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现象?举个例子可以吗? 什么是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请举例说明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法律现象并非一个法律名词,在法律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律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 法律行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 成立条件

  •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 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 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 ③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 特征

  •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 结构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③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 分类

  • 1、以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区分:①单方行为,是指法律主题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遗嘱,行政命令等;②多方行为,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方法律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等。

  • 2、根据法律行为是否合法,其可分为两类:①合法行为。即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由此而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非常广泛。例如,职工的录用、买卖合同的缔结等等。②违法行为。即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作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违法行为,根据其违法的性质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两类:严重违法行为,通常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属于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例如:违反民事法律应受到民事制裁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经济法规应依法追究其经济法上的责任的,属于经济法的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规应受行政处罚的,属于行政法的违法行为。

  • 3、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区分:①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②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则是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 4、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区分:①意思表示行为为,又称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②非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 5,、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区分:①要是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②非要式行为,是指无需特定形式或程序既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 6、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区分:①自主行为,是指法律主体在没有其他主体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的法律行为;②代理行为,是指法律主体根据法律授权或其他主体的委托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从事的法律行为。[

  • 7、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公法行为和私法行为。所谓公法行为是指具有公法效力、能够产生公法效果的行为,如审判行为、行政处罚行为、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所谓私法行为是指具有私法性质和效力、产生私法效果的行为,如结婚、签订合同、赠与等行为。

  • 法律行为的主要形式

  • 1、口头形式,指用谈话方式进行意思表示,如当面交谈、电话交谈等。

  • 2、书面形式,用书面文字进行的意思表示,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

  • 3、推定形式,指当事人并不直接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意思表示,而是通过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的形式。如在超市购物,向售货员交付货币的行为就可以推定为行为人购买物品的意思。

  • 4、沉默形式,即指行为人不用行为表示,而是以消极的不作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



法理学初阶教程上给了明确的定义的就是:“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等。”

具体内容请看参考资料。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什么?可否举几个例子?~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
只有为法律规定或承认的并能产生民事后果的那些事实,才能成为法律事实;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才能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或者使原来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死亡等。例如,甲酒后驾车,撞死了乙,乙死后,乙的儿子丙继承了其财产。在本例中,至少发生了两个法律关系:侵权行为之债和继承法律关系。导致侵权行为之债发生的是行为(酒后驾车撞人),导致继承法律关系发生的是事件(死亡)。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行为可分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表示行为是指表示一定心理状态的行为,合同、遗嘱等民事法律行为是最典型的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又称事实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表示一定心理状态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据法律的规定在客观上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非表示行为比较典型的是先占、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创作作品、侵权行为等。

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一类,可划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
绝对事件不是由人们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人的自然死亡与出生、时间的流逝等自发性质的现象。
相对事件是由人们的行为引起的,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国家调控银行利率。

法律行为: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例如:杀人未遂、肇事、诈骗等。
扩展资料:法律事件的分类:
法律事件又分成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前者如社会革命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这两种事件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而言,都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事件。
但由于这些事件的出现,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有可能产生,也有可能发生变更,甚至完全归于消灭。
例如,由于人的出生便产生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关系,而人的死亡却导致抚养关系、夫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消灭和维承关系的产生,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行为


#柴饼言# 举例说明什么是法律
(17616715360): 比如说你有很多奴隶,你规定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怎么做,你的这些规定对你的奴隶来说就是法律,但对你没有约束力.

#柴饼言# 丧服制度属于法律现象么 -
(17616715360): 法律现象是基于现代法理学的一个定义,古代丧服制度难以用现代法理学分析,因此归类到法律现象不太合适~

#柴饼言# 什么是法律意识 -
(17616715360):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

#柴饼言# 法理学的研究什么法律现象 -
(17616715360):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法”,这是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层次.所谓“一般法”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即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的综合研究,它的结论应能解释法的一切现象.其二是指法的整个领域或整个法律现实,即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法理学应当以各个部门法和部门法学为基础,应是对各个部门法的总体研究,是对整个部门法学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是(法定)权利.如前所述,法学的基本问题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现代法学则以权利为本位.作为法学体系最高层次的法理学应以(法定)权利为其研究对象.

#柴饼言# 民法中说的法律行为概念是什么,能顺便举个例子吗 -
(17616715360):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比如继承遗产、签订合同、登记结婚等,因这些行为可以产生一定的法律意义,这是区别于非法律行为的关键所在,比如刷牙洗脸、吃饭睡觉这种日常行为就不产生权利义务,不是法律行为.

#柴饼言# 什么是法律事实?试通过具体案例说明 -
(17616715360): 您好!天星培训团队为您解答;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

#柴饼言# 什么是公法行为?什么是法律行为?什么是事实行为?还有什么行为?求举例说明谢谢 -
(17616715360): 公法行为,比如行政处罚,罚款.法律行为,比如你跟别人签订合同就是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比如死亡这个事实,可以引起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还有准法律行为.

#柴饼言# 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 -
(17616715360):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客观现象.例如:婴儿的出生产生了一个民事权利主体;自然人的死亡引起继承的开始. 根据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1)事...

#柴饼言# 举法律具有规范性的例子 -
(17616715360): 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规范性是法律的属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也具有规范性.法学一般不直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对象具有规范性,法学也就具有了...

#柴饼言# 我说的“什么是法律?”要的是法理学方面的解释,请你帮帮忙!!谢谢!
(17616715360): 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最直接也最素朴的答案就是,被订定在法典之中的法条就是法律.但是法律所指涉的其实并不仅止于法条文字,其所包含的是复杂的制度运作与社会现象,所以“法律是什么”才会成为一个看似简单,实又极为多元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