子。②家:居住。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①,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②,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③。
①绌:通“黜”,贬斥。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主张、原则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③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语本《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魏源《老子本义》本第五十章)。这是主张缓和社会矛盾,让事物保持原状的保守思想。无为,一任自然,无所作为。清静,内心清虚明静,无所索求。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①,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②,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③。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④。作《渔父》、《盗跖》、《胠箧》⑤,以诋訿孔子之徒⑥,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⑦,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

韩非
离辞⑧,指事类情⑨,用剽剥儒、墨⑩,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11)。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12),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3)。
①尝:曾经。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此引申为涉猎、研究。③要:要旨。本:根本、源头。④大抵:大略。率:通常。寓言: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⑤《渔父》、《盗跖》、《胠(qū,区)箧(qiè,怯)》;均为《庄子》中的篇名。⑥诋訿(dǐzǐ,底子):毁辱,诽谤。⑦《畏累虚》、《亢桑子》:均为《庄子》中的篇名。⑧属书:连缀文辞。离辞:犹“摛辞”,铺陈辞藻。⑨类情:描摹情状。⑩剽剥:攻击,驳斥。儒、墨:春秋战国时期两大著名学派,儒家和墨家。(11)宿学:博学、饱学之士。(12)洸洋:犹“汪洋”。水势浩大、浩渺无际的样子。这里形容文辞宏瞻,议论恣肆。恣:放纵无羁。适己:适合自己的性情。(13)器之:使用他,利用他。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①,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②?养食之数岁③,衣以纹绣④,以入大庙⑤。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⑥,岂可得乎?子亟去⑦,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⑧,无为有国者所羁⑨,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①使使:前一“使”为派遣,后一“使”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即使者。币:古人对礼物的通称。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马、毛皮、禽等。迎:聘请。②郊祭:祭祀天地。牺牛:用作祭品的牛。③食(sì,四):喂养。④衣以文绣: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衣,穿、披。⑤大庙:太庙,即宗庙。大,同“太”。⑥孤豚:小猪。《索隐》:“孤者,小也,特也。”⑦亟(jí,急):急、快。⑧渎:小水沟。⑨有国者:掌握国家政权的人。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候①,昭候用为相。内修政孝,外应诸候,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②。著书二篇,号曰《申子》③。
①术:指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或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与手段。干:

老子
求取,指求官。②黄老:黄帝和老子。先秦儒家只谈尧舜,不提黄帝。道家为了和儒家争夺学术地位,把传说中比尧、舜更早的黄帝搬出来与老子并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所以汉时有“黄老之学”的称呼。刑名:即实与名。法家主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③《申子》:已佚。《汉书·艺文志》有《申子》六篇。有《大体篇》保存于《群书治要》中,又有清人马国翰等辑本。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①。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②。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③,斯自以为不如非。
①诸公子:贵族子弟。②归:归宿,引申为宗旨。③事:师事,随师求学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①,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②,执势以御其臣下③,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④。以为儒者用文乱法⑤,而侠者以武犯禁⑥。宽则宠名誉之人⑦,急则用介胄之士⑧。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⑨,观往者得失之变⑩,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11)。
①数:屡次,多次。书:奏章。谏:下对上规劝。②疾:痛恨。务:勉力从事。③执势:掌握权势。御:驾驭,控制。④举:提拔任用。浮淫之蠹:指文学游说之士。浮淫,虚浮淫夸。蠹,蛀虫。比喻像蛀虫一样危害国家的人。功实:注重功利而有实际贡献的人。⑤文:指儒家典籍,如《诗》、《书》等。⑥犯禁:违犯国家禁令。⑦宽:宽缓。指国家太平时期。介胄之士:指顶盔穿甲的武士

老子韩非列传
。介,甲。作战时穿的护身铠甲。胄,头盔。⑨廉直:廉洁正直的人。⑩往者:以往的,历史上的。得失:成功和失败。(11)《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均为《韩非子》书中的篇名。
然韩非知说之难①,为《说难》书甚具②,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①说:用话劝说,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②具:完全、周详。具,通“俱”。
《说难》曰: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①;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②;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③。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④,可以吾说当之。
①知:才智。说之:游说君主。②辩:口辩、口才。一说分析。明:阐明,表达。③横失(yì,逸):纵横奔放,无所顾忌。失,通“佚”、“逸”。④所说:游说的对象,主要指君主。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①,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②,必弃远矣③。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高名,则见无心而远事情④,必不收矣⑤。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⑥,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⑦;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⑧。此之不可不知也。
①为:这里有博取、贪图的意思。②见:被看作。下节:品德低下。遇:待遇。陈奇猷《韩非子四集解》引刘师培曰:“‘遇’当做‘偶’,谓退与卑贱相偶也”。或谓“遇”疑当做“迩”。④无心:没头脑。远事情:脱离实际。⑤收:录用。⑥显:明显,引申为公开。⑦阳:表面上。身:指游说者自身。⑧阴:暗地里。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①,

