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后,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选择造反?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为何不反清称帝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拥兵三十万的曾国藩为何不选择奇兵造反?我认为这与他个人追求和现实因素有关。

曾国藩:传统儒家思想的守卫人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曾经率军镇压了困扰大清政府数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但正是一位驰骋沙场的人物,并不是军人出生,相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人,在他死后,被授予的也是“文正”这等文官谥号。

既然是文人,他的人生轨迹也与大多数人一样,靠读书改变命运。当然,在此学习过程当中,他也必然会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诸如君为臣纲、忠君报国、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理念,毫无保留的深入他的骨髓当中,这些思想便是他的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而造反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讲就相当于是颠覆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与其精神信仰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曾国藩不但自己坚守和推崇儒家思想。同样,他也绝不能容忍违背和破坏儒家思想。而太平天国却这样做了,他们对外宣称 “凡孔孟诸子百家妖书 , 尽行焚除 , 皆不准买卖、 藏 、 读也 , 否则问罪”。这无疑是公然反抗清朝正统的儒家思想,所以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讨粤檄文》中就是打着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帜。可想而知,曾国藩从骨子里就是儒家思想的守卫人,他断不会做出犯上作乱有违儒家思想核心的不义行为,而是尽心竭力的维护孔孟之道,以尽为臣之责。

现实局面:造反不是明智之举。

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政权之后,其拥兵数十万,实力达到了最高峰,大有一幅有清廷分庭抗礼的姿态,就连他的手下将领也是集体劝谏曾国藩自立为帝,夺回汉人江山。可最后曾国藩拒绝了,并主动要求清朝统治者裁军。为何,这除了曾国藩本身的思想追求之外,还与现实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清朝虽然衰弱,但统治阶层并不昏庸,他们将驭臣之术掌握的如火纯青,虽然打仗不在行,但是驾驭臣子,玩弄政治还是有两把刷子。

就拿曾国藩来讲,他完全是清朝统治者用来打压太平军的一把利器。清朝统治者无时无刻都在提防着他,诸如派遣心腹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骑兵屯扎中原腹地,时时刻刻都在监视着曾国藩的一举一动。除此之外,清廷还拉拢了作为湘军左系的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和镇守在扬州的冯子材将军,曾国藩一旦举兵起义,必然会遭到这些人的围攻。

再者,即使曾国藩经过千辛万难夺位成功,但彼时的中华大地必将是一片废墟,而真正受益的则是坐收渔翁之利的西方列强,他们完全可以趁势讹诈曾国藩,与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中国屈辱史的最为祸首落到了他头上,这可是向来看重个人名誉的曾国藩所不能接受的。

结语:

曾国藩之所以选择做一位治世能臣而不做一位乱世枭雄。一方面由他传统价值观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当时形势的考量。



他虽然手握大军,但是就这点兵力还不足以推翻清政府,并且如果他造反的话是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的,曾国藩本来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

因为曾国藩也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再加上他觉得自己斗不过慈禧,所以他不造反。

因为曾国藩创立湘军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推翻清朝的统治,争夺天下,所以曾国藩没有选择造反。

手握30万大军的曾国藩,灭掉太平天国后,为何不选择起兵造反?~

1864年6月初,被围困在天京城里多日的洪秀全因身体状况的不适和疾病的困扰,直接病逝在床上。在他临死前,让他年仅15岁的儿子洪天贵福继承天王的位置,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度过这次难关。谁知道洪天贵福才当了一个多月的天王,就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连他也成为了俘虏。这场由洪秀全领导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带来了沉重打击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时基本告一段落。

作为灭掉太平天国最大功臣的曾国藩在攻陷天京之后,只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当时得到的海量金银珠宝,直接运到了自己的老家去;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攻占天京一个月后遣散了湘军,断了自己称霸天下的资本,最终获得朝廷的信任,做了一个治世能臣。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当时手握30万大军的曾国藩,灭掉太平天国后,为何不选择起兵造反,反而当一个治世能臣?

曾国藩遣散湘军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横行天下的资本,为了解除清廷对他的戒心 ,直接废掉了自己最大的资本。虽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鼎盛时期有30多万的兵马,但是他能够指挥和调动的也只有十几万人,而他的嫡系部队只有曾国荃率领的五万多。除此之外,朝廷除了曾国藩的湘军之外,还有一股比较强悍的军队,它就是由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率领的强大骑兵。和曾国藩相比,作为蒙古人的僧格林沁更受到清廷的重用和宠信。就在湘军攻打天京的时候,僧格林沁和其他的满蒙大将早已经在北疆和两湖地区布防,主要是为了防止太平军的逃窜,也起到威慑曾国藩的作用,防止他有拥兵自立的念头。

