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中医和西医的呕吐一样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中医的诊断为: 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致,外感内伤皆可引起。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胃气上逆的原因和病性的寒热虚实。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寒呕,也就是所说的胃寒。是因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导致水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属热呕。吐不消化食物酸腐,多属伤食。呕吐黄绿苦水,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者,为痰饮。若再重者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有食物残渣,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 西医的诊断为: 西医认为呕吐的病因几乎涉及各个系统,按发生机制归纳为下列几类 一 反射性呕吐:1 消化系统疾病 a 口咽部炎症 b 胃肠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等等 c 肝胆胰腺疾病 d 腹膜与肠系膜的疾病 e 药物的局部刺激 2 循环系统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 3 泌尿与生殖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结石等 4 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5 急性传染病。6 刺激嗅觉,视觉及味觉所引起的呕吐。 二 中枢性呕吐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出血等 2 药物或化学毒物的作用,如洋地黄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3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 4 妊娠反应。 三 前庭功能障碍 如梅尼尔病,晕动病等。 四 精神性呕吐 如神经性厌食,癔病等。

凡能引起呕吐的方法,统称催吐法。此即“八法”中之“吐法”。本法系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而立法。吐法的方剂属于“十剂”中“宣可祛壅”之属。
  吐法的作用,主要是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吐而出。适应证为中风痰涎壅盛;暴食停滞胃脘;喉痹痰壅咽喉;干霍乱欲吐不得;误食毒物急须吐出以及痰厥、急黄、癫痫等证。《圣济总录·治法》云:“上脘之病,上而未下,务在速往,不涌而出之,则深进肠胃,播传诸经,可胜治哉。”说明吐法是用于病属有余的实证,目的在于使病邪速往,为中医救急法之一。
  催吐法用于病情急剧之证,作用峻猛,疗效确切,用之得当,可收良效。但其究竟为强制之法,易于伤胃,且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故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及非吐不可的证候。对年老体弱、幼儿、孕妇应慎用,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忌用。
  服用催吐剂后,假如尚未达到催吐目的者,可用净饭筷或洁净羽毛等探其喉部,或多饮开水以助呕吐。如催吐后,引起呕吐不止者,可服用生姜汁、冷粥、少量冷开水等以止之;倘仍不止,则应根据所服吐药进行解救,如服瓜蒂散而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g,或丁香末O.3~0.6克以解之;服三圣散者,可服用葱白煎浓汤解之;服稀涎散而吐不止者,可服用甘草贯众煎汤解之。既吐之后,胃中空虚,还应留意调理胃气,徐饮糜粥自养,使既逆之胃气渐得平顺,且勿骤进不易消化之物,以免重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