老子韩非列传
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②,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③,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④,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⑤,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⑥,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⑦,说者与知焉⑧,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⑨,乃自以为也故⑩,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11),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12),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13),则以为间己(14);与之论细人(15),则以为粥权(16)。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17);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18)。径省其辞(19),则不知而屈之(20);泛滥博文(21),则多而久之。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22),则曰草野而倨侮(23)。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①及:到,至。引申为涉及、牵扯。匿:隐藏。②过端:过失,过错。端,端倪,即刚刚有些迹象,而尚未昭著。按以下一段文字句序与今本《韩非子》有异。③善议:巧妙的议论。推:推导、推论。④周泽未渥:意谓交情还不够深厚。周,亲密。泽,恩泽,恩惠。渥,浓厚、深厚。语极知:把知心话尽其所有都说出来。极,穷尽。⑤德:功劳,功德。亡:通“忘”,忘记。⑥见疑:被怀疑。⑦得计:计谋可以实现。⑧与知:参予此事。⑨出事:做事。⑩也:疑当作“他”。盖形近而误。今诸本《韩非子》作“乃自以为他故。”他故,别的事情。(11)强(qiǎng,抢):勉强。(12)已:停止。(13)大人:达官贵族。此指在任重臣。(14)间已:离间君主与大臣的关系。(15)细人:地位低下的人。(16)粥(yù,育)权:卖弄权势。粥,通“鬻”,卖。(17)借资:借助别人的力量,以为己助。(18)尝己:试探自己含怒的深浅。尝,试探。(19)径省其辞:说话简略,直截了当。径省,简略。(20)知:通“智”,智慧。屈之:使他遭受委屈。(21)泛滥:水势漫溢横流。比喻夸夸其谈,没有边际。博文:追求浮华之辞。(22)广(kuàng,旷)肆:谓谋虑远而放纵无所收束。广,通;“旷”,远也。肆,放纵。(23)草野:鄙陋粗俗。倨侮:倨傲侮慢。
凡说之务①,在知饰所说之所敬②,而灭其所丑③。彼自知其计④,则毋以其失穷之⑤;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⑥,则毋以其难概之⑦。规异事与同计⑧,誉异人与同行者⑨,则以饰之无伤也⑩。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悟(11),辞言无所击排(12),乃后申其辩知焉(13)。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得旷日弥久(14),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15),直指事非以饰其身(16),以此相持(17),此说之成也。
①务:要旨。②饰:粉饰,美化。③灭:遮掩、掩盖。④自知:自己认为高明。知,通“智”。⑤穷之:指使君主困窘、难堪。⑥多:推崇,赞美。⑦概之:压抑、限制他。概,古代量谷物时,用以刮平斗斛的器具。《管子·枢言篇》“釜鼓满,则人概之”。此是引申义。⑧异事:他事,另一件事。同计:与君主谋划相同。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谋划另一件事与君主计策相同,谋划他事等于谋划此事,可以不犯扬己之嫌,不掠君主之美。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另一个人与君主同德行,称赞那个人等于称赞君主,可以不露阿谀君主之迹。⑩无伤:没有害处。(11)拂悟:违逆,抵触。悟,通“牾”。(12)击排:攻击,排斥。(13)申:同“伸”。舒展,伸直。引申为施展。(14)旷日弥久:犹今语“旷日持久”,即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旷,荒废,费。弥久,很久。(15)明计:明白权衡剖析。致:达,得到。(16)直指:直陈,讲话无顾虑。饰其身:正其身。饰,修治,整治。(17)相持:指君信臣,臣忠君。
伊尹为庖①,百里奚为虏②,皆所由干其上也③。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④,则非能仕之所设也⑤。
①伊尹为庖的故事见《韩非子·难言》,说他为了游说商汤,“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墨子·尚贤中篇》也提到这个故事,说伊尹是“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史记》卷三《殷本纪》则谓伊尹想求得商汤的任用而无由,于是就做了随同有莘氏女出嫁的“媵臣”。说他亲“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②虏:奴隶。百里奚为虏的故事,《韩非子·难言》,又《难一》、《难二》,均及之,但语焉不详。《史记》卷五《秦本纪》说他原为虞国人,晋献公灭虞以后,他被俘虏,做了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的陪嫁臣到了秦国,后亡秦走宛,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知其贤,便用五张黑公羊皮把他赎回来,与语国事三日,秦穆公大悦,于是“授之国政”。卷之十九《晋世家》亦略及其事。③由:经由,经此。干:求取。上:君主。④役身:自身做贱役。涉世:涉足社会。⑤非能仕之所设也:当依《韩非子》作“非能仕之所耻”。能仕,智能之士。仕,通“士”。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③。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④。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⑤,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⑥,薄者见疑⑦。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矣。
①父:老者,老人。亡:丢失、被窃。③知其子:以其子为智。④子:指女儿。古代男、女都称子。妻之:嫁给胡君为妻。⑤兄弟之国:亲戚的通称。春秋战国时,两国虽非同姓,但有婚姻关系也叫“兄弟之国”。⑥甚者:重的。⑦薄者:轻的。以上两句谓,言重则被杀,言轻则见疑。按此段文字与诸本《韩非子》多有不同。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①。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②。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③,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④,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⑤。”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受憎之至变也⑥。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①刖:断足酷刑。②矫:擅称君命。③甘:感到甜美。④弛:松缓,松懈。这里有疏淡、减退的意思。⑤食:给吃。余桃:咬剩下的桃子。⑥至变:最大的改变。至,最、极。
夫龙之为虫也①,可扰狎而骑也②。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③,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④。
①龙之为虫:古人认为龙属虫类。②扰狎:驯熟。扰,驯养。狎,亲近,戏弄。③婴:碰,触犯。④几:近,近于善谏。
人或传其书至秦①。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②,死不恨矣③!”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④,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⑤,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⑥。”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⑦,使自杀。韩非欲自陈⑧,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①或:有的。②游:结交,交往。③恨:遗憾。④害:嫉妒。⑤并:吞并、兼并。⑥过法诛之:加以罪名,依法处死他。过,硬加罪过。⑦遗:送给。⑧自陈:当面剖白。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②,放论③,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④,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⑤,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⑥。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①虚无:指道的本体无所不在,而又无形可见。②散:散布,这里有推演、宣演的意思。③放论:犹“放言”,即纵意随心地发表议论,不受约束。④卑卑:勤奋自勉。⑤绳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线。引申为规范,法制。⑥惨礉(hé,核):惨酷苛刻。礉,核实。引申为苛刻。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出自哪篇古文?~

