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年中国的社会处境是什么样的? 1900年到1930年中国的社会局面是什么样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

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其意义和启示在于: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而其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要一切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且存在“现代化”就是“近代化”、“工业化”、“西化”等概念上的分歧,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真正使用则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这个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以及国共两党在实践上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真正萌动和重要转折,并且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和走向。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并在一段时期内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它无法解决自身的痼疾和跳出经济危机的怪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也更为严重,这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得到证实。

大危机由美国爆发,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导致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和建立世界霸权计划,开始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使长久以来人们“实业救国”、“救国图强”的愿望重新激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带着对西方文明的质疑,人们被苏联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巨大的建设成就所引导。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以及苏联社会主义辉煌造成的巨大反差,使思考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先进人士们更具有务实性和倾向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阶级”概念的演变



30年代中国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背景
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动力。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人们吃惊于“天朝上国”败于“蕞尔小国”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于人力,而是败于英国的“坚船利炮”。于是有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由此引发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单是军事的现代化是不够的,于是又出现了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根深蒂固,气象初显的现代化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文明弊端开始暴露,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社会主义文明兴起,此时,走西方的道路已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一场关于中国富强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和争论开始了。从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到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都表现出了学习对象的转变和现代化意识的变化。但历史证明了:“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当时现代化萌动的社会基础。世界现代化的起始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扩大税源而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外国资本大肆侵入在客观上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发展实业,涌现了“南张北周”(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在此期间还出现了1912—1913年成立工商公司的经济热潮。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工商阶层迅速增加,开始要求根据现代化进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文化上的变革;新兴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增长,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部分,如鲁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詹天佑、陈省身、颜惠庆等人均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活动领域的领军人物;军阀和士绅阶层迅速变化,尽管这些人与旧制度的关系千丝万缕,但为了生存、不被淘汰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多从本集团利益出发,或发展经济、开明政治,或重视文化、提倡教育,都对现代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农民的分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壮大,都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萌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三十年代年中国的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和社会矛盾、冲突的复杂局面。

矛盾、冲突的复杂局面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中国还算是比较安定

中国20、30年代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中国20、30年代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城市小市民日趋破产,广大农村经济凋敝,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好比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头上。

1900年到1930年中国的社会局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答应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通过清政府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军事监督和政治奴役。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但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关头,中国有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严重可能。

扩展资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
1、殖民地经济
长期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导致该国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一味以输出原料为贸易主要形式,并形成强大依赖性。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和有力的竞争,打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原殖民地国家原料价格,抬高工业成品的价格,形成价位“剪刀差”。随著77国集团的成立,这种价位差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没有消失。
2、文化冲突
在一些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对外来文明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敌视,互不认同。其中在中东地区和东亚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和日本,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权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冲击,其统治地位遭到挑战。
有时外来文化可能会与该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含有多元结构的新思想,借以推动社会前进。但这种冲突有时不仅会存在于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权更替、武装起义等极端手段来表现。无论最后文化冲突的结局如何,都在进一步削弱该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陆耐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甚么?特点如何?
(17699513264): 表现为“生产多余”.就是整体购买力的严重下滑,不足以支付极少部份人控制的生活本钱基数,而控制着也增加不了收入.

#陆耐畏# 《日出》以什么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 作业帮
(17699513264):[答案]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陆耐畏#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材料一  近代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 - 作业帮
(17699513264):[答案] (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特点是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

#陆耐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 -
(17699513264): 影响: ①积极:通过三大改造实现农业集体化,为国家工业化(一五计划)积累了资本. ②消极: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陆耐畏# 30年代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样的,越详细越好! -
(17699513264): 吃窝窝头,住窑房

#陆耐畏# 现代人的生活与30年代相比,我的感悟 -
(17699513264): 目前,我们处于21世纪初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就中国而言,30年代,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但从时间上而言,便已经有千差万别,更何况两个年代、两个世纪的人们的生活呢. 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与30年代...

#陆耐畏#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 -
(17699513264): 上升为 反法西斯,反对帝国注意侵略

#陆耐畏#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作业帮
(17699513264):[选项] A. 新世纪的曙光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陆耐畏# 30年代的生活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呢
(17699513264): 30年代没饭吃没房住没衣穿