此时的湘军确实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但他却很难为曾国藩所用。毕竟湘军从创立的第一天就是打着保卫家园的口号,很多人都是遭受太平军的危害才选择当兵的,大部分的物资都是乡绅捐赠的,军中的校尉也大多出自官宦之家。很多人都知道太平军就是一群叛军,打他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等到灭掉太平天国后,活着的士兵基本上都有不少的战利品,他们此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带着这些好东西回家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这时候起兵造反的话,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

虽说左宗棠曾鼓动过曾国藩造反,但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他的试探。假如曾国藩真的选择造反的话,他除了要解决湘军的内部矛盾,整合好湘军的力量,还要对湘军的北边和西边的僧格林沁、冯子材等人的军队有很好的的预防。毕竟他一旦起兵造反,北边和西边的军队就会直接将枪口对准湘军,即便是能打赢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除此之外,李鸿章训练的淮军在此时也有了起色,在围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时,清廷曾想让李鸿章带着淮军去摘桃子。在曾国藩的多次周旋之下,才没让这个天大的功劳落在李鸿章的手里。如果他此时造反的话,面对的是全国各地效忠朝廷军队的围剿,那时的湘军很容易被李鸿章的淮军所取代。

即便是打败了清军,他还要面临着和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争夺皇位的局面。毕竟他的嫡系部队都在曾国荃的手中,难免落到被自己的弟弟架空的地步,毕竟涉及到皇位之时,亲兄弟反目成仇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他才在攻陷天京的一个月内,直接撤掉了大部分的湘军,为了防止曾国荃有什么其他的念想,直接以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患病为由,请求朝廷撤掉他的职务,将他送回原籍。

曾国藩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一来是断了自己和其他人心中的念想;二来是为了向朝廷表忠心,防止落得功高盖主的悲惨下场。这样一来,慈禧和朝廷大臣完全信任了曾国藩,使得他和其他的湘军将领都被授予了高官厚禄,免去了曾氏一族的后顾之忧。

曾国潘带领湘军,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把天平天国剿灭。很多人认为,当时的曾国潘完全有力能可以反清称帝,但曾国潘却甘愿继续对清朝称臣,曾国潘之所以没有反清称帝,其实不难理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曾国潘自身性格
曾国潘并非属于天资特别出色的人才,而是属于那种务实肯干的角色。参加三次科举才中了进士,进入仕途后勤勤勉勉,用了11年的时间干到礼部右侍郎的职位。虽然官属二品衔,但是并没有特别辉煌的政绩,而且为官之道属于自保求安稳型的。直至因母亲去世而回到湖南奔丧时,接到留在湖南帮助湖南巡抚剿灭太平天国的命令。从此,才剿灭太平天国的路上名声大噪,可见,曾国潘并非那种有野心之人。

二、剿灭太平天国已经耗损了湘军大部分的精力
湘军组建之初,并非一开始就战事顺利,而是连连吃了败战,曾国潘还差点为此畏罪自杀,幸而被将士们劝住。后来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内部磨合,才慢慢在实践中得到战斗经验,逐渐反败为胜。同时,后期也因为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矛盾,让湘军可以抓住机会,在太平天国抗战能力薄弱之时,一举剿灭了太平天国。而湘军虽然大获全胜,但是打到这个时候的湘军,也已经损耗了大部分的精力,如果说此时的湘军想反清,军事能力根本不强大。

三、湘军将领多为拥护清朝的人士
将近30万的湘军,虽然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有很多优秀的将领也在对战太平天国的历程中相继牺牲,留下来的将领,除了曾国潘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外,其余的很多都是拥护清王朝人士,例如李鸿章和左宗棠,并不会支持曾国潘反清,所以,如果军队里的重要将领不提倡反清,曾国潘就根本没有反清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世人之所以觉得当时的曾国潘可以反清称帝,是因为曾国潘剿灭了强大的太平天国,但是细究其中,曾国潘本身不可能也不具备反清称帝的能力。


#朱榕露# 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 -
(17340674009): 是的,应该说曾国藩首倡义兵,湘军,淮军,楚军还有绿营兵一起打败了太平天国,但是曾国藩无疑是他们的带头人

#朱榕露# 曾国藩为何要打太平天国 -
(17340674009): 因为当时曾国藩是两湖总督,太平军攻占了他的管辖范围,皇上不愿意,他自己也不心甘,所以就很憎恨太平天国,所以就有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事迹了.

#朱榕露#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
(17340674009):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

#朱榕露# 在攻入天京后,曾国藩的湘军真的有进行过屠城吗? -
(17340674009): 当然不是真的.曾国藩是非常爱国的一个人,他没有进行过屠城这样的行为.

#朱榕露# 曾国藩隐退时写的对联 -
(17340674009): 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朱榕露# 对曾国藩等洋务运动等人的评价. -
(17340674009): 伟哉曾国藩中国的现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西力对中国冲击很大,但在中国整个知识界的影响仍极其有限,随后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长达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