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原文: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译文:庄子他是蒙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利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相关典故:《漆园人》《漆园吏》《漆园书》《庄叟》《庄周》《庄生》《蒙邑先生》

庄子是蒙县人,名周。庄周曾是蒙县漆园地方的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他的学识很渊博,没有一样不熟知的。然而,他的学术要旨是以老子之学说为依据的。所以,庄周所撰写书籍的十多万字,大略都是属于寓言之类,他所作的《渔父》、《盗跖》、《月去箧》三篇,是诋毁孔子的信徒,以彰明老子的学术思想的,他书中所写的人物——畏累、亢桑子之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人;不过,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以攻击儒、墨两家的学说,就是当时那些博学之士,也免不了要受到他的讥讽。他的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只顾顺着自己的心意说完为止。因此之故,那些王公大人都不可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很多钱,并请他做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之利太重了,宰相之位太尊贵了。你难道没看见那祭祀时的牛么?饲养它好几年,还给他穿绣了花的衣服,等到将它拿到太庙来祭神的时候,那牛即便要想做个孤独的小猪,难道可能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贝冒匡# 庄子做过漆园吏,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啊 -
(1701780401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所以可以看出漆园吏即漆园的主管官员;也有人认为是漆园的小吏或小工,但确是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位.

#贝冒匡# 对东晋的诗风的评介有”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这里的”漆园之义”是指哪部书? -
(17017804012): 庄子曾为漆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对此向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一说解释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 漆园之义 指代B《庄子》

#贝冒匡#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5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 - 作业帮
(17017804012):[答案] B;C;B;C 5.①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想成为一头孤小猪,哪里可以呢? ②你马上离开,不要污辱我. ③终身不做官,以使自... A项D项为被动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4.点拨:并非“治罪”,而是失去了自由,不符合庄子追求“绝对自己”的思想....

#贝冒匡# 史记将老子描述为教师还是隐士 -
(17017804012):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

#贝冒匡# “庄子过梁而闻吓”的典故出自哪里?主要讲述了什么? -
(17017804012): 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

#贝冒匡# 春秋战国道家人有哪些 -
(17017804012): 老子、庄子、列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其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资料很少,《庄子》多寓言,《荀子》称“老子有见于拙,无见于信”.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的史官....

#贝冒匡# 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 作业帮
(17017804012):[答案]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据以上记载,...

#贝冒匡# 庄子名字是什么? -
(17017804012):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蒙(今亳州市蒙城县)时思想家.

#贝冒匡# “庄周家贫,故往贷栗于监河侯...”的翻译 -
(17017804012): “庄周家贫,故往贷栗于监河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 【出处】《庄子•外物》.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贝冒匡# 庄周《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也是矣”的“汤”是指商汤还是? -
(17017804012): 商汤问棘,也是如此.商汤、棘皆为古之大贤.商汤为商场的创建者.可理解为庄子假托贤人之名,借以推行自己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